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候火起雕城,塵沙擁戰聲。

    “候火起雕城,塵沙擁戰聲。”詩句出處:《從軍行三首》;是唐朝詩人李約的作品。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唯算月,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壕三面鬥,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鬥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殺盡金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沙擁戰聲。遊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落沱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說添兵。

    【註釋】:

    候:

    ①守望。《呂氏春秋· 壅塞》:“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齊寇:齊國入侵者。)《墨子·備穴》:“城內為高樓,以謹候望敵人。”②泛指觀察。《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候天察地。”③古代守望、偵察敵情的處所。也作“堠”。《後漢書·西域傳》:“又置戍(shù)部候。”(戍:邊塞營地。部:部署。)④哨兵。《墨子·號令》:“守入城,先以候為始。”⑤等待;等候。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僮仆歡迎,稚子候門。”⑥看望;問候。《後漢書· 朱祐傳》:“祐初學長安,帝往候之。”⑦時令;時節。《宋史·禮志五》:“欲知農桑之候。”《徐霞客遊記·遊太和山日記》:“山谷川原,候同氣異。”⑧古代以五天為一候。《魏書·律歷志上》:“五日一候。”⑨征候;征兆。《潛夫論·相列》:“夫骨法為祿相表,氣色為吉兇候。”

    火:

    ①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濕,火就燥。”(濕:低濕處。燥:幹燥物。)②焚燒;燒毀。韓愈《原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使其人成為編戶齊民,焚燒其經書,並將其居所改為民房。)特指火災。《元史·文宗本紀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賑被災之傢。”(賑:救濟。被:遭受。)《左傳·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③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一火。《新唐書·兵志》:“十人為火,火有長。”《木蘭詩》:“出門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金風:指秋風。)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記·天官書》:“火犯守角,則有戰。”

    起:

    ①[動]站起,起來。《莊子·齊物論》:“曩子坐,今子~。”②[動]起床。《孟子·盡心上》:“雞鳴而~。”③[動]起身,出發。《墨子·公輸》:“子墨子聞之,~於魯。”④[動]興起。《荀子·天論》:“一廢一~,應子以貫,理貫不亂。”⑤[動]發動。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矣。”⑥[動]起用。《泰州海陵縣主薄許君墓志銘》:“有拔而~之。”⑦[動]修建。李華《吊古戰場文》:“秦~長城,竟海為關。”⑧[動]開始。《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動]出身。《漢書·蕭何曹參傳》:“蕭何曹參皆~刀筆吏。”

    雕:

    ①一種兇猛的鳥。《史記·李將軍列傳》:“是必射雕者也。”②刻,畫。《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韓非子·十對》:“茵(yīn因)席雕文,此彌侈矣。”(茵:古代車子上墊席。文:紋。彌:更,更加。侈:浪費。)③文辭上的修飾。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綺(qǐ)麗以艷說,藻飾以辨雕。”(綺:美。藻飾:修飾。)④通“凋”。衰敗。曹操《為徐宣儀矯下令》:“喪亂以來,風教雕薄。”

    城:

    ①城郭。一般是兩重,裡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②古代都邑為中心的所轄地區稱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遺:送給。易:交換。)③築城。《漢書·高帝紀》:“令天下縣邑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聖武記》卷一:“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墻以內的地方。韓翊(yì)《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禦柳:皇宮栽的柳樹。)⑥城市;都市。《史記·吳起傳》:“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

    擁:

    ①抱;懷抱。《儀禮·公食大夫禮》:“左擁簠(fǔ)梁,右執湆(qì)以降。”(簠:承稻粱的器皿。湆:肉汁。)②執持。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餘與四人擁火以入。”③據有;擁有。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④圍著;簇擁。范成大《峨眉山行記》:“熾炭擁爐危坐。”(熾:火旺。危坐:端坐。)柳永《望海潮》:“千騎擁高牙。”(高牙:牙旗,借指高級官吏。)⑤擁擠;阻塞。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雪擁藍關馬不前。”⑥扶助;護衛。《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宣帝時,匈奴乖亂,五單於並爭,漢擁立呼韓邪單於。”⑦遮掩。《禮記·內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擁護]扶助;護衛。《漢書·陳湯傳》:“(郅支)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因辱漢使者江迺始等。”

    戰:

    ①打仗;戰爭。《尚書·甘誓》:“大戰於甘。”②指與戰爭有關的。杜甫《北征》:“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發抖。《漢書·高五王傳》:“(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股:腿。栗:顫抖。)

