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檮杌寬之久,防風戮不行。”詩句出處:《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
照席瓊枝秀,當年紫綬榮。班資古直閣,勛伐舊西京。 在昔王綱紊,因誰國步清。如無一戰霸,安有大橫庚。 內豎依憑切,兇門責望輕。中臺終惡直,上將更要盟。 丹陛祥煙滅,皇闈殺氣橫。喧闐眾狙怒,容易八蠻驚。 檮杌寬之久,防風戮不行。素來矜異類,此去豈親征。 舍魯真非策,居邠未有名。曾無力牧禦,寧待雨師迎。 火箭侵乘石,雲橋逼禁營。何時絕刁鬥,不夜見欃槍。 屢亦聞投鼠,誰其敢射鯨。世情休念亂,物議笑輕生。 大鹵思龍躍,蒼梧失象耕。靈衣沾愧汗,儀馬困陰兵。 別館蘭薰酷,深宮蠟焰明。黃山遮舞態,黑水斷歌聲。 縱未移周鼎,何辭免趙坑。空拳轉鬥地,數板不沈城。 且欲憑神算,無因計力爭。幽囚蘇武節,棄市仲由纓。 下殿言終驗,增埤事早萌。蒸雞殊減膳,屑麹異和羹。 否極時還泰,屯餘運果亨。流離幾南渡,倉卒得西平。 神鬼收昏黑,奸兇首滿盈。官非督護貴,師以丈人貞。 覆載還高下,寒暄急改更。馬前烹莽卓,壇上揖韓彭。 扈蹕三才正,回軍六合晴。此時惟短劍,仍世盡雙旌。 顧我由群從,逢君嘆老成。慶流歸嫡長,貽厥在名卿。 隼擊須當要,鵬摶莫問程。趨朝排玉座,出位泣金莖。 幸藉梁園賦,叨蒙許氏評。中郎推貴婿,定遠重時英。 政已標三尚,人今佇一鳴。長刀懸月魄,快馬駭星精。 披豁慚深眷,睽離動素誠。蕙留春晼晚,松待歲崢嶸。 異縣期回雁,登時已飯鯖。去程風刺刺,別夜漏丁丁。 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 會與秦樓鳳,俱聽漢苑鶯。洛川迷曲沼,煙月兩心傾。
|
【註釋】:
檮:
[檮杌(wù)]1. 古代傳說中的惡獸。《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2.傳說中的“四兇”之一,比喻惡人。《史記·五帝本紀》:“顓頊(zhuān xū)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顓頊:上古帝王名。)3. 古代楚國史書名。《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杌:
①[杌隉]不安定。《尚書·秦誓》:“邦之杌隉。”②搖;搖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杌紫莖。”③樹木無枝。《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由枝幹既杌,本實先拔也。”④杌子;小凳。《水滸全傳》第二十一回:“宋江便向杌子上朝著床邊坐瞭。”寬:
①寬廣;寬闊。夏完淳《別雲間》:“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司馬光《訓儉示康》:“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②放寬;放松。桓寬《鹽鐵論》:“寬徭役。”方苞《獄中雜記》:“惟極貧無依,則械系不稍寬,為標準以警其餘。”③寬宏大量;不嚴厲。賈誼《過秦論》:“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④寬恕;寬待。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⑤寬綽;寬裕。洪亮吉《治平篇》:“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餘矣。”[寬綽(chuo)]寬宏。《晉書·宣帝紀》:“性寬綽以能容。”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久:
①時間長。《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史記·陳涉世傢》:“悵恨久之。”《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②久留。《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③久戰。《商君書·戰法》:“攻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防:
①堤壩。《周禮·考工記·匠人》:“凡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②堵塞。《國語·周語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③防備;防守。《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④界限;邊防。《谷梁傳·昭公八年》:“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⑤抵擋。《詩經·秦風·黃鳥》:“維此仲行,百夫之防。”(仲行:人名。百夫之防:一人可抵擋百人。)⑥地名。1.春秋陳邑。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北。2.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費縣東北。3. 春秋宗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南。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戮:
①殺。《左傳· 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史記·周本紀》:“有夫婦賣是器者,(周)宣王使執而戮之。”(是:這。)②羞辱;恥辱。《荀子·王霸》:“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③並力;合力。《左傳·成公十三年》:“昔逮(dài)我(晉)獻公,及(秦)穆公相好,戮力同心。”(逮:到。)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