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往兼春夢,文高賦復新。”詩句出處:《獻中書潘舍人》;是唐朝詩人李中的作品。
運葉半千數,天鐘許國臣。鵬霄開羽翼,鳳闕演絲綸。 顧問當清夜,從容向紫宸。立言成雅誥,正意敘彝倫。 樸素偕前哲,馨香越搢紳。褒辭光萬代,優旨重千鈞。 公退誰堪接,清閑道是鄰。世間身屬幻,物外意通津。 吊往兼春夢,文高賦復新。琴彈三峽水,屏畫十洲春。 庭冷鋪苔色,池寒浸月輪。竹風來枕簟,藥氣上衣巾。 茶譜傳溪叟,棋經受羽人。清虛雖得趣,獻替不妨陳。 杞梓呈才後,神仙入侍頻。孤寒皆有賴,中外亦同忻。 有士曾多難,無門得望塵。忙忙罹險阻,往往耗精神。 尋果巢枝願,終全負米身。遭逢敦孝治,蹇塞值通津。 最慶清朝祿,還沾白發親。甘柔心既遂,虛薄報何因。 遠宦聯綿歷,卑棲夙夜勤。良時空愛惜,末路每悲辛。 骨立駒猶病,顏凋女尚貧。而今諧顧遇,尺蠖願求伸。
|
【註釋】:
吊:
①追悼。《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 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②慰問。《左傳·莊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③憑吊。韓翃《送(桂)客遊江南》:“遙想汨羅上,吊屈秋風初。”④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師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⑤傷痛。《詩經·檜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吊兮。”⑥憂慮。《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敏:敏達於禮。)⑦提取。吳自牧《夢粱錄上·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卻於謄錄所吊取真卷點對,批取定奪。”(謄錄所:將試卷謄錄後保存原卷之所。點對:檢查核對。)往:
①到……去;去。與“來”、“返”相對。《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燕:國名。)《莊子·山木》:“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②以往;過去;從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觀往者得失之變。”《列子·說符》:“觀往以知來。”(來:未來。)③送去(某種東西)。秦嘉《留郡贈婦詩三首》之三:“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④以後;以下。《呂氏春秋·察微》:“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⑤死;死者。《左傳·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居:活著的人。)兼:
①同時具有或得到。《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並宇,兼聽萬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儀禮·聘禮》:“其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擇:挑選。)②兩倍;加倍。張衡《西京賦》:“鬻(yù)者兼贏,求者不匱。”(鬻:賣。贏:贏利。)③吞並;兼並。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急農兼天下。”(急農:把農業生產放在重要地位。)《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輕兵兼道而出,掩其不意。”(兼道:指加倍趕路。)④盡;竭盡。曾鞏《謝章學士書》:“兼收並采,不遺偏才一曲之人。”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②年;歲。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③生機;生命。歐陽修《奉使道中寄垣師》:“塞垣春枯積雪溜,沙礫威怒黃雲愁。”(塞垣:指長城。溜:流水。)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崔玨(jué)《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諺雲:‘蓬開先百草,戴瞭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⑦指酒。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春夢:
①春天的夢,指美夢。晏殊《破陣子》:“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鬥草贏。”②喻指世事無常,繁榮易逝。劉禹錫《春日書懷》:“眼前名利同~~,醉裡風情敵少年。”夢:
①[名]睡眠中的幻想。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桃燈看劍,~回吹角連營。”②[動]做夢,夢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與海神戰。”③[名]比喻幻想。《荀子·解蔽》:“不以~劇亂知。”文: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②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④禮樂典章制度。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譚二華》:“如有不效,巡關禦史得論劾(hé)之,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劾:揭發罪狀。襲:沿用。)⑤法令條文。《史記·酷吏列傳》:“與趙禹更定諸律令,務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書同文。”⑦文辭;文章。劉勰《文心雕龍· 情采》:“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軍事的;與“武”相對。《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⑨華美;有文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質:質樸。)⑩文飾;掩飾。劉知幾《史通·惑經》:“庸儒末學,文過飾非。”(11)柔和;不猛烈。《世說新語·賞譽》:“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龍:陸雲字。)(12)量詞。計算銅幣的單位。《宋書·徐羨之傳》:“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賦:
①賦稅。晁錯《論貴粟疏》:“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②指徭役,兵役。《前漢紀·景帝紀》:“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③授予;給予。《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④天賦。梅堯臣《乞巧賦》:“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今返妄營。”(返:同“反”。)⑤吟誦(詩歌)。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槊:兵器名。)司馬遷《報任安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⑥一種韻文,盛行於漢魏六朝。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⑦貢士。指向最高統治者薦舉人才。《漢書· 晁錯傳》:“乃以臣錯充賦。”⑧頒佈;陳述。《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⑨鋪展。何晏《景福殿試》:“斑間賦白,疏密有章。”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新:
①剛有的或剛經驗到的。《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沒有用過的。黃滔《陳侍禦新居》:“幕客開新第,詞人遍有詩。”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韓愈《送窮文》:“攜朋挈儔,去故就新。”(攜:帶著。儔:伴侶。)④更新;使變新。《尚書·胤征》:“舊染污俗,咸與維新。”⑤指剛結婚時的(人或物)。⑥副詞。相當於“剛”、“剛才”。《荀子·不茍》:“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