刘禹锡与和州
刘禹锡 (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 (一作彭城)人,德 宗贞元九年(公元793)进士,贞元十九年擢监察御史。刘禹锡具 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进步的政治思想,曾参加刚即位的顺宗推行的 政治革新。革新失败,他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郡司马,史称 “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辗转外郡20余年,后入朝任主客郎中,以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有 《刘宾客集》。他是中唐著名诗人,《全唐 诗》编其诗为12卷。
穆宗长庆四年 (公元824) 八月,刘禹锡由夔州转和州刺史, 便沿江东下,顺道游览了池州和宣州,写下许多纪行诗。在池州, 写下长诗《九华山歌》,并在引言中大加赞赏: “九华山在池州青 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 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年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 (可 以) 易 (改变) 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因而在诗中说: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 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 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君不见敬 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 (朓)一首诗,遂 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 甚 (指名声盛大) 乎人间?!
诗中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像,描绘九华神奇秀丽的风光,并 以名播海内的敬亭山作衬照,表现诗人为九华山的冷落无闻鸣不 平,所以特意“歌以大之”。刘禹锡这首诗,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 效果,为晚唐九华山诗歌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池州,刘禹锡接到宣歙观察使崔敦诗的邀请,便 “自池州 道宛陵”,友人“敦诗出祖于敬亭祠下”,作“十日”游,写下 《麻姑山》诸诗。接着“由姑孰西渡江”,写下 《晚泊牛渚》: “芦 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余声。戍鼓音响绝, 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生动的秋江夜泊图。此刻,刘禹锡联想到大诗人李白 《夜泊牛 渚怀古》,因而也发出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的深沉感慨。
和州与牛渚隔江相望,诗人的轻舟很快到达彼岸。这年和州 遇上“灾旱”,诗人到任之后勤于政事,安定农桑,并亲赴各地考 查,将州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一一写入他的著名五言排律 《历阳书事七十韵》 中:
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 沸井今无涌,乌江旧有名。土台游柱史,石室隐彭铿 (老君 适楚,有台在焉; 彭铿石室,在含山县)。曹操祠犹在,濡须 坞未平……鸡笼为石颗,龟眼入泥坑。事系人风重,官从物 论轻……”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项羽曾封范增为历阳侯。诗中向人们 提供了历阳的古老传说和名人胜迹,因而也就增加了古郡的动人 风采。次年,刘禹锡又写了《和州刺史厅壁记》,对州的沿革、山 川名胜、风土特产等等,都选取典型,加以描述,与上述《历阳 书事七十韵》 为姊妹篇,相得益彰。这是刘禹锡为和州人民留下 的最珍贵的地方文史资料。
和州郡楼,正对大江,纵目远眺,尽收眼底。其中引起诗人 注目的是对岸的望夫山,于是写下 《望夫石》、《望夫山》诗: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 似当时初望时。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消尽雪霜色,罗 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来岂 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在前一首题下自注: “山,正对和州郡楼。”诗人于郡楼中遥对望 夫山,不禁凝神遐想,对这位伫立山头、忠贞不渝的征妇,表现 出由衷的赞美之情。后一首,又描绘了山头古征妇的愁容,并以 近世征妇的笑容自若作对照,深化主旨,寄寓诗人忠于理想的坚 定信念。
和州与夔州一样,同属“巴山楚水凄凉地”(《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对于长期外放的刘禹锡来说,心境自然是凄凉的。 这时,诗友们纷纷寄诗相慰,其中著名的有张籍和白居易。和州, 是张籍故乡,当他得知诗友赴任和州,极为喜悦,写下 《寄和州 刘使君》诗: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 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 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沙口堰,水名,在城东十里,古名沙浦,水由此入大江。水心亭, 在城东三老堂西。亭有古梅,一名梅堂亭。诗的中间两联,写出 自己所熟悉的故乡风物,并联想到诗友送客登临、留连风光的情 景。首尾二联,表现张籍为友人长期冷落的境遇鸣不平。
长安与和州相距甚遥,张籍在春天写的诗到秋日才到。刘禹 锡读后即以诗作答:《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之日已及新秋,因 举目前仰酬高韵》:
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促柱弦。京邑旧游劳梦想,历 阳秋色正澄鲜。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对此独 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
南宫词客,指张籍。湘灵,湘江水神,善鼓瑟,这是对张诗的赞 美。中四句由怀念旧游转入对历阳秋色的刻画,借以相互慰藉。最 后写作者身居远郡不见知音时的孤独之感。
刘禹锡与白居易交谊尤深。刘到郡后即作《郡斋书怀寄江南 白尹》:“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还思谢病吟归去, 同醉城东桃李花。” 白接诗后,立即写下 《答和州刘禹锡》诗: “换印虽频命未通,历阳湖上又秋风。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 造化功。我亦思归田舍下,君应厌卧郡斋中。好相收拾为闲伴,年 齿官班约略同。”
这时,和州诗坛颇不寂寞,他们的唱和诗为古郡增添了光彩。
历阳与金陵相邻,刘禹锡心向往之,著名的 《金陵五题》 即 作于此时。他在诗的序言中说: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 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 尔生思,歘然有得。”于是写下《石头城》、《乌衣巷》等五题怀古 七绝,受到白居易等人的赞赏。当刘禹锡任满,又写下 《罢和州 游建康》、《金陵怀古》 诸诗。
刘禹锡在和州,还于厅事堂后西侧筑小斋,作为公余退息之 所,题名 “陋室”,作《陋室铭》 以志。文中以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兴起,引出 “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的志趣。继而展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幽境, 以及身居其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 的闲情逸兴。全文仅81字,却写得风趣横生,情景毕见。 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中的和州条目载: “陋室,唐刘禹锡所 辟,又有《陋室铭》,禹锡所撰,今见存。”按刘禹锡《陋室铭》一 文,收入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 《古文观止》 中。此书旧为 启蒙教材,故 《陋室铭》 成为传诵人口的佳篇。刘禹锡当年所建 的陋室早已颓废,经清人重建的陋室至今犹存。瓦屋数椽,位于 县署之后,北依小丘,碧树相环,前有小院、台阶,空旷幽寂、仍 保有唐时风貌。近岁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 又精心整修,面貌一新。慕名来访者正与日俱增,从陋室中领略 唐代这位著名文学家在和州的流风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