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公披鶴氅,高步隔(宛鳥)行。”詩句出處:《寄金州姚使君員外》;是唐朝詩人馬戴的作品。
老懷清凈化,乞去守洵陽。 廢井人應滿,空林虎自藏。 迸泉疏石竇,殘雨發椒香。 山缺通巴峽,江流帶楚檣。 憂農生野思,禱廟結雲裝。 覆局松移影,聽琴月墮光。 鳥鳴開郡印,僧去置禪床。 罷貢金休鑿,凌寒筍更長。 退公披鶴氅,高步隔(宛鳥)行。 相見朱門內,麾幢拂曙霜。
|
【註釋】:
退:
①向後移動;與“進”相對。《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大殺一陣,魏兵方退。”②使後退。《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某有一計,可退曹操。”③離開。《韓非子· 亡征》:“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伏:退隱。)④使離去;擯斥。《新唐書·姚崇傳》:“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⑤辭去官職。范仲淹《嶽陽樓記》:“是進亦憂,退亦憂。”⑥歸;返回。柳宗元《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齒:年壽。)⑦謙讓。《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⑧衰減;減退。《南史·江淹傳》:“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⑨遲緩;畏縮。《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公:
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披:
①古代用在柩車兩旁使人牽挽的帛。《周禮·夏官·司士》:“大喪,作士掌事,作六軍之事執披。”(事:指喪事。六軍:指從六軍中派人。)②分割,劈開。《左傳·昭公五年》:“殺適立庶,又披其邑。”柳宗元《籠鷹詞》:“雲披霧裂虹蜺斷,霹靂掣電捎平岡。”③打開;翻閱。蘇垞《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駸駸羽騎歷城池,帝女樓臺向晚披。”④披露;表露。《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⑤披或穿在身上。《新序·雜事五》:“披裘帶索,往見孟嘗君。”[披靡]本指草木倒伏,後比喻軍隊潰敗。《明史·朱能傳》:“軍數萬人皆披靡,蹂籍死者甚眾,降三千餘人。”(蹂籍:踐踏。)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步:
①行走。《戰國策·趙策》:“乃自強步,日三四裡。”②踩;踏。陸遊《道室雜詠》之一:“豈但煙霄隨步武,故應冰雪換形容。”(武:足跡。)③步子;步伐。張衡《東京賦》:“駕不亂步。”④舉足二次。《荀子·勸學》:“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裡。”(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腳。)⑤階段。《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⑥步兵。《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⑦長度單位。歷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⑧同“埠”。水濱泊船處。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隔:
①阻開;隔離。《戰國策·趙策二》:“秦無韓魏之隔。”②間隔;距離。杜甫《奉待嚴大夫》:“不知旌節隔年回。”李白《江行寄遠》:“疾風吹片帆,日暮千裡隔。”③隔閡。李白《君馬黃》:“馬色雖不同,人心本無隔。”④通“膈”。隔膜,腹腔和胸腔之內的肌肉膜。《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⑤格子。周邦彥《六醜》:“多情是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宛:
(一)①彎曲;曲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宛虹拖於楯軒。”《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宛宛黃龍,興德而升。”②仿佛;好像。《詩經·秦風·蒹葭》:“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③微小的樣子。《詩經·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④鬱結。《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寒濕氣宛篤不發。” (二)yuān 地名。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史記·高祖本紀》:“出軍宛、葉間。”[大宛]西域國名。《漢書·張騫傳》:“西走數十日,至大宛。”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