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晚景南路別,炎雲中伏初。

    “晚景南路別,炎雲中伏初。”詩句出處:《送綦毋三謁房給事》;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

    夫子大名下,傢無鐘石儲。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萊書。
    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所思但乘興,遠適唯單車。
    高道時坎坷,故交願吹噓。徒言青瑣闥,不愛承明廬。
    百裡人戶滿,片言爭訟疏。手持蓮花經,目送飛鳥馀。
    晚景南路別,炎雲中伏初。此行儻不遂,歸食蘆洲魚。

    【註釋】:

    晚:

    ①日暮;傍晚。《楚辭·九辯》:“白日晼(wǎn)晚其將入兮。”(晼:日落。)《漢書·天文志》:“伏見蚤晚。”②時間靠後。沈括《夢溪筆談·藥議》:“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③接近終瞭,特指老年。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晚歲迫偷生,還傢少歡趣。”(偷生:茍且生活。)④後來的。《後漢書·蔡邕傳》:“邕乃自書丹於碑……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書丹:指用朱筆書寫。取正:用作典范。)

    晚景:

    ①指老年。《琵琶記·幾言諫父》:“~~之計如何?”②日暮的景色。《夢溪筆談》卷十七:“源(董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

    景:

    (一)①日光;光亮。《嶽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張衡《西京賦》:“流景曜之(wěi)曄。”(曄:光輝燦爛。)也指太陽。潘嶽《楊仲武誄》:“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陰。”(昃:日偏西。朝:宮室。)②光陰;時光。傅玄《九歌曲》:“歲莫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③風景;景物。《漢書· 梅福傳》:“此何景也?”歐陽修《醉翁亭記》:“四時之景不同。”④情形;景況。李白《贈僧崖公》:“昔往今來歸,絕景無不經。”⑤大。成公綏《嘯賦》:“遊崇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龍舉而景雲屬。”(屬zhǔ:連接;跟隨。) (二)yǐng 陰影;影子。後作“影”。李朝威《柳毅傳》:“景從雲合。”《過秦論》:“贏糧而景從。”(贏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無景。”

    路:

    ①道路;路途。《楚辭·九歌·國觴》:“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②路程。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③途徑;方向。《尚書·洪范》:“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引喻:稱引說話。)④仕途,執政。許棠《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當路公卿誰見待? 故鄉親友自疑非。”(待:寬容。疑非:懷疑有錯誤。)⑤法度;規則。李華《禦史中丞廳壁記》:“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區。田藝衡《留青日記·賭博》:“蘇常一路尤甚,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蓋避禁也。”(蘇常:蘇州、常州。避禁:避開禁令。)⑦車。《左傳·昭公四年》:“王思舊勛而賜之路。”⑧大。《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

    別:

    (一)①分開。班固《漢書·蘇武傳》:“別其官屬常惠等等,各置他所。”②離別。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③分辨;區別。《商君書·禁使》:“則上別飛鳥,下察秋毫。”范縝《神滅論》:“如絲體變為縷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縷:線。)④類別。劉知幾《史通·雜述》:“史氏流別,殊途並騖(wù)。”(史氏:史傢。騖:奔馳;流行。)⑤另;另外的。朱弁《送春》詩:“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⑥扭轉。杜牧《陪昭應盧郎中》詩:“泥情斜拂印,別臉小低頭。”⑦寫錯或讀錯(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這裡作瞭個薦亡的疏,我拿瞭給人看,說是倒別瞭三個字。” (二)biè 不順;執拗。《水滸全傳》第一回:“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

    炎:

