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遇物纖能狀,隨方巧若裁。

    “遇物纖能狀,隨方巧若裁。”詩句出處:《登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

    金奏雲壇畢,同雲拂雪來。玉田千畝合,瓊室萬傢開。
    湖暗冰封鏡,山明樹變梅。裂繒分井陌,連璧混樓臺。
    麻引詩人興,鹽牽謝女才。細疑歌響盡,旅作舞腰回。
    著水鵝毛失,鋪松鶴羽摧。半崖雲掩映,當砌月裴回。
    遇物纖能狀,隨方巧若裁。玉花全綴萼,珠蚌盡呈胎。
    志士書頻照,鮫人杼正催。妒妝凌粉匣,欺酒上瓊杯。
    海使迷奔轍,江濤認暗雷。疾飄風作馭,輕集霰為媒。
    劍客休矜利,農師正念摧。瑞彰知有感,靈貺表無災。
    堯歷占新慶,虞階想舊陪。粉凝鶯閣下,銀結鳳池隈。
    雞樹花驚笑,龍池絮欲猜。勞歌會稽守,遙祝永康哉。

    【註釋】:

    遇:

    ①相遇;遇到。《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xiè hòu)相遇,適我願兮。”(邂逅:偶然相遇。適:恰合。)《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遇於赤壁。”②會見。《公羊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垂:地名。)③接觸;感觸。幹寶《搜神記》卷十九:“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厄:困厄。)又接觸。《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④遇合;見賞。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荀子·成相》:“雖有賢聖,適不遇世孰知之!”(適:恰好。孰:誰。)杜甫《從事行》:“垂老遇君未恨晚。”⑤機會。張溥《五人墓碑記》:“斯固百世之遇也。”(斯:此。)⑥對待。《商君書·外內》:“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⑦相待。《淮南子·人間》:“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後無復。”⑧待遇。諸葛亮《前出師表》:“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追:追念。)

    物:

    ①雜毛牛。《詩經·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②客觀存在的物體。《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產。《晉書·顧榮傳》:“故國安物阜,以義成俗。”(阜:豐富。)④與“我”相對的物和人;眾人。《水經註·洛水》:“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之”。江淹《雜體詩·雜述》:“物我俱忘懷。”⑤指外界環境。范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識,察看。《周禮·地官·艸人》:“則物其地,圖而授之。”[物議]眾人的議論,多指非議。《南史·謝靈運傳附謝幾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議。”

    纖:

    ①細小;纖細。《呂氏春秋·本味》:“鼎中之變,精妙微纖。”②吝嗇。《史記·貨殖列傳》:“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師史:人名。)③通“殲”。刺。《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則纖。”[纖塵]細小的灰塵。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

    能:

    ①能力;才能。《荀子·王制》:“無能不官,無功不賞。”②有能力;有才能。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稱之曰能。”③能夠;勝任。《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④擅長;善於。蔡元培《圖畫》:“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書:書法。)⑤和睦,親善。《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⑥如此;這般。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忍:忍心。)⑦及,達到。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⑧副詞。約同“乃”、“於是”。《管子·權修》:“二者不失,則民能可得而官也。”⑨通“耐”。忍耐,禁得起。《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遊能寒。”(食水:指魚鱉囧鶩等。)

    狀:

    ①形狀;樣子。《史記·孔子世傢》:“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陽虎:人名。)②情形。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皆不足以置信也。試再囊之,我觀其狀,果困苦否。”(置信:相信。)③陳述或描繪。《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④文體的一種。向上級陳述意見或記載事件的文體。《北史·楊引傳》:“為郡縣鄉閭三百餘人,上狀稱美。”《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上狀。”

    隨:

    ①跟隨。《莊子·人間世》:“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②沿著;順著。《范子》:“聖人之變,如水隨形。”③順應。《淮南子·齊俗》:“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④聽任;放任。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⑤追逐;追求。《周易·隨》:“隨有求得。”(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⑥副詞。隨即;接著。《史記·留侯世傢》:“(張)良殊大驚,隨目之。”(殊:非常。目:用目看。)⑦周代侯國名。在今湖北省隨縣。⑧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縣。

    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

    巧:

    ①技術;技藝。《商君書·外內》:“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②靈敏;靈巧。《韓非子·難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敗。”③擅長。《荀子·哀公》:“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造父:人名。)④欺詐。《淮南子·本經》:“及偽之生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⑤工巧;精致。王安石《上人書》:“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⑥美好的;動人的。《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⑦虛浮不實。《莊子·盜蹠》:“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耶?”

    若:

    ①從;順從。《詩經·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選擇。《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④代詞。1. 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史記·項羽本紀》:“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⑤連詞。1.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或者”。《漢書·惠帝紀》:“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免之。”⑥詞尾。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沃若:潤澤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變動的樣子。超若:悵惘的樣子。)[若夫]至於。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裁:

    ①裁制;剪裁。《鹽鐵論·詔聖》:“故衣弊而革裁,法弊而更制。”②削減;刪減。《漢書· 食貨志上》:“裁其賈(jià)以招民。”(賈:價格。)《文心雕龍·鎔裁》:“剪截浮詞謂之裁。”(截:去掉。)③衡量;判斷。《戰國策·秦策》:“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④制;控制。《楚辭·惜誓》:“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lóu)蟻之所裁。”(螻:螻蛄。)⑤(文學的)體制,格式。張衡《西京賦》:“取殊裁於八都。”⑥通“才”。1.僅僅。表示數量小。《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什二三:十分之二三。)2. 剛剛。表示時間短。《聊齋志異·促織》:“手裁舉,則又超然而躍。”(超:高跳。)


