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謝垂鉤隱,來參負鼎職。”詩句出處:《夏日遊德州贈高四》;是唐朝詩人駱賓王的作品。
日觀鄰全趙,星臨俯舊吳。鬲津開巨浸,稽阜鎮名都。 紫雲浮劍匣,青山孕寶符。封疆恢霸道,問鼎競雄圖。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區。風煙通地軸,星象正天樞。 天樞陰南北,地軸殊鄉國。辟門通舜賓,比屋封堯德。 言謝垂鉤隱,來參負鼎職。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 未展從東駿,空戢圖南翼。時命欲何言,撫膺長嘆息。 嘆息將如何,遊人意氣多。白雪梁山曲,寒風易水歌。 泣魏傷吳起,思趙切廉頗。淒斷韓王劍,生死翟公羅。 羅悲翟公意,劍負韓王氣。驕餌去易論,忌途良可畏。 夙昔懷江海,平生混涇渭。千載契風雲,一言忘賤貴。 去去訪林泉,空谷有遺賢。言投爵裡刺,來泛野人船。 締交君贈縞,投分我忘筌。成風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術,漳濱恣閑逸。聊安張蔚廬,詎掃陳蕃室。 虛室狎招尋,敬愛混浮沉。一諾黃金信,三復白珪心。 霜松貞雅節,月桂朗沖襟。靈臺萬頃浚,學府九流深。 談玄明毀璧,拾紫陋籝金。鷺濤開碧海,鳳彩綴詞林。 林虛星華映,水澈霞光凈。霞水兩分紅,川源四望通。 霧卷天山靜,煙銷太史空。鳥聲流向薄,蝶影亂芳叢。 柳陰低槧水,荷氣上薰風。風月芳菲節,物華紛可悅。 將歡促席賞,遽爾又歸別。積水帶吳門,通波連禹穴。 贈言雖欲盡,機心庶應絕。潘嶽本自閑,梁鴻不因熱。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棲拙。棲拙隱金華,狎道訪仙查。 放曠愚公谷,消散野人傢。一頃南山豆,五色東陵瓜。 野衣裁薜葉,山酒酌藤花。白雲離望遠,青溪隱路賒。 儻憶幽巖桂,猶冀折疏麻。
|
【註釋】:
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謝:
①辭去官職。《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致事:退職。)②拒絕。《史記·儒林列傳》:“謝絕賓客。”③辭別。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陽歲,謝傢來貴門。”④道歉;認錯。《戰國策 · 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⑤告訴。《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⑥感謝。《漢書·張湯傳》:“嘗有所薦,其人來謝。”⑦衰退。晁補之《鹽角兒·亳(bó)社觀梅》:“開時似雪,謝時似雪。”(亳:地名。)⑧遜色。劉禹錫《上杜司徒書》:“況乎道謝孔、顏。”垂:
①邊疆。《荀子· 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②邊。王粲《詠史》詩:“妻子當立泣,兄弟哭路垂。”③垂掛。《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④流下;滴下。李煜《破陣子》:“垂淚對宮娥。”⑤賜予。《鹽鐵論·本議》:“陛下垂大惠。”⑥流傳。《荀子·王霸》:“名垂乎後世。”⑦副詞。1.表時間。將近;快要。杜甫《垂老別》:“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2. 敬詞。猶“俯”、“惠”。曹植《朔風詩》:“君不垂眷,豈雲其誠?”(眷:顧念。豈雲句:還有什麼誠意可言?)鉤:
①帶鉤,衣帶上的鉤。《史記·齊太公世傢》:“(管仲)射中小白帶鉤。”②用筆畫鉤,表示刪除或截取。韓元吉《跋司馬公倚幾銘》:“鉤註塗改。”③連接;牽連。杜枚《阿房宮賦》:“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孔尚任《桃花扇 ·餘韻》:“社黨重鉤無縫藏。”④探索;探討。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玄:深奧的道理。)⑤圓規,木匠用來畫圓的工具。《莊子· 馬蹄》:“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繩:墨繩。)⑥我國古代的一種兵器,似劍而曲。左思《吳都賦》:“吳鉤越棘。”李賀《南園》:“男子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⑦鐮刀。《漢書·龔遂傳》:“棄其兵弩而持鉤鉏。”(鉏:同“鋤”。)⑧勾結。隱:
