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道主人多愛士,何辭策馬千馀裡。”詩句出處:《送李湜下第歸衛州便遊河北》;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莫嗟太常屈,便入蘇門嘯。道在應未遲,勿作我身料。 輕雲日下不成陰,出對流芳攪別心。萬雉城東春水闊, 千人鄉北晚花深。舊竹青青常繞宅,到時疏曠應自適。 佳期縱得上宮遊,旅食還為北邙客。路出司州勝景長, 西山翠色帶清漳。仙人磯近茱萸澗,銅雀臺臨野馬岡。 屢道主人多愛士,何辭策馬千馀裡。高譚魏國訪先生, 修刺平原過內史。一舉青雲在早秋,恐君從此便淹留。 有錢莫向河間用,載筆須來闕下遊。
|
【註釋】:
屢:
①多次;屢次。《論語·公冶長》:“屢憎於人。”②每次。李白《贈嵩山焦煉師》:“屢讀青苔篇,八極恣遊憩。”③急速。《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勇也。”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主:
①君;國君。《荀子·王霸》:“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則百事正。”(理:治理。幽:暗處。化:感化。當:主管。)《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②皇帝的女兒。《後漢書·宋弘傳》:“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③春秋戰國時稱大夫為主。《左傳·昭公元年》:“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趙孟:晉國卿大夫。當:相當於。)④主人。杜甫《秋興八首》之四:“王侯第宅皆新主。”(第:貴族的大宅子。)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子猷:王徽之字。)⑤死者的牌位。《春秋·文公二年》:“作僖公主。”⑥根本;首要的。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⑦掌管;主持。《墨子·備高臨》:“十人主此車。”⑧預兆。范仲淹《奏乞宣諭大臣定河東捍禦》:“河東地震數年,占書亦主城陷。”多:
①數量大,與“少”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指得治國之道,即行仁政。寡:少。)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②勝過;超過。湯顯祖《紫簫記·巧探》:“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相如:司馬相如,漢辭賦傢。王粲:漢魏間人,貌美多才。)③稱贊;著重。《史記·季佈欒佈列傳》:“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朱傢以此名聞當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士亦以此多之。”④過分的;多餘的。《莊子·漁父》:“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飭(chì)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飭:整頓。泰:太,過於,過分。)劉劭《人物志·體別》:“夫在多疑。”⑤增多。《荀子·天論》:“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⑥通“哆”,不正。《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哇:淫邪的樂聲。)⑦副詞。表示限定。約相當於“隻”、“僅僅”。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愛:
①親愛;喜歡;喜愛。《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②心愛之物。《聊齋志異·石清虛》:“叟乃曰:‘石果君傢者耶,仆傢者耶?’答曰:‘誠屬君傢,但求割愛耳。’”③男女間有情有愛。蘇武《留別妻》:“結發為夫婦,恩愛兩不移。”④愛惜;憐惜;愛護。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傢》:“吳廣素愛人。”⑤吝嗇;貪戀。《老子》:“甚愛必大費。”⑥對別人女兒的尊稱。裴同良《清和郡夫人張氏墓志》:“夫人張氏,府君賈秀曾孫,遊擊休利之愛。”(府君:古稱太守或對一般人的尊稱。遊擊:武官名。)⑦通“薆”。隱蔽。《禮記·禮運》:“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士:
①從事某種活動的男子。《周易·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刲(kuī)羊,無血。”(刲:割。)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詩經·衛風·氓》:“於嗟女兮,無與士耽。”③古代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貴族的最下一等。《禮記·王制》:“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④智者;賢者。後泛指讀書人,知識階層。《荀子·勸學》:“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士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yù)貨曰商。”(鬻:賣。)⑤古代的法官;獄官。《孟子·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管夷吾:管仲。孫叔敖:春秋時楚令尹。海:指隱居海濱。)⑥對人的美稱。古樂府《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⑦古軍制,在車上者稱士,也稱“甲士”。與“步卒”相對。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⑧通“事”。職事;從事。《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⑨通“仕”。做官。《論衡·刺孟》:“有士於此,而子悅之。”⑩通“恃”。依靠;憑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辭:
①口供。《周禮·秋官· 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察:審察。)柳宗元《斷刑論下》:“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②言詞;文詞。《莊子·盜蹠》:“多辭繆說。”陸機《文賦》:“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③告訴。《禮記·檀弓上》:“使人辭於狐突。”④推辭;不接受。《論語·雍也》:“與之粟九百,辭。”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固辭不受。”⑤告別;離開。陶潛《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⑥辭退;解除。《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便脫去那領朝衫,辭官不作。”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策:
①馬鞭。《韓非子·五蠹》:“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②鞭打;驅使。《宋史·葉適傳》:“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③督促;鼓勵。梁·簡文帝《吊道澄法師亡書》:“宜應共相策勉,弘遵舊業。”(弘:光大。)④古代用來計算的籌子。王安石《禮樂論》:“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⑤計謀;方法。《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怨陳王不用其策。”⑥謀劃;測度。《孫子·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⑦拐杖。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一:“杖策招隱士。”⑧拄。曹植《苦思行》:“策杖從我遊。”⑨君主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左傳·昭公三年》:“晉侯嘉焉,授之以策。”(嘉:贊許。)⑩策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11)古代議論文體之一。(12)書簡;簿冊。《管子·宙合》:“是故聖人著之簡策,傳以告後進。”(13)寫在策上。《舊唐書·太宗紀上》:“策名就列,或乖大體。”(就列:就位朝列。乖:違背。)裡:
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盡心上》:“制其田裡,教之樹畜。”②故鄉;傢鄉。江 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裡。”③古代的居民組織。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裡。”④裡巷;裡弄。《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⑤長度單位。市制五百米為一裡。李白《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