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生猶有隙,散佈忽無垠。”詩句出處:《和侯協律詠筍》;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竹亭人不到,新筍滿前軒。乍出真堪賞,初多未覺煩。 成行齊婢仆,環立比兒孫。驗長常攜尺,愁乾屢側盆。 對吟忘膳飲,偶坐變朝昏。滯雨膏腴濕,驕陽氣候溫。 得時方張王,挾勢欲騰騫。見角牛羊沒,看皮虎豹存。 攢生猶有隙,散佈忽無垠。詎可持籌算,誰能以理言。 縱橫公占地,羅列暗連根。狂劇時穿壁,橫強幾觸藩。 深潛如避逐,遠去若追奔。始訝妨人路,還驚入藥園。 萌芽防浸大,覆載莫偏恩。已復侵危砌,非徒出短垣。 身寧虞瓦礫,計擬掩蘭蓀。且嘆高無數,庸知上幾番。 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外恨苞藏密,中仍節目繁。 暫須回步履,要取助盤飧。穰穰疑翻地,森森競塞門。 戈矛頭戢戢,蛇虺首掀掀。婦懦咨料揀,兒癡謁盡髡。 侯生來慰我,詩句讀驚魂。屬和才將竭,呻吟至日暾。
|
【註釋】:
攢:
(一) cuan ①[動]聚集。司馬相如《上林賦》:“~立叢倚,連卷累佹。”②[名]待葬的棺木。《宋史·哲宗孟皇後》:“遺命擇地~殯,俟軍事寧,歸葬園陵。”(二) zan ① [動]積蓄。《紅樓夢》第二十五回:“我~瞭幾兩體己。”②[動]通“趲”。催,趕。孟漢卿《魔合羅》第二折:“小人是蕭令史,正在司房裡~造文書。”③[形]彎曲。方以智《物理小識·鳥獸類上·貓》:“捉其耳而四足~者良,以長則懶也。”生:
①生長;長出。《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著;生存。《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韓非子·解老》:“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祿:俸祿。持:維持。)④產生;發生。《韓詩外傳》卷五:“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⑤生育;誕生。《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間,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⑦生活;生計。柳宗元《捕蛇者說》:“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呂氏春秋·適音》:“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2.未加工煉制的。《洛陽伽藍記·城北》:“頭後垂二尺生絹。”⑨讀書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有:
(一)①與“無”相對。1. 表示占有、具有、領有。《論語·公冶長》:“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乘:四匹。)諸葛亮《草廬對》:“孫權據有江東。”2.表示存在。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3. 表示發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②豐收。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④助詞。1.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詩經·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2. 用於形容詞前面。《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爛。”(爛:燦爛。) (二)yòu 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隙:
①墻上裂縫。《左傳·昭公元年》:“墻之隙壞,誰之咎處也?”②泛指一般物體上的裂縫。《關尹子·九藥》:“勿輕小事,小隙沉舟。”③空閑。《左傳·隱公五年》:“皆於農隙講事也。”(講事:習武。)④漏洞;空子。《韓非子·備內》:“相為耳目,以侯主隙。”⑤缺點;過失。《孫子·謀攻》:“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周:周密。)⑥仇怨;隔閡。《戰國策·燕策二》:“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捐:棄。)⑦鄰接;連接。《漢書·地理志下》:“北隙烏丸、夫餘。”(烏丸、夫餘:古國名。)散:
(一)①離散;分散。《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野荒民散則削之。”(削:削減其土地。)②分發;散發。《尚書·武成》:“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王守仁《登泰山》:“陽光散巖壑,秋容淡相輝。”③排遣;抒發。《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蘊積,死不恨矣。”④紛亂。《淮南子·原道》:“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二)sǎn ①沒有約束;松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庸:平庸。劫:劫奪,引申為強制其除去。)《北史·序傳》:“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②閑散。《梁書·忠壯世子方傳》:“性愛林泉,特好散逸。”③粉末狀藥物。《後漢書·方術傳下 ·華佗》:“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佈:
①絲葛棉麻等織物的通稱。《荀子·賦》:“雜佈與錦,不知異也。”②古代一種貨幣。《墨子·貴義》:“今士之用身也,不若商人之用一佈之慎也。”③公佈;宣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文公佈命,曰:各復舊職。”④分佈;散佈。《韓非子·大體》:“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佈風動。”⑤傳播。《漢書·敘傳》:“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時書未佈。”⑥佈置;設置。《韓非子·有度》:“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⑦陳述;述說。丘遲《與陳伯之書》:“聊佈往懷,君其詳之。”⑧佈施;施舍。《莊子·列禦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佈也。”[佈衣]平民。本指佈制之衣。古代平民穿佈衣,故後用“佈衣”代稱平民。杜甫《草堂》:“北斷劍閣隅,佈衣數十人。”忽:
①不註意;不經心;忽視;疏忽。《尚書·周官》:“蓄疑敗謀,怠忽荒政。”(蓄:積。怠:惰。荒:亂。)《史記·司馬相如傳》:“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②疾;迅速。《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左傳·莊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③迷惚;不分明。《淮南子·精神》:“遊於忽區之旁。”(忽區:忽恍無形之區。)④古代極小的量度單位名稱。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微:古代極小的量度單位。)⑤副詞。突然。曹植《雜詩》之一:“形影忽不見。”《晉書·謝安傳》:“金鼓忽破。”[忽忽]1. 迅疾的樣子。《楚辭·惜誓》:“惜餘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反:同“返”。)2. 飄浮不定的樣子。賈《莊周夢為蝴蝶賦》:“忽忽悠悠,東西泛浮。”3. 神志昏亂的樣子。《漢書·蘇建傳》:“(李)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垠:
①邊際;盡頭。李華《吊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②岸。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③跡象。《淮南子·覽冥》:“日行月動,星耀而玄運,雷奔而鬼騰,進退屈伸,不見朕垠。”(朕:朕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