    (一)①火焰升騰。《尚書·洪范》:“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晉書·後妃傳論》:“火炎水潤,六氣由其調理。”《孔叢子·論勢》:“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突:煙囪。)②焚燒。《後漢書·章帝紀》:“今時復旱,如炎如焚。”③炎熱。項斯《泛溪》:“溪船泛數裡,便覺少炎輝。”④比喻炙人的權勢。柳宗元《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⑤炎帝的簡稱。《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黃:指黃帝。)[炎炎]1.灼熱的樣子。《詩經·大雅·雲漢》:“赫赫炎炎,雲我無所。”(赫赫:陽光灼熱強烈的樣子。雲:語氣詞。)2.光線強烈的樣子。《史記·天官書》:“(天狗)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又為色彩光艷的樣子。江淹《麗色賦》:“色練練而欲奪,光炎炎其若神。”3.權勢煊赫的樣子。《漢書 ·揚雄傳下》:“炎炎者滅,隆隆者絕。” (二)yàn ①火焰;光焰。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何意沖飆激,烈火縱炎煙。”②光照。班固《答賓戲》:“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

    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

    中:

    (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二)zhòng 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

    伏:

    ①趴;俯伏。《禮記· 曲禮上》:“寢毋伏。”又指俯身。《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曰。”(軾:車前憑靠的橫木。)②低;落。韓愈《南海神廟碑》:“伏波不興。”(興:起。)③潛伏;隱蔽。《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漢書·藝文志》:“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④屈服;承受。《左傳·隱公十一年》:“許既伏其罪矣。”(許:國名。既:已經。)《淮南子·原道》:“海外賓伏。”⑤降伏;服從。皇甫冉《贈普門上人》:“慧力堪傳教,禪功久伏魔。”⑥通“服”。1. 佩服。《晉書·左思傳》:“及(左)思賦出,(陸)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絕:非常。加:增添。)2. 適應;習慣。韓愈《黃傢賊事宜狀》:“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⑦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統稱三伏。時間在農歷六月前後,是盛夏季節。楊惲《報孫會宗書》:“歲日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⑧敬辭。臣下對君主、下對上的敬辭。《漢書·楊惲傳》:“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惟:思。)《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⑨古代夏祭稱“伏”。《史記·留侯世傢》:“每上塚(zhǒng)伏臘,祠黃石。”(塚:墳。臘:冬祭稱臘。黃石:石名。)

    初:

    ①開始。《史記·賈誼傳》:“年少初學。”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②當初;原先。《後漢書·華佗傳》:“初,軍吏李成苦欬(ké),盡夜不寐……”③從前;往日。《三國志·蜀書·黃權傳》:“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剛剛。《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初無]從來沒有,並沒有。《後漢書·蓋勛傳》:“群臣初無是言也。”


    上一篇:百谷趋潭底,三光悬镜中。

    下一篇: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诗句出处:《送綦毋三谒房给事》;是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

    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
    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所思但乘兴,远适唯单车。
    高道时坎坷,故交愿吹嘘。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
    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馀。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

    【注释】:

    晚:

    ①日暮;傍晚。《楚辞·九辩》:“白日晼(wǎn)晚其将入兮。”(晼:日落。)《汉书·天文志》:“伏见蚤晚。”②时间靠后。沈括《梦溪笔谈·药议》:“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③接近终了,特指老年。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偷生:苟且生活。)④后来的。《后汉书·蔡邕传》:“邕乃自书丹于碑……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书丹:指用朱笔书写。取正:用作典范。)

    晚景:

    ①指老年。《琵琶记·几言谏父》:“~~之计如何?”②日暮的景色。《梦溪笔谈》卷十七:“源(董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

    景:

    (一)①日光;光亮。《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张衡《西京赋》:“流景曜之(wěi)晔。”(晔:光辉灿烂。)也指太阳。潘岳《杨仲武诔》:“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阴。”(昃:日偏西。朝:宫室。)②光阴;时光。傅玄《九歌曲》:“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③风景;景物。《汉书· 梅福传》:“此何景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④情形;景况。李白《赠僧崖公》:“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⑤大。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龙举而景云属。”(属zhǔ:连接;跟随。) (二)yǐng 阴影;影子。后作“影”。李朝威《柳毅传》:“景从云合。”《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赢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无景。”

    路:

