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疑帝軒轅,張樂就空曠。”詩句出處:《嶽陽樓別竇司直》;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南匯群崖水,北註何奔放。 瀦為七百裡,吞納各殊狀。自古澄不清,環混無歸向。 炎風日搜攪,幽怪多冗長。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巍峨拔嵩華,騰踔較健壯。聲音一何宏,轟輵車萬兩。 猶疑帝軒轅,張樂就空曠。蛟螭露筍簴,縞練吹組帳。 鬼神非人世,節奏頗跌踼。陽施見誇麗,陰閉感淒愴。 朝過宜春口,極北缺堤障。夜纜巴陵洲,叢芮才可傍。 星河盡涵泳,俯仰迷下上。餘瀾怒不已,喧聒鳴甕盎。 明登嶽陽樓,輝煥朝日亮。飛廉戢其威,清晏息纖纊。 泓澄湛凝綠,物影巧相況。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 時當冬之孟,隙竅縮寒漲。前臨指近岸,側坐眇難望。 滌濯神魂醒,幽懷舒以暢。主人孩童舊,握手乍忻悵。 憐我竄逐歸,相見得無恙。開筵交履舄,爛漫倒傢釀。 杯行無留停,高柱送清唱。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 歡窮悲心生,婉孌不能忘。念昔始讀書,志欲幹霸王。 屠龍破千金,為藝亦雲亢。愛才不擇行,觸事得讒謗。 前年出官由,此禍最無妄。公卿采虛名,擢拜識天仗。 奸猜畏彈射,斥逐恣欺誑。新恩移府庭,逼側廁諸將。 於嗟苦駑緩,但懼失宜當。追思南渡時,魚腹甘所葬。 嚴程迫風帆,劈箭入高浪。顛沈在須臾,忠鯁誰復諒。 生還真可喜,克己自懲創。庶從今日後,粗識得與喪。 事多改前好,趣有獲新尚。誓耕十畝田,不取萬乘相。 細君知蠶織,稚子已能餉。行當掛其冠,生死君一訪。
|
【註釋】:
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疑:
①疑惑;猜疑;懷疑。《孫子·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韓非子·說難》:“其傢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用如意動。認為聰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被。)又為名詞。疑問。《列子·湯問》:“其妻獻疑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②猶豫。《韓非子·解老》:“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呂氏春秋·不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其勿疑。”③畏懼。《管子·小問》:“駮食虎豹,故虎疑焉。”劉蛻《與京西幕府書》:“富貴固不足疑其來,爵土固不足畏其大。”④相似。《呂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⑤古代官職名。《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師、保、丞:官名。)⑥通“擬”。比擬。《呂氏春秋·慎勢》:“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帝:
①天帝。古人或宗教徒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為帝。《尚書·呂刑》:“上帝監民。”屈原《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②君主;皇帝。《戰國策·趙策三》:“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四年》:“帝每勸以讀書,(趙)普遂手不釋卷。”軒:
①供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車。《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而乘軒者三百人也。”②泛指車。江淹《別賦》:“朱軒繡軸。”③樓板。《後漢書· 班彪傳附班固》:“重軒三階。”④欄桿。江淹《別賦》:“月上軒而飛光。”⑤堂前屋簷下的平臺。孫樵《書褒城驛壁》:“至有飼馬於軒。”⑥長廊。柳宗元《永州龍興寺西軒記》:“戶之外為軒。”⑦房室。歸有光《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⑧窗戶。張協《七命》:“承倒景而開軒。”⑨車前高後低;車向上仰。《詩經·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zhì)如軒。”(戎車:戰車。輊:車前低後高。)⑩高。鐘會《孔雀賦》:“舒翼軒峙。”(11)飛。王粲《贈蔡子篤》:“歸雁載軒。”轅:
①車轅。駕以引車的直木。《墨子 ·雜守》:“板箱長與轅等。”②車子。《左傳·宣公十二年》:“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病:不高興。令尹:官名。北:向北。)③帝王或高級官吏出行住的地方。《魏書·李順傳》:“乃使朕不廢車轅。”[轅門]1. 帝王的行宮。《周禮·天官·掌舍》:“設車宮轅門。”2.將帥的營門。《漢書·項籍傳》:“見諸侯將入轅門。”3.官署的外門。張:
(一)①給弓上弦或拉緊弓弦。《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乎?”②開弓。李白《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挾矢不敢張。”③樂器上弦。《禮記·檀弓上》:“琴瑟張而不平。”④緊張。王充《論衡·儒增》:“聖人材優,尚有馳張之時。”⑤張開;伸展。《後漢書 · 張衡傳》:“下有蟾蜍(chán chú),張口承之。”(蟾蜍:癩蛤蟆。)⑥擴張;《左傳·昭公十四年》:“臣欲張公室也。”⑦誇張;誇大。皇甫謐《三都賦序》:“虛張異類,托有於無。”⑧陳設。《史記·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⑨設網捕捉。《後漢書·王喬傳》:“於是候鳥至,舉羅張之。”⑩量詞。張。《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以幄幕九張行。” (二)zhàng ①自大。《左傳·桓公六年》:“請羸(léi)師以張之。”(羸師:疲弱的軍隊。張:使對方自滿。)②通“脹”。鼓脹。《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將食,張,如廁。”(如:往。)③通“帳”。帳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乃以刀決張。”樂:
