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白云话沧桑——灵岩寺的趣事逸闻
同时,灵岩山岩壑奇秀,林木苍翠。历代名人李白、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文徵明、唐寅等及康熙、乾隆两帝都曾到此游览探胜,留下了许多的趣事逸闻。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西施与灵岩寺
题苏州灵岩寺
张祜
碧海西陵岸,吴王此盛时。
山行今佛寺,水见旧宫池。
亡国人遗恨,空门事少悲。
聊当值僧语,尽日把松枝。
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落落其表,而千媚百娇、温柔婉转、兰心蕙口是其质,但西施毕竟是一个“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虽然她为国家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最终落得个身沉太湖的悲惨结局(也有传说她和范蠡最后泛舟五湖)。苏州人是厚道的,他们没有把吴国的灭亡归罪于西施的“红颜误国”,那份同情、那份哀怜自在不言之中。
范蠡
春秋时楚国人,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后世称其隐居经商成巨富,被商人尊为宗师。
公元前 494 年 , 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拘住在灵岩山腰的石室之中。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不久,西施便楚楚动人地来到吴国。尽管吴国美女如云,尽管吴国的后宫佳丽三千,但西施这位来自山明水秀浣纱溪畔的漂亮女子,还是使夫差心旌摇动。为了呵护这枝不平凡的花卉,夫差确实费了一番苦心,先送西施于伴奴湾暂住,再为她在灵岩山上建了一座离宫—馆娃宫,吴人称美女为娃,吴王金屋藏娇的地方自然就叫做“馆娃宫”。馆娃宫“铜勾玉槛,饰以珠玉”,十分奢华。在苏州当刺史的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为了讨好吴王,更为了消耗吴国的国力,越王勾践进贡建造宫室的神木,筑高台于姑苏山,名曰“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据说为了运输和堆积木材,山下的沟渎完全堵塞,谓之“木塞于渎”,山下的古镇也因此而得名木渎。姑苏台高 1000 米,宽 280 米,夫差经常呆在这里,陪着西施游山玩水,寻欢作乐。李白在《乌栖曲》里吟咏道: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战胜了越国、报了父仇的夫差志满意得,亡了国的勾践却难忘国耻家仇,但“人在屋椽下,哪能不低头?”勾践一方面搜罗美女珠宝充陈吴王后宫,进贡黄金宝马贿赂权臣伯嚭,离间吴王和伍子胥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卑躬屈膝,伪装恭顺,扫地喂马,扶车推辇,甚至不惜尝粪证病,骗取了吴王的信任。三年以后,勾践被允许回国。归国后的勾践加快了复国的步伐,对外继续卑怯称臣以麻痹吴王,暗地里却卧薪尝胆,依靠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公元前 473 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留下了令人感慨的断壁残垣。蒲松龄曾经感叹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明代才子高启在《题馆娃宫诗》中感慨云:“馆娃宫中馆娃阁,画栋侵云峰顶开。犹恨当年高未极,不能望见越兵来。”
卧薪尝胆
成语石刻画《卧薪尝胆》。
当年的繁荣与富贵,当年的笙歌与曼舞,如今都化作了夕阳下的一抹安静的尘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高僧大德印光法师
灵岩寺虽然立寺已久,但其作为净土宗的祖庭在海内外名声显著却是近百年来的事情。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印光禅师了。
印光法师(1861—1940 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因为大师的种种神迹,佛教徒深信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相关记载)。
大师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佛。光绪四年(1878 年),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 年),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民国 19 年(1930 年),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民国 26 年(1937 年),移住灵岩寺,至民国 29 年(1940 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大师度人无数,最被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都回信指点迷津,由其回信结集而成的《印光大师文钞》,被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信众的修行宝典。
印光大师与灵岩寺的结缘可谓传奇。苏州灵岩山灵岩寺,是印祖(印光)开创的净土道场,大师本在普陀山修行,供奉的观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把普陀山改成净土道场,不是名正言顺吗?普陀山是中国的名山,再加上印祖的大名,不是相得益彰吗?而反观灵岩已片瓦无存,欲兴道场,必须重新建筑。普陀山之前寺、后寺,殿堂雄伟,僧寮完备;只要起香念佛,道场即已成就,不是事半功倍吗?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对于普陀山的真实内情都是不大了解的。普陀山的前寺、后寺两大“丛林”,只能说是“半十方”,或者说是“表面十方”。因为前、后寺的住持大和尚,是由本山 100 多个茅棚里“房头子孙”选出来的,真正的十方僧、外海人是无权过问的。
灵岩寺之复兴,当然不是一日成功的。但只费了短短十几年的光阴,而竟能在一座荒山上,建筑起来前后四层正殿,以及配房僧寮,雄伟高大,精致庄严,不能不说是奇迹。凡是到过灵岩山的人,无不赞叹:“这都是印光老法师的功德啊!”意思是说:“因为有印祖帮忙化缘,才能修建起来这座大寺的。”印光法师从来不向人化缘,恐非外人所知了。那么重建灵岩寺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当然大多数都是印祖的皈依弟子布施的,可是印祖并不直接向他们化缘。这时印祖已离开普陀山,在苏州城内穿心街报国寺闭关。凡是来求皈依的,或是来请示的居士们,印祖都顺便介绍,参观这座新成立的净土道场。他们到了山上,看见那么浩大的工程,自然会捐助资财的。这样毫不勉强,自发至心,才是清净布施,才能得到最大的功德哩。这都是印祖开创灵岩山净土道场的方法啊。
印光法师于 1940 年在灵岩寺向西坐化,安详如昔。圆寂后净土宗在海内外声名日著,他的身后也留下了传唱不尽的故事。
苏州木渎古镇
江苏苏州木渎古镇,河上的游船。
灵岩寺的镇寺之宝
灵岩寺虽为佛寺,却藏有一件墨宝,此即为灵岩寺的镇寺之宝唐寅书《落花诗》。唐寅(1470—1523 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 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落花诗的作品(灵岩寺的镇寺之宝)
《行书落花诗卷》局部,全卷纵26.6厘米,横406厘米,明唐寅书。
《落花诗》是唐寅的作品,唐寅画落花图,并在图上题落花诗并非一次。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藏于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
灵岩寺所藏的是《落花诗》中的一首: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说来有几分巧合,尽管唐寅的诗中说自己“不坐禅”,但是他的这幅字最后却被收藏在一座寺庙中。
除了唐寅的《落花诗》,灵岩寺中还有许多的碑刻。寺内有大小碑刻147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这些碑刻大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同时,灵岩寺的藏经阁内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 多册,另珍藏元、明、清各代佛经10 部,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 4.7 万多册。
一元钱的门票
最后要提到的很有意思的一件有关灵岩寺的趣事,是关于它的门票。在寺庙商业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灵岩寺至今仍然坚持只收 1 元钱的象征性门票。现任方丈明学法师,原籍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明学法师深感佛理,生性幽默,门口的票务栏上写着:“门票两元,一律半价。”
关于灵岩寺只收1元门票也有许多说法。有文章说“山到成名毕竟高。贺思聪称灵岩山为高,众必非之;这次登灵岩山,从心里折服它的崇高!山顶灵岩寺,至今坚持一块钱门票,现世少见!门票事小,住持高僧明学大和尚不随俗流之风范,实可叹服,故山以僧而高。”
另外,灵岩寺的香菇面多年来味道纯正,香汁诱人,从不变味,也是灵岩寺的一大特色。
香菇面
素食香菇面是灵岩寺几十年不变的招牌菜,味道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