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此地区活动。虽然自从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据以后,逐渐具有中西交汇、华洋杂处的特徵,但是澳门居民的绝大部份是华人,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很多方面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在岁时节庆方面也不例外,澳门的华人社会裏依然保留着不少内地的民间习俗,甚至有一些在内地已经逐渐消失了的习俗,在澳门却依然可以找到。当然,某些习俗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也会添上若干澳门的地方特色。
春节是农曆的新年,在华人心目中是一年裏最隆重的节日。在正月初一前后的一段日子裏,有许多“过年”的活动。不少是从珠江三角洲传来的,有些则是澳门所特有。
一到农曆十二月中以后,过年的气氛便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办年货,添置新衣裳,準备过年。还要查“通胜”(一种带迷信色彩的曆书,即通书,因“书”与“输”同音,不吉利,故讳言改为“胜”),选择吉日“扫屋”,就是室内大扫除。到过年前一两天,家中大人小孩都要搞好个人清洁卫生,乾乾净净迎接新年,亦即“年廿八,洗邋遢”。门口贴上春联,室内各处贴上用红纸写着四个字吉利语句的挥春。过去挥春是手写的,所以快到过年的时候街上就有一些写挥春售卖的摊档。后来出现了印刷的挥春。
农曆除夕(年卅晚,月小为年廿九晚),家家户户都要全家欢聚在一起,出外谋生的儿女一般也要赶回来,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近年多到酒楼、饭店去吃团年饭,省却主妇在家中张罗之累。不过要到名店去,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到半年预订席位。过去年卅晚通常都要买鱼,把它煎好,放在米缸内留到来年,取其“年年有余(鱼)”的好意头。
逛花市是团年饭后一家人的主要节目。华人习俗认为新年在厅堂摆设鲜花(桃花、盆桔、水仙等),花开富贵,会带来一年好运,具有吉祥之意,故每家每户春节前必购买以应节。由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春节前都有花市,称为年宵花市,澳门也不例外。过去澳门的年宵花市设在议事亭前地及营地大街一带,用竹搭起摊档。后来由于交通关係,改在南湾附近街道及工人球场内设市。近年议事亭前地闢为步行街,而且地处市区中心,仍在该处摆设花市。为方便离岛居民,在凼仔也开设了年宵花市。花市一般三四天,年初一凌晨就结束。除夕夜晚是年宵花市高潮,红男绿女,人山人海。
过去澳门也保留珠江三角洲小孩除夕夜“卖懒”的习俗,不过近几十年早已难得一见了。那时,吃过团年饭,已经入黑,家家户户的小孩成群结队走到街上,一手提着小红灯笼,一手拿个盛着熟鷄蛋的碗,一边走一边叫:“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这样在附近街巷兜几个圈后,回到家中,把鷄蛋吃了,人们相信这样就把“懒”“卖”掉了,来年读书就会勤奋起来。
除夕晚上午夜十二时,就是新的一年来临。就在这一时刻,几十年前,大街小巷到处都会听到无数“财神到、财神到”的叫声。原来有很多小孩手拿一叠上面写着“财神”的小块红纸,挨家挨户派发,一边敲门一边叫“财神到”。屋内的人一听到,都会马上开门拿过红纸,意味着把财神爷接到家中了,同时给小孩一些钱。这种习俗在五十年代以后就没有了。
年初一,孩子们穿上新衣,喜气洋洋,由家长带领拿着礼物到各亲友家中拜年,见面拱手恭喜,互道“恭喜发财”、“健康长寿”、“万事胜意”等吉祥话。长辈要给晚辈“利是”(红包)。主人以红瓜子、糖果、花生、年糕、煎堆、油角等款待客人。这些过年小吃都有吉利的意思。“年糕年糕,年年收入步步高”,“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广州话叫“滚圆”做“圆碌碌”)。红瓜子的红色有吉祥喜庆之意,瓜子是果仁,“仁”与“银”谐音。主人手拿糖果盒到客人面前,请客人在盒中自取瓜子,说“挠银啦”(广州话“挠”音“扰”),寓有请客人取银发财的好意。今天,很多人都打电话拜年了。
小孩子过年最高兴,有吃又有玩,还有红包拿,可以用利是钱去买喜爱的东西吃,买喜欢的玩具玩。所以小孩子有一句口头禅:“恭喜发财,利是来”。(广州话的“”音“逗”,有“给”、“拿”、“讨”之意)早期比较简单,就用一小块四方红纸把钱包着,大人派利是时就说“给你一张红纸”。后来发展到卖利是封,用红纸粘贴成小信封一样,上面印有金色吉祥语句和图案。近年还有印上姓氏的利是封出售。一些银行、公司则印製利是封赠送给客户,上面印有它们的名称,以资宣传。
年初一不少家庭是要吃素的。禁忌也不少,例如不能扫地,以免把财气扫走;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千万注意不要打破东西,以免招惹晦气,等等。
年初二视作“开年”,习俗要吃开年饭,要有髮菜、蚬肉、蚝豉(晒乾的蚝)、生菜、鲤鱼、取其“发财大显”、“发财好市”、“生财利路”之意(广州话“菜”、“蚬”、“蚝豉”、“鲤”与“财”、“显”、“好市”、“利”音近)。不过,吃开年饭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据说几十年前,一些旧式店舖在年初二吃开年饭时,伙计们都是心中十五、十六的,无不提心吊胆,生怕老闆会夹一块鷄肉给自己。因为过去旧式店舖有一个规矩,如果老闆过年后要解僱一个伙计,就会在吃开年饭时夹一块鷄肉给他。这时候大家都心知肚明,吃过开年饭后他就要捲包袱了。故人们都把这块鷄肉叫做“无情鷄”。
年初三叫做“赤口”,传统习俗这一天是不能去拜年的,否则拜年双方会生出是非。
