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并与桑洛(节选)》

2023-07-17 可可诗词网-历代民歌 https://www.kekeshici.com





桑洛回到住处,

只望太阳快落山;

娥并回到家,

只望月亮快升起。

她早早就坐着纺线,

纺车转得特别响,

线也纺得特别多,

装满了一个个小竹箩。

爱情啊!像天上的月亮,

怎么还不升起?

走夜路的人,

正等着你的光芒!

太阳落山了,

桑洛背上了琴,

走到猛根街子上,

找到了娥并的家。

他轻轻弹着琴,

娥并早已听得仔细。

这不是猛根小伙子弹的,

这琴弹得多好听!

娥并停下了纺车,

拿起了口弦,

桑洛已经走到楼下,

来到她的身边。

娥并的母亲看见桑洛,

心里再不为女儿焦急。

她叫女儿快快打扫竹楼,

把远方的客人请上楼去。

娥并在火塘边铺好一床褥子:

“哥哥请褥子上坐!

只怕我家竹楼不平,

真对不起哥哥。”

娥并拿出水罐,

给桑洛倒了一碗水:

“哥哥请喝水吧!

只怕我们家的水不甜。”

娥并捧着草烟和槟榔,

亲手递给桑洛:

“太阳落坡的时候,

我就为哥哥准备好了。”

“你家的褥子,

比我家的床还平软;

你家的凉水,

比我家的糖还甜。”

琴声停止了,口弦弹响了:

“天神送到猛根来的哥哥呀!

凉水好喝你可以挖一条沟,

让它流到景多昂去。

猛根的花好戴呵,

你可以连根挖走,

用泉水把鲜花浇养。

“只怕我笨手织的粗布,

配不上哥哥的细绸缎;

只怕我采的野菜和蕃茄,

让哥哥吃饭时难下咽。”

“水银般的妹妹呀!

猛根的好姑娘!

桑洛各地都挑遍,

再细的绸料子,

也比不上猛根的粗布;

再苦的果子,

在猛根也会变甜。

“只怕哥哥和妹妹相隔太远,

见一次面要走三十天;

只怕妹妹是镜子里的花,

我看得见却挨不到身边。

象水里的月亮,

哥哥一伸手浪花就把月光隐藏。”

“远方的哥哥呀!

世间这样宽广,

再远的路我们也能走完。

只要心里相爱,

三百天相见一次也情愿。

“我象悬崖上的野果,

没有人来采过;

我象岩石下的花苞。

没有虫子爬过。

“我们地方的姑娘,

一句话比金子珍贵。

只要哥哥不变心,

我们的爱情呵,

没有人能够拆散!”

“猛根的花呀!

我摘下了你,

别人用鲜花我也不换。

我走过深山老林,

不让你淋着雨,

不让你在路上枯萎,

我的心呵!

要象泥土和泉水,

细细把你栽培。”

这时,火光映着娥并的耳环。

一闪一闪。

两人都沉默无言,

爱情已深深埋进他们心间。

爱情啊!

象粉团花一样发出芳香,

两对眼睛都为爱情发光。

爱情啊!

不怕风吹雨打,

已象扭在一起的藤子,

没有什么能拆散。

说不完的话,

表白不尽的情意,

两人的情话要是写成书,

三个奘房也装不完;

好象一个深深的井水,

舀不尽,打不干。

月亮已经西沉,

天上只剩下最后一颗星星。

火塘的火渐渐熄灭了,

天快亮了。

……

十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山坡,

有两个青年的坟墓,

人们叫作娥并山,

那里埋葬着娥并和桑洛。

为了让两个情人永难相见,

桑洛的母亲把坟墓也隔断,

放了三筒竹子隔开棺材,

用挑水的扁担挡在中间。

但是,爱情却隔不断,

好象娥并生前打水的井,

至今还没有枯干,

井水变得更甜。

水井旁有棵大青树,

树上还挂着娥并的腰带,

挑水的姑娘们,

常在树下怀念。

两个坟头上,

长起密密的芦苇。

芦苇的根连在一起,

芦苇的花絮在一起飞。

桑洛的母亲见了,

放一把火烧了芦苇,

火光中升起两颗星星,

这就是桑洛与娥并。

一颗星出现在黄昏,

一颗星出现在黎明。

年年三月两颗星会在一起,

它们是那样明亮、美丽。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德宏调查队搜集整理

《娥并与桑洛》



《娥并与桑洛》是又一部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广泛流传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傣族聚居的地方,世代相传,深受群众喜爱。傣族老人们说:“我们傣族最有名、最好的诗是《娥并与桑洛》。”

