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置嗟心匠,幽棲得地形。”詩句出處:《題永福寺臨淮亭》;是唐朝詩人顧非熊的作品。
淮上前朝寺,因公始建亭。雖無山可望,多有鶴堪聽。 引客閑垂釣,看僧靜灌瓶。帶潮秋見月,隔竹曉聞經。 水氣侵衣冷,蘋風入座馨。路逢沙獺上,船值海人停。 砧杵鳴孤戍,烏鳶下遠汀。連波芳草闊,極目暮天青。 創置嗟心匠,幽棲得地形。常來勸農事,賴此近郊坰。
|
【註釋】:
創:
①創傷。《後漢書·華佗傳》:“四五日創愈。”《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②傷害;損傷。《漢書·薛宣傳》:“欲令創(申)咸面目,使不居位。”(居位:居官位。)③通“瘡”。王充《論衡·書虛》:“吾君背有疽創。”置:
①赦罪,釋放。《漢書·尹賞傳》:“賞親閱,見十置一。”②放在一邊;放棄。曹丕《雜詩》:“棄置勿復陳。”③擱;安放。《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亡地而後存。”④擺設。《史記·李斯列傳》:“置酒咸陽宮。”⑤建立;立。《管子· 任法》:“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也。”⑥購買;添置。《宋史·食貨志》:“女適人以(lián)錢置產。”(適人:嫁人。 錢:陪嫁的錢。)⑦驛站。《韓非子·難勢》:“五十裡而一置。”⑧驛車;驛馬。《漢書·劉屈氂傳》:“乘疾置以聞。”嗟:
①嘆詞。《尚書·甘誓》:“王曰:‘嗟! 六事之人,予誓告汝。’”(六事:六軍的軍事。)②嘆息;悲嘆。《周易·離》:“出涕沱若,戚嗟若。”(沱tuó:流淚的樣子。若:詞尾。戚: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恍驚起而長嗟。”③贊嘆。曾鞏《本朝政要策·學校》:“淳化中,上始視學,命孫奭(shì)講《說命》之篇,天子嗟異久之。”(淳化:宋太宗年號。孫奭:北宋學者。《說命》:《尚書》篇名。)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心匠:
獨特的構思、設計。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得物而後開。”匠:
①[名]木匠,木工。《左傳·襄公四年》:“~慶用蒲圃之檟,季孫不禦。”②[名]工匠。王充《論衡·量知》:“能穿鑿穴坎,謂之土~。”③[名]在某方面造詣很深的人。杜甫《贈特進汝陽王》:“學業醇儒富,辭華哲~能。”④[動]制造。屈原《天問》:“女媧有體,孰制~之?”幽:
(一)①昏暗;深暗。《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遷:遷移。喬:高。)②隱晦;深奧。《荀子·正論》:“上周密,則下疑玄矣;上幽險,則下漸詐矣。”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研求幽邃。”(邃:精深。)③深沉;沉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④隱藏的;不公開的。曾覿《海野詞·信傳玉女》:“幽期密約,暗想淺顰輕笑,良時莫負,玉山傾倒。”(玉山:喻品德容儀。)⑤囚拘;監禁。司馬遷《報任安書》:“身幽囹圄之中。”⑥幽雅;幽靜。王羲之《蘭亭集序》:“是足以暢敘幽情。”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⑦舊指陰間。宋玉《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些:語氣詞。)⑧古州名。在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幽默]幽靜無聲。《楚辭·九章·懷沙》:“眴(shùn)兮杳杳,孔靜幽默。”(眴:同“瞬”。目轉動。孔:甚。) (二)yǒu黑色。《詩經·小雅·隰桑》:“其葉有幽。”幽棲:
棲住幽僻的地方。杜甫《賓至》:“~~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棲:
(一)①鳥類停留、歇宿。張衡《西京賦》:“南翔衡陽,北棲雁門。”②停留;居處。《國語·吳語》:“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二)xī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得:
①獲取;得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賢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齋志異·促織》:“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莊稼;收獲;思想上獲得;心得。漢·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⑤能;能夠《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羅公遠》:“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⑦需要;應該;必須。《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適;正確。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於彼計則得。”《漢書·敘傳上》:“歷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瞭。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地:
①大地。與“天”相對。《管子·形勢解》:“地生養萬物。”②陸地;地面。《左傳·僖公四年》:“公(晉獻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fèn);與犬,犬斃。”(墳: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國中:指王城之內。)④領土;疆土。《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⑤地方;場所。《孫子兵法·虛實》:“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⑥處境;地位。《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齊己《移居西湖作》:“隻待秋聲滌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議論有餘地,公侯來未遲。”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⑩通“第”。副詞。但;隻。《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地形:
山川形勢。《戰國策·秦策》:“今秦~~,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形:
①[名]形體。《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容枯槁。”②[名]容貌。王充《論衡·齊世》:“~面醜惡。”③[名]形狀。《後漢書·張衡傳》:“~似酒尊。”④[名]地形。《孫子兵法·地形》:“險~者,我先居之。”⑤[名]形勢。《赤壁之戰》:“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成矣。”⑥[動]表現,顯露。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 於言。”⑦[動]對比。《老子》:“長短相~。”⑧[名]通“型”。鑄造器物的模子。《左傳·昭公十二年》:“隨器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