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詩句出處:《送侯參謀赴河中幕》;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憶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稱。君頤始生須,我齒清如冰。 爾時心氣壯,百事謂己能。一別詎幾何,忽如隔晨興。 我齒豁可鄙,君顏老可憎。相逢風塵中,相視迭嗟矜。 幸同學省官,末路再得朋。東司絕教授,遊宴以為恒。 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雪徑抵樵叟,風廊折談僧。 陸渾桃花間,有湯沸如烝。三月崧少步,躑躅紅千層。 洲沙厭晚坐,嶺壁窮晨升。沈冥不計日,為樂不可勝。 遷滿一已異,乖離坐難憑。行行事結束,人馬何蹻騰。 感激生膽勇,從軍豈嘗曾。洸洸司徒公,天子爪與肱。 提師十萬餘,四海欽風棱。河北兵未進,蔡州帥新薨。 曷不請掃除,活彼黎與烝。鄙夫誠怯弱,受恩愧徒弘。 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又欲面言事,上書求詔征。 侵官固非是,妄作譴可懲。惟當待責免,耕劚歸溝塍。 今君得所附,勢若脫鞲鷹。檄筆無與讓,幕謀識其膺。 收績開史牒,翰飛逐溟鵬。男兒貴立事,流景不可乘。 歲老陰沴作,雲頹雪翻崩。別袖拂洛水,征車轉崤陵。 勤勤酒不進,勉勉恨已仍。送君出門歸,愁腸若牽繩。 默坐念語笑,癡如遇寒蠅。策馬誰可適,晤言誰為應。 席塵惜不掃,殘尊對空凝。信知後會時,日月屢環縆。 生期理行役,歡緒絕難承。寄書惟在頻,無吝簡與繒。
|
【註釋】:
秋:
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漁:
①捕魚。《周易·系辭下》:“以佃以漁。”(佃:畋;打獵。)《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②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漢書·何並傳》:“以氣力漁食閭裡。”(閭裡:鄉裡。)蔭:
(一)①樹蔭。《荀子·勸學》:“樹成蔭而眾鳥息焉。”②日影。《左傳·昭公元年》:“趙孟視蔭。”(二) yìn ①遮蓋。陶潛《歸園田居》詩:“榆柳蔭後簷。”②庇護。《管子·君臣上》:“夫為人君者,蔭德於人者也。”③庇蔭。指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代功勞而得到封賞。《新唐書·選舉志下》:“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④地窖。後寫作“窨”。《潛夫論·德化》:“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為曲豉也。起居以其時,寒溫得其適,則一蔭之曲豉,盡美而多量。”密:
①細密;周密。《周易·系辭上》:“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②精致。《北史·崔光傳》:“極宇崇麗,壇築工密。”(極宇:本指房屋的脊和簷,此代稱房屋。)③緊密;稠密。《鹽鐵論·刑德》:“而網密於凝脂。”李中《寄左偃》:“閒留好鳥庭柯密。”(柯:樹枝。)④秘密。《北史·韓鳳傳》:“軍國要密,無不經手。”⑤親密;貼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備)於是與亮情好日密。”⑥寂靜;靜默。《莊子·達生》:“公密而不應。”樹:
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博:
①寬廣;廣闊。《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②淵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③大;寬大。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第一日便來瞭五十多個,也有寬衣博帶的,也有草帽皮靴的。”④廣泛;普遍。《荀子·天論》:“風雨博施。”⑤多。柳宗元《與裴塤書》:“何其優裕者博而局束者寡。”(局束:局促。)⑥謀求;討取。楊萬裡《寄周舍人子充》詩:“省齋先生太高寒,肯把好詩博好官!”⑦通“簿”。古代的一種棋戲,後來泛指賭博。《公羊傳·莊公十二年》:“(宋萬)與閔公博。”《史記·遊俠列傳》:“劇孟行大類朱傢,而好博。”(行:行為。大類:很像。)《關尹子·二柱》:“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博士]1.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後世相沿不改。《史記·秦始皇本紀》:“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上:皇帝。)2.舊時稱某些服務行業的人。《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隻見茶博士叫道:‘官人,吃茶吃湯?’”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明:
①明亮;光明。《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②照亮。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火尚足以明也。”③明顯;明白。《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④公開。《戰國策·趙策四》:“太後明謂左右。”又顯露。柳宗元《小石潭記》:“明滅可見。”⑤說明;表明。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賢明;英明。諸葛亮《前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⑦聰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韓愈《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放棄。)⑧視力;眼力。又視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張煌言《擬古》之二:“晦明本如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轂:車輪的中心。)⑩舊指陽世間。顏延之《和謝監靈運一首》:“人神幽明絕。”(幽:指陰間。絕:指時亂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古樂府《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大人傢:大戶人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