    ①道路;路途。《楚辞·九歌·国觞》:“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②路程。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③途径;方向。《尚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称引说话。)④仕途,执政。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当路公卿谁见待? 故乡亲友自疑非。”(待:宽容。疑非:怀疑有错误。)⑤法度;规则。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区。田艺衡《留青日记·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苏常:苏州、常州。避禁:避开禁令。)⑦车。《左传·昭公四年》:“王思旧勋而赐之路。”⑧大。《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

    别:

    (一)①分开。班固《汉书·苏武传》:“别其官属常惠等等,各置他所。”②离别。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③分辨;区别。《商君书·禁使》:“则上别飞鸟,下察秋毫。”范缜《神灭论》:“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缕:线。)④类别。刘知几《史通·杂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wù)。”(史氏:史家。骛:奔驰;流行。)⑤另;另外的。朱弁《送春》诗:“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⑥扭转。杜牧《陪昭应卢郎中》诗:“泥情斜拂印,别脸小低头。”⑦写错或读错(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这里作了个荐亡的疏,我拿了给人看,说是倒别了三个字。” (二)biè 不顺;执拗。《水浒全传》第一回:“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

    炎:

    (一)①火焰升腾。《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晋书·后妃传论》:“火炎水润,六气由其调理。”《孔丛子·论势》:“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突:烟囱。)②焚烧。《后汉书·章帝纪》:“今时复旱,如炎如焚。”③炎热。项斯《泛溪》:“溪船泛数里,便觉少炎辉。”④比喻炙人的权势。柳宗元《宋清传》:“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⑤炎帝的简称。《吕氏春秋·荡兵》:“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黄:指黄帝。)[炎炎]1.灼热的样子。《诗经·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赫赫:阳光灼热强烈的样子。云:语气词。)2.光线强烈的样子。《史记·天官书》:“(天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又为色彩光艳的样子。江淹《丽色赋》:“色练练而欲夺,光炎炎其若神。”3.权势煊赫的样子。《汉书 ·扬雄传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二)yàn ①火焰;光焰。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何意冲飙激,烈火纵炎烟。”②光照。班固《答宾戏》:“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

    云:

    ①同“云2”。②说。《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人名。试:见用于朝廷。艺:多才艺。)③有。《荀子 ·法行》:“其云益乎?”④代词。如此。《史记·汲郑列传》:“汲、郑亦云,悲夫!”(汲、郑:指汲黯、郑当时二人。)⑤助词。1. 用于句首。《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用于句中。《后汉书·陈龟传》:“虽殁(mò)躯体,无所云补。”(殁:死。补:弥补。)⑥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云云]通“芸芸”。众多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伏:

    ①趴;俯伏。《礼记· 曲礼上》:“寝毋伏。”又指俯身。《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轼:车前凭靠的横木。)②低;落。韩愈《南海神庙碑》:“伏波不兴。”(兴:起。)③潜伏;隐蔽。《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汉书·艺文志》:“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④屈服;承受。《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既伏其罪矣。”(许:国名。既:已经。)《淮南子·原道》:“海外宾伏。”⑤降伏;服从。皇甫冉《赠普门上人》:“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⑥通“服”。1. 佩服。《晋书·左思传》:“及(左)思赋出,(陆)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绝:非常。加:增添。)2. 适应;习惯。韩愈《黄家贼事宜状》:“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⑦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时间在农历六月前后,是盛夏季节。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日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⑧敬辞。臣下对君主、下对上的敬辞。《汉书·杨恽传》:“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惟: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⑨古代夏祭称“伏”。《史记·留侯世家》:“每上冢(zhǒng)伏腊,祠黄石。”(冢:坟。腊:冬祭称腊。黄石:石名。)

    初:

    ①开始。《史记·贾谊传》:“年少初学。”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②当初;原先。《后汉书·华佗传》:“初,军吏李成苦欬(ké),尽夜不寐……”③从前;往日。《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刚刚。《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初无]从来没有,并没有。《后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上一篇:百谷趋潭底,三光悬镜中。

    下一篇: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 上一篇:百谷趋潭底,三光悬镜中。

    下一篇: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