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重昏斂,渙若春冰潰。”詩句出處:《客有為餘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清晨登天壇,半路逢陰晦。疾行穿雨過,卻立視雲背。 白日照其上,風雷走於內。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龍露鬐鬣,神鬼含變態。萬狀互生滅,百音以繁會。 俯觀群動靜,始覺天宇大。山頂自晶明,人間已滂沛。 豁然重昏斂,渙若春冰潰。反照入松門,瀑流飛縞帶。 遙光泛物色,馀韻吟天籟。洞府撞仙鐘,村墟起夕靄。 卻見山下侶,已如迷世代。問我何處來,我來雲雨外。
|
【註釋】:
豁:
(一)①通敞的山谷。張協《七命》:“畫長豁以為限,帶流谿以為關。”②開闊;寬敞。陶潛《桃花源記》:“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③豁達;開朗。羅隱《和禪月大師見贈》:“高僧惠我七言詩,頓豁塵心展白眉。”郭璞《江賦》:“豃如地裂,豁若天開。”④舒展。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起登西原望,懷抱同一豁。”⑤深。徐悱《古意酬到長(zhǎng)史溉〈登瑯邪(yé)城〉詩》:“此江稱豁險,茲山復鬱盤。”⑥免除;豁免。劉宰《謝趙使君豁租》:“使君頒令豁逃租。”⑦空虛。陸機《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二)huō ①殘缺;開出豁口。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頭童:禿頂。)②摒棄;舍卻。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重:
(一)①厚。《周易·系辭上》:“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漢書·食貨志下》:“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徑:直徑。銖:二十四銖為一兩。)③分量大;程度深。與“輕”相對。《戰國策·齊策四》:“千金,重幣也。”④重要;貴重。《論語·泰伯》:“任重而道遠。”⑤重視;敬重。《韓詩外傳》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祿:做官的俸祿。)賈誼《過秦論上》:“尊賢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莊重。《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⑧慎重。《六韜·論將》:“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疊;重復。程垓《摸魚兒》:“重門深鎖,猶有夜深月。”②量詞。層。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③副詞。1. 重新;再次。范仲淹《嶽陽樓記》:“乃重修嶽陽樓。”(乃:於是)2. 加上,表示更進一層。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紛:多的樣子。脩能:修飾的美態。脩,同修。)昏:
①天剛黑的時候;黃昏。《左傳·哀公二十三年》:“昏而受命。”《詩經·陳風· 東門之楊》:“昏以為期”。②結婚。後作“婚”。《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左傳·隱公七年》:“鄭伯許之,乃成昏。”③昏暗。歸有光《項脊軒志》:“日過午已昏。”④糊塗;昏憒。《詩經·小雅·小宛》:“彼昏不知。”《莊子· 天地》:“若愚若昏。”⑤迷亂;昏花。《三國志·吳書·賀邵傳》:“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⑥通“暋(mǐn)”。勉力。潘嶽《藉田賦》:“情欣樂於昏作兮。”斂:
①收集;聚集。《周禮· 夏官· 繕人》:“掌詔王射……既射則斂之。”(詔:告。)《詩經·小雅·大田》:“此有不斂。”②征收;索取。 柳宗元《捕蛇者說》:“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張溥《五人墓碑記》:“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貲:同“資”,資財。)《韓非子·顯學》:“今上征斂於富人。”③整肅;約束;收束。《戰國策·楚策》:“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④裝斂。後作“殮(liàn)”。《 禮記·喪服大記》:“斂者既斂,必哭。”⑤不足。《史記·趙世傢》:“去沙丘、鉅鹿斂三百裡。”渙:
①散;離散。《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釋:溶解,消散。)《荀子·議兵》:“事大敵堅,則渙焉離耳。”②水盛的樣子。柳宗元《吊屈原文》:“托遺編而嘆喟兮,渙餘涕之盈眶。”[渙渙]形容水勢大。《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若:
①從;順從。《詩經·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選擇。《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④代詞。1. 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史記·項羽本紀》:“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⑤連詞。1.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或者”。《漢書·惠帝紀》:“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免之。”⑥詞尾。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沃若:潤澤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變動的樣子。超若:悵惘的樣子。)[若夫]至於。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②年;歲。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③生機;生命。歐陽修《奉使道中寄垣師》:“塞垣春枯積雪溜,沙礫威怒黃雲愁。”(塞垣:指長城。溜:流水。)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崔玨(jué)《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諺雲:‘蓬開先百草,戴瞭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⑦指酒。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春冰:
春天不厚易解的冰,喻指容易消失的事物或險境。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念負重於 ~,懷禦奔於秋駕。”潰:
①水沖破堤壩;潰決。《國語·周語上》:“川壅而潰,傷人必多。”②突破;擊退。許敬宗《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乘茲破竹,潰敵如決河。”③潰敗;潰散。《舊唐書·黃巢傳》:“夾攻潼關,官軍大潰。”蘇軾《教戰守》:“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④爛。劉基《賣柑者言》:“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yè)然。”[潰圍]突破包圍。《史記·項羽本紀》:“願……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潰瘍]皮膚或黏膜的表皮壞死脫落後形成的缺損。《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金瘍:刀箭傷後的傷瘡。祝:通“註”,註入,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