(一)①音樂。《周易·豫》:“先王以作樂崇德。”《呂氏春秋·古樂》:“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又為奏樂。《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士飲酒不樂。”②樂工;演奏音樂的人。《論語·微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歸:通“饋”。贈送。)③樂器。《韓非子·解老》:“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 (二)lè愉快;快樂。《左傳· 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范仲淹《嶽陽樓記》:“此樂何極?” (三)yào 喜好;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智。)《晉書·阮籍傳》:“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風土。”就:
①趨向。《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後漢書·隗囂傳》:“去愚就義,功名並著。”(去:離開。)又為靠近。《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礪:磨刀石。)②到;達到。《禮記·曲禮上》:“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③登上。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④就職;赴任。李密《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⑤承受;接受。班固《詠史》:“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⑥參加;參與。周容《芋老人傳》:“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⑦效法;擇取。韓愈《原毀》:“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⑧成就;成功。《戰國策·燕策三》:“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⑨看;觀賞。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⑩使成功。《戰國策·魏策一》:“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11)變成;造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12)產生;生成。王充《論衡·異虛》:“妖出,禍安得不就?”(13)假如;即使。陳壽《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14)向;從;跟。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15)就著;根據。《芋老人傳》:“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16)即;便。《晉書·景帝紀》:“必以‘文武’為謚,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謚曰‘忠武’。”空:
(一)①空虛;什麼也沒有。《韓非子·初見秦》:“囷倉空虛。”宋玉《風賦》:“空穴來風。”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②不實;空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③白白地。《漢書·匈奴傳》:“兵不空出。”④天空;空中。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⑤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並無實體,都是空的。《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質現象。) (二)kǒng 孔;洞穴。《周禮· 考工記·函人》:“眡(shì)其鉆空。”(眡:視。)《史記·五帝本紀》:“舜穿井為匿空旁出。”(三)kòng ①窮困。《詩經·小雅·節南山》:“不宜空我師。”(空:用如使動,使……窮困。師:眾;眾人。)《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回:顏回。庶:庶幾;差不多。)②缺少。《法言·問神》:“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而《酒誥》之篇俄空焉。”(《酒誥》:《尚書》中的篇名。)白居易《春憶二林寺舊遊》:“最慚僧社題橋處,十八人名空一人。”③間隙;空子。《三國志·吳書·周魴傳》:“看伺空隙,欲復為亂。”④閑著;未被利用的。《史記·蕭相國世傢》:“上林中多空地。”(上林:苑囿名。)《論衡·命義》:“伯牛空居,而遭惡疾。”(伯牛:冉耕,字伯牛。空居:閑居在傢。)曠:
①明朗;光明。《易林·明夷之恒》:“曠然大通,復更生活。”②空闊。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袁枚《祭妹文》:“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陶潛《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特指寬闊之處。張說《嶽州山城》:“東曠迎朝邑,西樓引夕陰。”③開朗;曠達。《後漢書· 竇融傳》:“曠若發矇。”(發矇:使瞎子睜開眼。)范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偕:一並。)④間隔。孟浩然《傢園臥疾畢太祝曜見尋》:“伏枕舊遊曠,笙簧勞夢思。”⑤荒廢。《呂氏春秋·無義》:“以義動,則無壙事矣。”《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川陜長吏、監押、巡檢有曠弛者代之。”(長吏:縣吏中的位尊者。)又耽擱。昭梿《嘯亭雜錄·佟襄毅伯》:“自公故後,日漸廢弛,至有侍衛曠班,累日不至。”⑥空缺。黃宗羲《原君》:“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⑦無配偶的成年男女。《三國志· 魏書·杜畿傳附杜恕》:“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內有貧曠之民。”⑧久遠;遙遠。《後漢書·朱雋傳》:“皆曠年歷載,乃能克敵。”薛福成《合肥蘇氏族譜·序》:“攀追先民於曠遠之世,於實無征,於義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