(一)①短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逾隱而待之。”②隱蔽;隱藏。《周易·乾卦》:“隱而未見,行而未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③隱諱;隱瞞。《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④隱居;不出來作官。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⑤隱約不清。杜甫《客從》:“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⑥精微深奧。《周易·系辭上》:“探賾(zé)索隱,鉤深致遠。”(賾:深奧。)⑦憂傷;疾苦。《國語·周語上》:“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務:致力。勤:盡力。)⑧憐憫;同情。劉向《九嘆·惜賢》:“心隱惻而不置。”⑨琴上的裝飾。《新論·琴道》:“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⑩威重貌。《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二)yìn 憑依;倚靠。《孟子·公孫醜下》:“(孟子)不應,隱幾而臥。”(幾:矮桌子。)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參:
(一)can ①[動]參加,參 與。《荀子·強國》:“與之~國政,正是非。”②通“驂”。[參乘]1. [動]在車子右邊陪乘。《史記·文帝本紀》:“乃命宋昌~~。”2. [名]在車子右邊陪乘的人。《鴻門宴》:“沛公之~~樊噲者也。”③[動]檢驗。《韓非子·顯學》:“無~驗而必之者,愚也。”④[動]下級謁見上級。《戰國策·秦策四》:“臣之義不~拜。”⑤[動]並排站著。《論語·衛靈公》:“丘則見其~於前也。”(二) san ①[數]通“三”。三分。《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國之一。”②[數][參伍]三與五。表示錯綜復雜。《周易·系辭上》:“~伍以變,錯綜其數。”(三) shen ①[名]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詩經·召南·小星》:“維~與昴。”②[名][參商]參星與商星。因兩者不會同時出現於天空,故借以比喻彼此分離,不能相會。曹植《與吳季重書》:“別有~~之闊。”負:
①憑仗;倚靠。《左傳·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②依靠;倚仗。《禮記·孔子閑居》:“負墻而立。”③用肩、背來負載東西。《孔子傢語·致思》:“(子路)為親負米百裡之外。”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④擔負;承擔。《莊子·逍遙遊》:“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⑤具有。劉禹錫《學阮公體三首》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⑥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廢上之法制者,必負以恥。”⑦違背;背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⑧辜負;對不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⑨失敗;失利。與“勝”相對。蘇洵《六國論》:“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⑩虧欠(錢)《漢書·鄧通傳》:“盡沒入之,通傢尚負責(zhài)數巨萬。”(責:同“債”。)(11)通“婦”。老婦。《史記·陳丞相世傢》:“戶牖富人有張負。”鼎:
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為圓腹三足兩耳,有的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莊子·徐無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傢鼎立。”③上古以鼎為傳國之寶,陳列於宗廟,後世遂以鼎象征國傢政權和王位。《宋書·武帝紀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負國傢重任。《後漢書·謝夷吾傳》:“宜當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選拔。司:官府。)⑤盛大;顯貴。左思《吳都賦》:“其居則高門鼎貴。”⑥副詞。正;正在。《漢書· 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職:
①知道;瞭解。《呂氏春秋·勿躬》:“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②掌管;主管。《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七》:“景公燕賞於國內,萬鐘者三,千鐘者五。令三出而職計莫之從。”(燕:宴飲。鐘:古容量名。)《管子·大匡》:“有司職之。”③職務;職位。《孟子·公孫醜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④職能;職責。《荀子·君道》:“然後明分職。”⑤舊時下屬對上司的謙稱。《呂氏春秋·圜道》:“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侍主,主無不安矣。”⑥主要。《詩經·大雅·桑柔》:“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戾:安定。)柳宗元《天爵論》:“然則聖賢之異愚也,職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