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假乐
假乐君子,① 称颂赞美君子成王,
显显令德。② 他的善德显耀传扬。
宜民宜人。③ 安抚庶民,善任贤人。
受禄于天。 福禄荣身,承受天恩。
保右命之。④ 天命保全佑助。
自天申之。⑤ 反覆赐予福禄。
干禄百福,⑥ 上天赐他千禄百福,
子孙千亿。⑦ 子孙绵绵,千亿无数。
穆穆皇皇,⑧ 穆穆皇皇,容止端庄,
宜君宜王。⑨ 宜称人君,宜为大王。
不愆不忘,⑩ 不犯过错,不昏不妄,
率由旧章。 遵循先王典制法章。
威仪抑抑,(11) 懿懿威仪甚善,
德音秩秩。(12) 秩秩美誉流传。
无怨无恶, 人们对他无憎无怨,
率由群匹。(13) 仁德感人,善从众贤。
受禄无疆, 受福受禄,永恒无疆,
四方之纲。 善于治理四方之邦。
之纲之纪, 纲纪天下,治理四方,
燕及朋友。(14) 燕饮群贤,深孚众望。
百辟卿士,(15) 百国之君,众多卿士,
媚于天子。 爱戴拥护周之天子。
不解于位,(16) 勤勉不懈,忠于职位,
民之悠塈。(17) 安居乐业,民有所归。
(袁 梅译)
【注】 ①假(jia) 乐: 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 “《齐》 (指齐诗 ——引者) 假作嘉。”陈奂《诗毛氏传疏》,“假,嘉。《尔雅·释训》 文。序亦以嘉诂假也。……嘉者,美叹之词。嘉乐二字不连读。”高亨《诗经今注》: “嘉,喜也。” ②显: 显著。③宜民宜人: 陈奂《诗毛氏传疏》: “宜民宜人句,承上令德,起下受天命。宜民,为宜安民。宜人,为宜官人。” ④右: 古 “佑“字。⑤申:引而长之。⑥干: 俞樾《群经平议》: “干当作千,形似而误。” ⑦亿: 周代以十万为一亿。千亿,极言其多。⑧穆穆: 肃敬。皇皇: 光明。⑨宜君宜王: 毛亨; “宜君王天下也。”⑩不愆(qian) 不忘:愆,过失。忘,忘掉,又,解作妄。(11)抑抑: 毛亨: “美也。”高亨《诗经今注》: “抑,借为懿。”(12)德音: 好的名声。秩秩: 聪颖多智。(13)群匹: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 “姚氏永概云,群匹犹言群臣。”(14)燕及朋友: 朱熹《诗经集传》: “燕,安也。朋友,亦谓诸臣也。”(15)百辟(bi) : 诸侯。(16)解 (xie) : 怠也。(17)攸塈(xi) :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传》塈,息也。……瑞辰按《方言》:息,归也。民之攸塈,谓民之所息,即谓民之所归。”
这是一首为周成王颂德祝福的诗。《诗序》云: “嘉成王也。”金启华先生《诗经全译》亦云: “旧说以为美成王,当亦可信。”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不久病逝,儿子姬诵十三岁继位,即周成王。他在叔叔周公旦辅佐下,为稳定周王朝的政权做了许多大事。这些大事先后有:组织周王室同姓和有亲戚关系的贵族东迁,让周族势力逐步渗入最重要、最富庶的黄河流域。制定嫡长子继承制,使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稳定统治秩序。制订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酷的刑律,加强了新国家的统治。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复辟叛乱,并揭穿三个叔叔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与武庚勾结的罪行。在这次东征中,年轻的成王将王朝势力扎根中原并推向东方和南方,使周族与商族的农业技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实行分封制,将家族成员和功臣封往全国各地建立了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完成对全国的控制系统。兴建东都洛邑,并在新城成周召开诸侯大会,宣扬国威。成王善于分析思考,不轻信小人之言,调整了与周公姬旦这位杰出政治家的关系,在这位叔叔去世后,将其安葬于周族历代先王的坟地毕原,给予极高的荣誉。成王为政作风严谨,他亲眼见到创业的艰难,深知守业的不易,所以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在周公病逝后亲率大军南征,讨伐淮南的虎方和江汉一带的荆楚,在那一带建立了许多姬姓小诸侯国。据古籍记载,周成王赏罚分明,重言诺,守信义,“桐叶封弟”即为范例。此外,周成王还办好把政权移交给康王姬钊的大事。父子两代统治的几十年中,天下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富强,史称“成康之治”。当然这种繁荣的景象是由广大奴隶和平民创造出来的。
这首诗就是礼赞成王的。全诗四章,章六句。首章颂扬成王有爱护百姓、善任贤臣的美德。二章颂扬成王遵循周族先辈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订的规章制度,处事严谨端庄。三章颂扬成王不犯过失,不昏不妄,有王者之风。四章颂扬成王仪表堂堂,豁达大度,讲话得体,能听取群臣意见。五章颂扬成王治理天下有纲有纪,尊重群臣,所以他们忠于职守,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有所归宿。当时迷信得厉害,所以各章皆又强调祈求上天多赐福禄子孙给成王,以显示天帝力量,证明周朝统治的受命于天,合情合理。
全诗称赞周成王能安民,守祖训,作风正,胸襟宽,通下情等品德情操,为我们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材料。当然,这些道德品质的本身,我们也是可以继承的。这是本诗内容的积极方面。故姜炳琼《诗经广义》云: “成王之守成致太平,其实功实事皆于此篇发之。”陈子展评此语:“此谓诗言及成王敬天、法祖、用贤、安民之事耶?”皆中鹄的。应该辨识的是,本诗作者对成王的颂扬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立场上的。
通篇用赋,不借比喻和起兴,直书其事,是本诗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