    上一篇:烟垒风调角,秋原雨洗兵。

    下一篇:身解耕耘妾能织,岁晏饥寒免相逼。
  • 遇物纤能状,随方巧若裁。

    “遇物纤能状,随方巧若裁。”诗句出处:《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

    金奏云坛毕,同云拂雪来。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
    湖暗冰封镜,山明树变梅。裂缯分井陌,连璧混楼台。
    麻引诗人兴,盐牵谢女才。细疑歌响尽,旅作舞腰回。
    著水鹅毛失,铺松鹤羽摧。半崖云掩映,当砌月裴回。
    遇物纤能状,随方巧若裁。玉花全缀萼,珠蚌尽呈胎。
    志士书频照,鲛人杼正催。妒妆凌粉匣,欺酒上琼杯。
    海使迷奔辙,江涛认暗雷。疾飘风作驭,轻集霰为媒。
    剑客休矜利,农师正念摧。瑞彰知有感,灵贶表无灾。
    尧历占新庆,虞阶想旧陪。粉凝莺阁下,银结凤池隈。
    鸡树花惊笑,龙池絮欲猜。劳歌会稽守,遥祝永康哉。

    【注释】:

    遇:

    ①相遇;遇到。《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xiè hòu)相遇,适我愿兮。”(邂逅:偶然相遇。适:恰合。)《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遇于赤壁。”②会见。《公羊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垂:地名。)③接触;感触。干宝《搜神记》卷十九:“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厄:困厄。)又接触。《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④遇合;见赏。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荀子·成相》:“虽有贤圣,适不遇世孰知之!”(适:恰好。孰:谁。)杜甫《从事行》:“垂老遇君未恨晚。”⑤机会。张溥《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斯:此。)⑥对待。《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⑦相待。《淮南子·人间》:“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⑧待遇。诸葛亮《前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追:追念。)

    物:

    ①杂毛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②客观存在的物体。《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产。《晋书·顾荣传》:“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阜:丰富。)④与“我”相对的物和人;众人。《水经注·洛水》:“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之”。江淹《杂体诗·杂述》:“物我俱忘怀。”⑤指外界环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识,察看。《周礼·地官·艸人》:“则物其地,图而授之。”[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南史·谢灵运传附谢几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议。”

    纤:

    ①细小;纤细。《吕氏春秋·本味》:“鼎中之变,精妙微纤。”②吝啬。《史记·货殖列传》:“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师史:人名。)③通“歼”。刺。《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则纤。”[纤尘]细小的灰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

    能:

    ①能力;才能。《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②有能力;有才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③能够;胜任。《论语·先进》:“非曰能之,愿学焉。”④擅长;善于。蔡元培《图画》:“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书法。)⑤和睦,亲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⑥如此;这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忍心。)⑦及,达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⑧副词。约同“乃”、“于是”。《管子·权修》:“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⑨通“耐”。忍耐,禁得起。《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水:指鱼鳖囧鹜等。)

    状:

    ①形状;样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阳虎:人名。)②情形。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置信也。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置信:相信。)③陈述或描绘。《庄子·德充符》:“自状其过。”④文体的一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记载事件的文体。《北史·杨引传》:“为郡县乡闾三百余人,上状称美。”《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上状。”

    随:

    ①跟随。《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②沿着;顺着。《范子》:“圣人之变,如水随形。”③顺应。《淮南子·齐俗》:“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④听任;放任。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⑤追逐;追求。《周易·随》:“随有求得。”(追逐而有所求则必得。)⑥副词。随即;接着。《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殊大惊,随目之。”(殊:非常。目:用目看。)⑦周代侯国名。在今湖北省随县。⑧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县。

    方:

    (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巧:

    ①技术;技艺。《商君书·外内》:“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②灵敏;灵巧。《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③擅长。《荀子·哀公》:“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人名。)④欺诈。《淮南子·本经》:“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⑤工巧;精致。王安石《上人书》:“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⑥美好的;动人的。《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⑦虚浮不实。《庄子·盗跖》:“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耶?”

    若:

    ①从;顺从。《诗经·大雅·烝民》:“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选择。《诗经·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④代词。1. 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⑤连词。1.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汉书·惠帝纪》:“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免之。”⑥词尾。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变动的样子。超若:怅惘的样子。)[若夫]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裁:

    ①裁制;剪裁。《盐铁论·诏圣》:“故衣弊而革裁,法弊而更制。”②削减;删减。《汉书· 食货志上》:“裁其贾(jià)以招民。”(贾:价格。)《文心雕龙·镕裁》:“剪截浮词谓之裁。”(截:去掉。)③衡量;判断。《战国策·秦策》:“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④制;控制。《楚辞·惜誓》:“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lóu)蚁之所裁。”(蝼:蝼蛄。)⑤(文学的)体制,格式。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都。”⑥通“才”。1.仅仅。表示数量小。《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什二三:十分之二三。)2. 刚刚。表示时间短。《聊斋志异·促织》:“手裁举,则又超然而跃。”(超:高跳。)


    上一篇:烟垒风调角,秋原雨洗兵。

    下一篇:身解耕耘妾能织,岁晏饥寒免相逼。

  • 上一篇:烟垒风调角,秋原雨洗兵。

    下一篇:身解耕耘妾能织,岁晏饥寒免相逼。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