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荊吳備登歷,風土隨編錄。”詩句出處:《泛長城東溪,暝宿崇光寺,寄處士陸》;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
箬水青似箬,玉山碧於玉。--崔子向 逼霄沓萬狀,截地分千曲。--皎然 萍解深可窺,林豁遙在矚。--崔子向 已高物外賞,稍滌區中欲。--皎然 野鶴翔又飛,世人羈且跼。--崔子向 沈吟跡所誤,放浪心自足。--皎然 緬懷虛舟客,願寄生芻束。--崔子向 說詩整頹波,立義激浮俗。--皎然 荊吳備登歷,風土隨編錄。--崔子向 恨與清景別,擬教長路促。--皎然 溪鳥語鸝嘍,寺花翻躑躅。--崔子向 印圍水壇凈,香護蓮衣觸。--皎然 捧經啟紗燈,收衽禮金粟。--崔子向 安得扣關子,玄言對吾屬。--皎然 |
【註釋】:
皎:
①潔白明亮。《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②潔白;明亮。《穆天子傳》卷五:“有皎者鴼。”(鴼:同“鷺”。)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③清楚的;明白的。王逸《離騷經序》:“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皎皎]潔白;明亮。《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古詩十九首》之十:“皎皎河漢女。”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荊:
①[名]一種落葉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下田長~榛。”②[名]用荊條做成的刑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③[名]舊時謙稱自己的妻子。陽枋《通夔守田都統劄zha子》:“蓋拙~未先袝先塋,欲議歸藏。”④[名]周代諸侯國楚國的別稱。《韓非子·五蠹》:“~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吳:
①喧鬧;大聲說話。《詩經·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敖:同“傲”,傲慢。胡考:壽考。休:吉祥的征兆。)②大。《楚辭· 九章·涉江》:“乘舲(líng)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舲: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沅:水名,在湖南。齊:齊舉。榜:槳。汰:水波。)③古國名。1. 周太王長子泰伯的封地,在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國語·吳語》:“吳王夫差起師伐越。”2. 三國時孫權所建國名,擁有長江中下遊及今福建兩廣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三國志·吳書·吳王傳》:“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3. 五代十國之一。楊行密受唐封為吳王,在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北等省部分地區。④泛指我國東南部。劉商《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身騎吳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風雨。”(欺:藐視。)備:
①齊備;齊全。《荀子·天論》:“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給養。指衣食。)②防備;防禦。班固《漢書·高帝紀上》:“因說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③預備;準備。杜甫《石壕吏》:“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④設備;裝備。《商君書·畫策》:“黃鵠之飛,一舉千裡,有心飛之備也。”⑤措施;辦法。《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常可:指永久適用的制度。因:根據。)⑥謙詞。充任;充數。《漢書·蕭望之傳》:“吾嘗備位將相。”⑦副詞。盡;皆。《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登:
①升;由低處到高處。《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徐霞客遊記·遊嵩山日記》:“凡登山以晴朗為佳。”②升任。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令尹:春秋時楚國最高官職。)③記載;刊登。《周禮·秋官·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生齒:指嬰兒。)④莊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⑤踏上。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⑥副詞。立即;立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許和:答應。)歷:
①經歷;經過。《孟子·萬章上》:“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尚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②跨過;跨越。《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③盡;全部;普遍。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尚書·盤庚下》:“歷告爾百姓於朕志。”④選擇。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歷吉日以齋戒。”⑤列出;排列。《呂氏春秋·季冬》:“令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⑥察看。《禮記·郊特牲》:“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歷齒。”⑧同“歷(曆)”。歷法。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舊制頒歷在十一月朔。”⑨通“櫪”。馬廄。《漢書·梅福傳》:“伏歷千駟。”[歷歷]清晰;分明。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風土:
指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晉書·阮籍傳》:“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土:
(一)①泥土;土壤。《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尚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厥:其;它的。)②土地;田地。揚雄《羽獵賦》:“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膏腴:肥沃。)③領土;國土。《左傳·昭公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④地方;地區。《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逝:通“誓”。去:離開。女:通“汝”,你。適:往。)⑤鄉土;故鄉。《後漢書·班超傳》:“久在絕域,年老思土。”⑥本地的;地方性的。《尚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⑦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⑧八音之一。指塤一類的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⑨土地神。《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二)dù ①植物的根。《詩經·豳風·鴟鴞》:“徹彼桑土。”②古代河流名。《詩經·大雅·綿》:“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沮:通“徂cú”,往。漆:古河名。)隨:
①跟隨。《莊子·人間世》:“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②沿著;順著。《范子》:“聖人之變,如水隨形。”③順應。《淮南子·齊俗》:“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④聽任;放任。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⑤追逐;追求。《周易·隨》:“隨有求得。”(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⑥副詞。隨即;接著。《史記·留侯世傢》:“(張)良殊大驚,隨目之。”(殊:非常。目:用目看。)⑦周代侯國名。在今湖北省隨縣。⑧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縣。編:
①穿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或脫簡,或脫編。”②按照一定的條理組織,或按照順序排列。《漢書·東方朔傳》:“目若懸珠,齒若編貝。”(貝:貝殼。)③編結;交織。《晉書·孫登傳》:“夏則編草為裳。”④成本的書或書的一部分。盧照鄰《樂府雜詩序》:“訪遺編於四海。”⑤用作書的量詞。《史記·留侯世傢》:“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⑥編寫;創作。《韓非子·難三》:“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佈之於百姓者也。”錄:
(一)①記錄;記載。《公羊傳·隱公十年》:“《春秋》錄內而略外。”《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錄功而與官。”②冊籍;簿籍。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③采納。《論衡·別通》:“或觀讀采取,或棄捐不錄。”④錄取;任用。《隋書·裴仁基傳》:“時隋大亂,有功者不錄。”⑤收藏;收集。《世說新語·政事》:“(陶侃)敕船官悉錄木屑,不限多少。”⑥抄寫。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中手自抄錄。”⑦總領。《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尚書:官名。)⑧逮捕。《南史·胡藩傳》:“帝怒,命左右錄來,欲斬之。” (二)lǜ 審查並記錄犯人的罪狀。《漢書·何武傳》:“及武為刺史,行部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