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2023-09-19 可可诗词网-历代民歌 https://www.kekeshici.com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乐府诗集》题名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句前另有八句与本篇无关的诗,可能是晋代入乐时所加。《古今乐录》说:“‘十五从军征’以下是古诗。”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反映了长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民歌中多有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诗经·东山》、汉乐府《战城南》等都是名作,但在揭露战乱恶果的深刻性上,《十五从军征》有它的新颖独到之处。它不着墨于血腥的战场撕杀,也不落笔于劳苦不宁的戍战生活,而是把叙写的重点放在一位归家老兵的所见所感上。诗歌起始交待了老兵的征战生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虽很概括简略,却是惊心触目。十五岁还是一个未成人的少年,而今八十老翁则已行将就木了。整整六十五年的生命被战争吞噬掉了,这难道不是人间亘古未有的大悲剧吗?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幸存者来说,六十五年的磨难还远不是他悲惨生活的结束,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残酷的精神折磨。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问得多么真挚热切,这是他六十五年来心中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啊!尽管长时间地没有答案,却始终是照亮他暗淡途程的希望之光。“‘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顺着乡人的遥指,远处呈现的是荒坟垒垒。现实的答案是无情的,好比一桶冰水兜头泼在老兵身上,希望之光暗弱了。

“兔从狗窦(洞)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野生谷物),井上生旅葵(野葵菜)。”到家了,看到的是雉飞兔窜、野物丛生的荒芜景象。家园已成荒野,何处可觅亲人?现实的答案更是残忍的,好比第二桶冰水浇到了老兵的心坎上,希望之光彻底熄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虽然绝不见一个人影,但毕竟是回到家了,他要重温十五岁前的家庭生活:舂谷、采葵、烧饭、作汤。可是,饭菜一会儿就烧好了,送给谁去吃呢?他茫然了。诗歌在此之前都是较为客观的叙事,只此“不知贻阿谁”一句,触及到了老兵的心绪。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人无言出门怅然东望,哀伤的眼泪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裳。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老人今后的命运,留待读者去自己想象了。

本诗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以一个老兵的遭遇为例,揭露了长期战乱下,统治者以暴力推行超长服役制的残酷和不人道:它无视人性,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所应亨有的劳动、天伦等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权利。因而,诗作具有了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通过个别反映整体的典型化手法,也深为后世关注现实人生的诗人所喜用,在王粲《七哀诗》、杜甫《垂老别》《无字别》、白居易《新丰折臂翁》等诗作中,均可体察到本诗的这一影响。

以叙事为主,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自然质朴地流露情感,是本诗表现手法的第二个特点。全诗没用一个“悲”字,也看不到直接的心理刻画,然而,从具体景物、事件和动作的叙写中,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老兵的孤寂和哀伤,并被这种感受深深地打动,激起了同情与悲愤的感情,从而显示出本诗巨大的艺术魅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