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爾一杯酒,拂爾裘上霜。”詩句出處:《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門。釣周獵秦安黎元, 小魚鵕兔何足言。天張雲卷有時節,吾徒莫嘆羝觸藩。 於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悵望何可論。既知朱亥為壯士, 且願束心秋毫裡。秦趙虎爭血中原,當去抱關救公子。 裴生覽千古,龍鸞炳文章。悲吟雨雪動林木, 放書輟劍思高堂。勸爾一杯酒,拂爾裘上霜。 爾為我楚舞,吾為爾楚歌。且探虎穴向沙漠, 鳴鞭走馬凌黃河。恥作易水別,臨岐淚滂沱。
|
【註釋】:
勸:
①勉勵;鼓勵;獎勵。《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晁錯《論貴粟疏》:“三曰勸農耕。”②受鼓勵。《韓非子·顯學》:“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③進言鼓勵;勸說;勸阻。《呂氏春秋·慎行》:“王為建取妻於秦而美,無忌勸王奪。”④努力。《鹽鐵論·未通》:“故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適其所安,安而不擾,使而不勞,是以百姓勸業而樂公賦。”(牧:統治。公賦:國傢的賦稅。)爾:
①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晉書·桓溫傳》:“果爾,後將易吾姓也。”③用在詞尾,表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之十九:“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④近;淺近。後作“邇(邇)”。《詩經·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戚戚:親愛。具:通“俱”。)《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表示“……的樣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喟爾嘆曰:……”《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⑥語氣詞。1. 表示限止。相當於“而已”、“罷瞭”。《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城爾。”2. 表示判斷和肯定。相當於“瞭”、“呢”。《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⑦通“薾”。 花繁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杯:
①一種盛酒、水、羹等物的器具。《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ào)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坳:窪下處。芥:小草。)杜甫《九日五首》之一:“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豈登江上臺。”②量詞。用於杯子。李白《將進酒》:“會須一飲三百杯。”③借指舟船。李白《贈僧崖公》:“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灜。”拂:
(一)①擦拭;除去灰塵。《楚辭·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詹尹:鄭詹尹,太卜名。策:蓍草,占卜用。龜:龜殼,占卜用。)②輕輕擦過;掠過。張衡《思玄賦》:“寒風淒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③抖動;揮動。《逸周書·時訓》:“鳴鳩拂其羽。”④違背;違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忠言拂於耳。”⑤擊。劉向《說苑·雜言》:“幹將莫邪,拂鐘不錚。”⑥彈奏。李端《聽箏》:“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二)bì 通“弼”。輔助。《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傢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爾:
①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晉書·桓溫傳》:“果爾,後將易吾姓也。”③用在詞尾,表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之十九:“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④近;淺近。後作“邇(邇)”。《詩經·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戚戚:親愛。具:通“俱”。)《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表示“……的樣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喟爾嘆曰:……”《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⑥語氣詞。1. 表示限止。相當於“而已”、“罷瞭”。《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城爾。”2. 表示判斷和肯定。相當於“瞭”、“呢”。《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⑦通“薾”。 花繁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裘:
①皮衣;皮襖。《韓非子·五蠹》:“夏日葛衣,冬日麑裘。”②穿上皮衣。《呂氏春秋·孟冬紀》:“是月,天子始裘。”③通“求”。追逐。《詩經·小雅·大東》:“舟人之子,熊羆是裘。”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霜:
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攝氏零度下凝附於物體上的白色結晶體。《齊民要術·種谷》:“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②白;亮。范雲《送別》:“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③高潔。辛文房《唐才子傳·盧仝》:“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④年。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白骨橫千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