    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


    上一篇:希夷元已达,躁竞岂能侵。

    下一篇:吊往兼春梦,文高赋复新。
  • 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

    “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诗句出处:《从军行三首》;是唐朝诗人李约的作品。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唯算月,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栅壕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斗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杀尽金河卒,年年添塞尘。
    候火起雕城,尘沙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落沱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说添兵。

    【注释】:

    候:

    ①守望。《吕氏春秋· 壅塞》:“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齐寇:齐国入侵者。)《墨子·备穴》:“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②泛指观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候天察地。”③古代守望、侦察敌情的处所。也作“堠”。《后汉书·西域传》:“又置戍(shù)部候。”(戍:边塞营地。部:部署。)④哨兵。《墨子·号令》:“守入城,先以候为始。”⑤等待;等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⑥看望;问候。《后汉书· 朱祐传》:“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⑦时令;时节。《宋史·礼志五》:“欲知农桑之候。”《徐霞客游记·游太和山日记》:“山谷川原,候同气异。”⑧古代以五天为一候。《魏书·律历志上》:“五日一候。”⑨征候;征兆。《潜夫论·相列》:“夫骨法为禄相表,气色为吉凶候。”

    火:

    ①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湿:低湿处。燥:干燥物。)②焚烧;烧毁。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其人成为编户齐民,焚烧其经书,并将其居所改为民房。)特指火灾。《元史·文宗本纪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被灾之家。”(赈:救济。被:遭受。)《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③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木兰诗》:“出门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金风:指秋风。)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起:

    ①[动]站起,起来。《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②[动]起床。《孟子·尽心上》:“鸡鸣而~。”③[动]起身,出发。《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于鲁。”④[动]兴起。《荀子·天论》:“一废一~,应子以贯,理贯不乱。”⑤[动]发动。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矣。”⑥[动]起用。《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有拔而~之。”⑦[动]修建。李华《吊古战场文》:“秦~长城,竟海为关。”⑧[动]开始。《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刀笔吏。”

    雕:

    ①一种凶猛的鸟。《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雕者也。”②刻,画。《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韩非子·十对》:“茵(yīn因)席雕文,此弥侈矣。”(茵:古代车子上垫席。文:纹。弥:更,更加。侈:浪费。)③文辞上的修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绮(qǐ)丽以艳说,藻饰以辨雕。”(绮:美。藻饰:修饰。)④通“凋”。衰败。曹操《为徐宣仪矫下令》:“丧乱以来,风教雕薄。”

    城:

    ①城郭。一般是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遗:送给。易:交换。)③筑城。《汉书·高帝纪》:“令天下县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圣武记》卷一:“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墙以内的地方。韩翊(yì)《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御柳:皇宫栽的柳树。)⑥城市;都市。《史记·吴起传》:“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尘:

    ①灰尘;尘土。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②污染。苏轼《笏记》:“既尘美职,复玷名藩。”(藩:藩镇。)③踪迹;业绩。《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④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红楼梦》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⑤比喻战争;祸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洪武爷: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烟尘”连用,义同。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⑥重量单位。一分的万万分之一。《清史稿·时宪志一》:“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

    拥:

    ①抱;怀抱。《仪礼·公食大夫礼》:“左拥簠(fǔ)梁,右执湆(qì)以降。”(簠:承稻粱的器皿。湆:肉汁。)②执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据有;拥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④围着;簇拥。范成大《峨眉山行记》:“炽炭拥炉危坐。”(炽:火旺。危坐:端坐。)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牙旗,借指高级官吏。)⑤拥挤;阻塞。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雪拥蓝关马不前。”⑥扶助;护卫。《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并争,汉拥立呼韩邪单于。”⑦遮掩。《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拥护]扶助;护卫。《汉书·陈汤传》:“(郅支)怨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助己,因辱汉使者江迺始等。”

    战:

    ①打仗;战争。《尚书·甘誓》:“大战于甘。”②指与战争有关的。杜甫《北征》:“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发抖。《汉书·高五王传》:“(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股:腿。栗:颤抖。)

    声:

    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


    上一篇:希夷元已达,躁竞岂能侵。

    下一篇:吊往兼春梦,文高赋复新。

  • 上一篇:希夷元已达,躁竞岂能侵。

    下一篇:吊往兼春梦,文高赋复新。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