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壘風調角,秋原雨洗兵。”詩句出處:《到宣武三十韻》;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
七月趨梁苑,三年謝尹京。舊風除物蠹,新律奉師貞。 龍節雙油重,蛇矛百練明。躍魚連後旆,騰虎耀前旌。 路轉金神並,川開鐵馬橫。擁旄差白羽,分轡引紅纓。 在浚風煙接,維嵩鞏洛清。貫魚奔騎疾,連雁卷行輕。 煙壘風調角,秋原雨洗兵。宿雲看佈甲,疏柳見分營。 鼓徹通宵警,和門候曉晴。虎符三校列,魚胄萬夫迎。 弄馬猿猱健,奔車角牴呈。駕肩傍隘道,張幕內連楹。 森戟承三令,攢戈退一聲。及郊知雨過,觀俗辨風行。 望宋憐思女,遊梁念客卿。義夫留感激,公子播英名。 澤廣豚魚洽,恩宣豈弟生。善師忘任智,中略在推誠。 式宴歌鐘合,陳筵綺繡並。戲鼙千卒躍,均酒百壺傾。 樂與師徒共,歡從井邑盈。教通因漸染,人悅尚和平。 授鉞慚分閫,登壇荷列城。虛裘朝獨坐,雄劍夜孤鳴。 白發侵霜變,丹心捧日驚。衛青終保志,潘嶽未忘情。 期月終迷化,三年詎有成。惟看波海動,天外斬長鯨。
|
【註釋】:
煙:
(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 · 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 (二)yīn [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 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壘:
(一)①軍隊的防禦工事。《韓非子·說林下》:“深溝高壘。”《左傳·成公十六年》:“固壘而待之。”《孫子·虛實》:“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②堆砌;築。李白《襄陽歌》:“壘曲便築槽丘臺。”《墨子·備穴》:“先壘窯壁。”(二)léi ①同“礧”。從高處向下推的石頭。《漢書·李陵傳》:“單(chán)於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單於:古代匈奴的君主。遮:斷絕。隅:角落。)②通“累”。捆綁。《荀子·大略》:“氐(dī)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氐羌:我國古時西方民族。虜:被俘虜。不焚:指死後不焚化。)③通“蘲”。盛土的筐。《墨子·備城門》:“昔築,七尺一居屬,五步一壘,五築有銻。”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風調:
①格調,風格。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壯啟墓系銘序》:“詞氣豪邁而~~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②風度,韻致。白居易《和殷協律琴思》:“秋水蓮冠春草裙,依稀~~似文君。”調:
(一)①調動。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婿竟不調。”②轉換。徐陵《玉臺新詠·織婦》:“調梭輟寒夜,鳴機罷秋日。”③征調。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調其賦稅,以充軍實。”④計算。班固《漢書·晁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傢。”⑤音調。白居易《琵琶行》:“未成曲調先有情。”⑥人的才情風格。秦韜玉《貧女》:“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⑦古代的一種賦稅。漢末、魏晉有戶調,即按戶征稅。《三國志·魏書·趙儼傳》:“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唐代建立租、庸、調制度,仍按戶征調。⑧指聲調,即字音高低升降的音調。⑨腔調。(二)tiáo ①協調。洪亮吉《治平篇》:“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②調弄;彈奏。劉禹錫《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③嘲弄;調笑。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④馴養;調教。司馬遷《史記·秦本紀》:“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⑤烹調;調味。《戰國策·楚策四》:“故晝遊乎江河,夕調乎鼎鼐。”⑥音律和諧。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角:
(一)①動物的角。《墨子·經說下》:“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用:以。)《呂氏春秋·仲夏》:“鹿角解,蟬始鳴。”②古代樂器名,多用於軍中。辛棄疾《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夢回:夢醒。)范仲淹《漁傢傲》:“四面邊聲連角起。”③形狀像角的東西。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④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多用於地名。⑤角落,物體兩個邊沿相接處。《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四角龍子幡。”⑥古代量器名。《管子·七法》:“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鬥斛也,角量也,謂之法。”⑦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二)jué ①比試;爭鬥。《尉繚子·武議》:“臨難決戰,接兵角刃。”②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三音,相當於現代簡譜的“3”。③古代的一種青銅酒器,形狀像爵。《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zhì)卑者舉角。”(觶:酒器名。)秋:
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原:
①水流源頭。《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來由。《韓非子·解老》:“萬害有原。”(害:災禍。)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窮末。”④文體名。對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論述。⑤原野;寬廣平坦的地面。《楚辭·九歌·國殤》:“平原忽兮路超遠。”(忽:遼闊渺茫的樣子。)⑥寬恕;赦免。《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⑦通“願”。謹慎老實。《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賊:傷害;敗壞。)《荀子·榮辱》:“孝弟原愨。”(弟tì:順從兄長。愨què:誠實。)兵:
①兵器;武器。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舉。)②士卒;軍隊。《史記·蒙恬列傳》:“今臣將兵三十餘萬。”③用兵器殺(人)。《史記·伯夷列傳》:“左右欲兵之。”④戰爭;軍事。《孫子兵法·計篇》:“兵者,國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