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車塵已遠,裡巷來窺覷。”詩句出處:《馬嵬行》;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 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傢誅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無暉。 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屬車塵已遠,裡巷來窺覷。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 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 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 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 |
【註釋】:
屬:
(一)①連接。《莊子·馬蹄》:“萬物群生,連屬其鄉。”②會集。《國語·吳語》:“今君不察,盛怒屬兵。”③跟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④撰寫。《後漢書·張衡傳》:“衡少善屬文。”⑤請托:委托。《戰國策·齊策四》:“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⑥囑托;告誡。《戰國策·西周策》:“將死,而屬其子曰。”⑦勸酒。蘇軾《前赤壁賦》:“舉酒屬客。”⑧通“矚”。看;註視。《齊民要術·園籬》:“盤桓瞻屬。” (二)shǔ ①種類。《韓非子·五蠹》:“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②同輩;同夥。韓愈《送孟東野序》:“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③親屬。《孟子·離婁下》:“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④隸屬;附屬。《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以其眾屬袁紹。”⑤官屬;部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展:陳列。)屬車:
侍從的副車。《漢書·司馬相如傳》:“犯~~之清塵。”車:
①車子。《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②特指兵車。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輪子轉動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④用水車戽(hù)水。范成大《圍田嘆四絕》之二:“六七月間天不雨,若為車水到山邊。”⑤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面頰。)⑥量詞。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重千餘斤。”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裡:
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盡心上》:“制其田裡,教之樹畜。”②故鄉;傢鄉。江 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裡。”③古代的居民組織。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裡。”④裡巷;裡弄。《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⑤長度單位。市制五百米為一裡。李白《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巷:
街裡中的道路;胡同;裡弄。《詩經·鄭風·叔於田》:“叔於田,巷無居人。”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窺:
(一)①從小孔或門縫處偷看。《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禮記·少儀》:“不窺密。”②觀看。《戰國策· 齊策一》:“朝服衣冠,窺鏡。”《論語·子張》:“窺見室傢之好。”③偵探;窺伺。李白《關山月》:“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白登:山名。青海灣:青海湖。)《過秦論》:“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二)kuǐ 通“跬”。半步。《漢書·息夫躬傳》:“京師雖有武蜂精兵,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武蜂:軍隊名。窺左足:左腳邁出一步。)覷:
①窺視。②細看。韓愈《秋懷》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鉛事點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