长诗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年轻英俊的桑洛外出经商,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在猛根城里,他结识了“比棉花还要洁白,比云彩还要柔和”的美丽姑娘娥并。他们在相互倾谈中增进了了解,建立了纯真的爱情。桑洛返回家乡后把事情告诉母亲,但母亲认为儿子不听管教, “不规矩”,以娥并是外乡穷姑娘为由,坚决反对这桩婚事,要桑洛娶他所不喜欢的姨妈家的阿扁为妻。娥并久等桑洛,未见前去迎婚,且自己又临近产期,只得千里迢迢来到桑洛家。桑洛母亲提前支走桑洛,娥并到后,她以恶劣态度百般凌辱,使娥并身心俱伤,然后把她赶走。桑洛回到家里,明了真相后骑马追赶娥并。在大森林里,娥并因劳累、惊吓、产下孩子后便奄奄一息。桑洛赶到,妻子死在他的怀里,他悲愤已极,亦拔箭自杀,演出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悲剧。马克思说:“当旧秩序是世界先在的权力,反之,自由还只是个人理想的时候,便是旧秩序还相信自己的合理性,而且不得不相信的时候,那时的历史是悲剧的。”《娥并与桑洛》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历史性悲剧和悲剧历史。娥并与桑洛,作为自由的代表和象征,积美丽、多情、善良、单纯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于一身,被描写得光彩照人,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世代傣族人民的人生理想,他们的毁灭,是对旧道德、旧习惯和封建势力的血泪控诉。

本篇朴素自然,稚拙中显出优美,具有浪漫主义抒情风味。它的故事情节十分单纯,把抒情溶于叙事,而叙事则是着眼于塑造人物的抒情形象。在一些最能表现男女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地方,诗歌往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例如铺排、隐喻、博喻、夸张等,使情感的表达穷尽幽微、活脱生动。并且,不管采用何种艺术手段,其语言形式又都不离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审美趣味,就近取象,就近引喻,森林、月亮、荷花、竹笋、槟榔、金银花、蝴蝶、宝石、竹楼、鹿、猎人,等等,都随手拿来,巧构诗情,别具西南地理民俗所孕育的独特意蕴。例如, “花苞呀,一个个挂在花树上,鲜花呀,一朵朵开放在枝头。钓鱼的小伙子呵,你真会唱,你的歌象芳香的板宝花,香味吹在我的心头。”再如,娥并的眼泪“一滴滴落下来,血一滴滴掉下来。血一直滴到楼下,滴到楼下的白公鸡身上,把白公鸡染红了;滴在红公鸡身上,把红公鸡都染成紫色。”这样的语言,这些绝妙的比喻和夸张所创造的美,实为别一块土地,别一顶兰天之下所难能产生。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部长诗的构思和刻划人物运用的侧面烘托手法,分别靠近汉代乐府民歌《焦仲卿妻》和《陌上桑》。《焦仲卿妻》写兰芝和焦仲卿的美满婚姻因焦母反对而遭毁灭,二人殉情而亡之后,坟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且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在《娥并与桑洛》中,不但男女主人公殉情而死的情节与它相似,就是对二人死后的神话处理亦颇相近,不同的只是《娥并与桑洛》的男女主人公变化成了两颗星星。并且,《娥并与桑洛》在男女主人公死后仍强调他们同旧礼教的代表者桑洛母亲的矛盾(后面将要分析),其反旧礼教的精神较《焦仲卿妻》更为激烈。在人物刻划上,《陌上桑》这样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将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娥并与桑洛》中对桑洛的描写,也大量采取了此种方法。比如说姑娘们天天盼望桑洛到她们家去弹琴, “有的姑娘早已摆好凳子,有的姑娘整夜在竹楼下织布,有的靠在门边等待,有的拿锄头去修好门前的路。有的姑娘听说桑洛要来,把竹门换成新的;有的姑娘听说桑洛要来,拿一根竹棍到楼边去吆狗。”等等。这种描写较之正面描写所收到的效果更好,容易调动接受者的想象,使被描写对象生发出一种玄妙而令人神往的魅力。并且与汉族民歌相比,傣族民歌中的这类描写似乎更见率真、野朴。我们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论证这些民歌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从这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说中华大地上的各兄弟民族,即使在古代,其民间艺术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大致不会错。

全诗共十三章。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第八章的前半部分和最后的第十三章。

第八章中的这一部分,描写桑洛来到娥并家中,二人互吐衷肠,缔结纯真的爱情。此其中,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划,有对话陈述,有环境烘染,都是为了突出一个“情”。桑洛来到之前,娥并急切等待的心情,桑洛来到之时娥并和母亲的反应,为二人情感的交流作好了铺垫。他们一唱一答地互相倾诉,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娥并的含蓄、机智和多情,桑洛的赤诚、执著和隐忧,在层层深入的对答中表现得神情毕肖。而随后的情境描写及简短咏叹,与此融为一体,把二人的爱情推向难舍难分的浓稠极境。一声轻唤,一个比喻,都仿佛为纯情所浸泡,具有一种怡神惬意、清新健康的情趣,青春和爱情因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礼赞。

第十三章是全诗的结尾。简洁优美,格调高昂,显示了与悲观主义绝缘的可贵品格。在娥并、桑洛毁灭之后,诗歌运用夸张的方式把他们同桑洛母亲的矛盾、斗争继续下去,并尖锐化。桑洛母亲为了防止二人在阴间相见,用竹筒子和扁担把二人的棺材隔开,但他们坟上长出的苇根却彼此连在一起,开出的苇花在一起飞。桑洛母亲烧了芦苇,他们却又化成了两颗星星,一年一度相会在一起。这当然离开了生活实际,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这种处理与整个诗的神奇传说气氛是和谐的,它赋予了全诗以一种理想化浪漫主义色彩,在浓郁的抒情中升华了战斗主题。它生动地表明:美和爱情是毁灭不了的,它们就象明亮、美丽的星星一样,永远照耀在傣族人民的心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