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忝丞相召,揚鞭指冥鴻。”詩句出處:《始忝四座奏狀聞薦蒙恩授官,旋進歌》;是唐朝詩人李群玉的作品。
兩鬢有二毛,光陰流浪中。形骸日土木,志氣隨雲風。 冥默楚江畔,蕭條林巷空。幽鳥事翔翥,斂翼依蒿蓬。 一飯五放箸,愀然念途窮。孟門在步武,所向何由通。 隻征大易言,物否不可終。庶期白雪調,一奏驚凡聾。 昨忝丞相召,揚鞭指冥鴻。姓名掛丹詔,文句飛天聰。 解薜龍鳳署,懷鉛蘭桂叢。聲名仰聞見,煙漢陪高蹤。 峨峨群玉山,肅肅紫殿東。神飆泛鐘漏,佳氣浮筠松。 自顧珉玞璞,何緣侶圭琮。群賢垂重價,省已增磨礱。 天子棲穆清,三臺付夔龍。九霄降雨露,萬國望時雍。 巍巍致君期,勛華將比崇。承天四柱石,嶷若窺衡嵩。 日見帝道升,謀猷垂景鐘。寰瀛納壽域,翔泳皆沖融。 百神儼雲亭,佇將告成功。吾徒事文藻,驤首歌登封。
|
【註釋】:
忝:
①辱沒;有愧於。《詩經·小雅·小宛》:“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晉書·傅玄傳論》:“抗辭正色,補闕弼違,諤諤當朝,不忝其職者矣。”(抗辭正色:言語激昂,表情嚴肅。弼:糾正。諤諤:正直敢言的樣子。)②謙詞。《後漢書·楊賜傳》:“臣受恩偏特,忝任師傅。”丞:
(一)①輔助。《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②秦漢以後各級行政長官的副職。如:守丞;縣丞。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傢》:“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③通“承”。秉承。《史記·酷吏列傳》:“於是丞上旨,請造白金及五銖錢。”(上:指皇帝。五銖錢:錢幣名。) (二)zhěng 拯救。後作“拯”。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乎:於。)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召:
(一)①召喚;召見。《漢書·高帝紀上》:“願君召諸亡在外者。”②招致;招引。《荀子·勸學》:“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③征召。《後漢書·張衡傳》:“大將軍鄧騭(zhì)奇其才,累召不應。”(應:接受。) (二)shào 古邑名。周初召公奭封於此。故地在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平王東遷後,別受采邑,在山西省垣曲縣東。揚:
①舉起。《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揚枹(fú)兮拊(fǔ)鼓,疏緩節兮安歌。”(枹:鼓槌。拊:擊。疏緩:指節奏緩慢。)②向上揚起的樹枝。《詩經· 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③簸動;向上播散;掀起。《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④稱頌;宣揚;傳播。《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之休命。”(對:酬答。休:美好。)⑤顯示;顯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揚兵河上。”⑥容貌出眾。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 胡為相?”⑦發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光揚洪烈。”(洪烈:偉大的功業。)⑧振作。杜甫《新婚別》:“兵氣恐不揚。”(兵氣:士氣。)⑨古九州之一——揚州的簡稱。轄今之蘇、皖、贛、浙、閩諸省。⑩鉞,古代一種兵器。《詩經· 大雅·公劉》:“幹戈戚揚。”(幹:盾牌。戚:古代一種像斧的兵器。)[揚揚]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樣子。《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鞭:
①用鞭子抽打。李白《贈友人》詩:“駿馬不勞鞭。”(不勞:不用。)②鞭子。《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③古代兵器名。《水滸全傳》第五十五回:“槍來鞭去花一團。”指:
①手指。《戰國策·秦策三》:“臣未嘗聞指大於臂,臂大於股。”(股:大腿。)②腳趾。《史記·高祖本紀》:“漢王傷胸,乃捫足曰: ‘虜中(zhòng)吾指。’”(捫:摸。)③用手指;指向。《論語·八佾》:“指其掌。”④向;意向。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移師東指,閩越相誅。”⑤直立;豎起。《戰國策·燕策》:“士皆瞋目,發盡上指。”⑥指點,告知。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若非吾師指迷,實不悟此。”⑦指責;斥責。《漢書·王嘉傳》:“千人所指,無病而死。”⑧意旨;意圖。後寫作“旨”。《尚書·盤庚上》:“不匿厥指。”冥:
①昏暗。《周易·升》:“冥升在上,消不富也。”(消:消失,消衰。)《淮南子·說林》:“置之冥室之中。”②夜晚。枚乘《七發》:“冥火薄天,兵車雷運。”(薄:迫近。雷運:像迅雷一樣滾動。)③幽深。孫綽《遊天臺山賦》:“臨萬丈之絕冥。”④遠;深遠;高遠。《楚辭·九章·悲回風》:“據青冥而攄(shū)虹兮,遂儵忽而捫天。”(攄:舒張。儵忽:同“倏忽”。)杜牧《阿房宮賦》:“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又深入。⑤愚昧;不明事理。韓愈《鱷魚文》:“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⑥迷信指人死後進入的世界;陰間。陶潛《乞食》:“銜戢(jí)如何謝?冥報以相貽。”(銜戢:說不出話。)方苞《獄中雜記》:“胥某一夕暴卒,人皆以為冥謫雲。”⑦通“溟”。海。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⑧相合;暗合。《關尹子·四符》:“唯無我無人,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冥冥]1. 昏暗。范仲淹《嶽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2.高遠。蘇軾《喜雨亭記》:“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冥鴻:
①高飛的鴻雁,喻避世隱居的人。陸龜蒙《寄題羅浮軒轅先生所居》:“暫應青詞為宂鳳,卻思丹徼伴~~。”②喻高才之士。李賀《高軒過》:“我今垂翅附~~,他日不羞蛇作龍。”鴻:
(一)①鴻鵠;即天鵝。《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孟子·告子上》:“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②鴻雁;大雁。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③借指書信。許自昌《水滸記·感憤》:“望風懷想,引領臨歧,喜接鴻鱗。”④大。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之二:“大小相維,鴻纖具備。”(維:連結。纖:細小。)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⑤洪水。《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禹、共工:皆上古人名。抑:遏止。辟:摒除。)⑥強盛。《呂氏春秋·執一》:“五帝以昭,神農以鴻。” (二)hòng [鴻蒙]渾沌未開之時。《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洞]空幻無邊的樣子。《淮南子·精神》:“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澒濛鴻洞,未知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