从一九六九年起,澳门一家地产建筑公司每年年初二都举办金龙贺岁活动,近年则由旅游司主办。为了这一活动,特製金龙一条,长六、七十节。正午时分,在议事亭前地(或者其他地点)先由澳督、高级官员和知名人士为金龙点睛及簪花挂红,随即表演,醒狮作伴。金龙翻滚舞动几次后,便到主要街道巡游,吸引不少市民和游人观赏,有些观众还走前摸龙身或龙尾,希望新年多福添寿。说起舞龙,顺便介绍一下澳门在这方面的世界之最。那是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八日,在澳门第二座澳门半岛至离岛凼仔的跨海大桥(友谊大桥)通车的庆典上,由二千六百人舞起一条长达一千五百五十九米的巨龙。这两个数字已经载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
春节期间大多数澳门华人都会到妈阁庙去上香祈福,燃放爆竹。从年卅晚到年初四,大批前去参拜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年卅晚午夜前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殿内香火旺盛,紫烟弥漫;院裏绯红遍地,鞭炮轰鸣。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节燃放爆竹烟花,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过去一到年卅晚十二点钟,便全城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现在澳门平时禁止燃放鞭炮,不过在春节期间也网开一面,解禁一周,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政府在半岛的外港和离岛指定几个爆竹烟花售卖燃放区,搭棚架设摊档让商贩摆卖,准许市民在那裏燃放爆竹和烟花。因香港在春节期间也不解禁,故不少年青人亦趁机会来澳门大放爆竹烟花。
三、四十年前,一到春节,澳门一些大街小巷就会出现不少街头赌档。当时,祇要缴纳几元钱的牌照费,便可于春节期间在街上开设一个赌博摊档。赌博俨然成了一种特殊的新春娱乐。开赌者不断吆喝,招引路人前来下注。“买得大,赢得大”之声不绝于耳,的确吸引了一些想发一笔新年横财的人上鈎。六十年代以来,街头赌档逐渐销声匿蹟。这种特殊的新春娱乐祇能在正式的赌场裏进行。不过,澳门市民一般是很少进赌场赌博的,因为谁都知道,赌场近在咫尺,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进去赌,上了瘾的话,用不了几天就会倾家蕩产;特别是公务员,平时不准入赌场,以免影响政府声誉。但是,澳门总督照例在除夕夜到葡京赌场下注,以示“与民同乐”。总督下注后,则对公务员解禁三天,他们也可到赌场碰碰运气。
春节有三天公众假期,政府机关、学校、银行、工厂、报社都放假,除了部份酒楼食肆外,差不多全澳商店也关门休息。不少市民利用春节假期返乡渡岁,或者外出旅游。过去穷人害怕年晚被人追债,要出外躲避。今天,有些人则因为不习惯春节期间的应酬,索性外出旅游以“避年” 。
市政厅在春节期间会在主要街道张灯结彩,悬挂造型各具特色的大型灯饰,不仅大批市民围观欣赏,也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从一九八九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市政厅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活动,在卢廉若公园举办一年一度的生肖展览,全部展品都与当年的生肖动物有关。例如一九九九年的“兔年兔展”,除了多个品种的活兔外,还有本地收藏家以及内地有关文博单位借出的与兔有关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和游园活动。
农曆正月初七日是“人日”,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甚早。据汉、晋古书记载,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六畜、人和穀物各佔一日:初一鷄、初二狗、初三猪、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马、初七人、初八穀。所以正月初七就叫人日。
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则相传人日是“衆人的生日”,一般都会庆祝一番。澳门华人也保留了这一习俗,在这一天要吃生菜粥,取其“生财”的谐音;家有读书人的则吃及第粥,取其“状元及第”之好兆头;也有煮汤圆吃的。
有的社团则沿袭旧俗,在人日举办各种春茗联欢、团拜、旅行、敬老聚餐等喜庆活动。还有,过去每逢人日,妇女便拿出各式各样的“女红”来展览,比试手工。
农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我国中原和北方民间很重视,主要庆祝活动是张灯结彩,所以又叫做“灯节”。每逢元宵佳节,大街小巷高挂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彩灯,红男绿女倾城而出四处观赏。元宵节另一活动就是家家户户都做汤圆来吃,汤圆原来就叫做“元宵”。
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一样,元宵节挂彩灯的活动不算热烈,不过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花灯展览。但是,元宵节吃汤圆就相当普遍。
近年来许多人、特别是传媒都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元宵节原来并没有情人节的含义。祇不过由于古代文人笔下产生了许多元宵夜观赏花灯而引起的爱情故事,人们便把情人的帽子加到它头上罢了。
农曆正月廿六日是“观音开库”的日子,习俗相传观世音菩萨会在这天打开金库,借钱给前来求借的善信。每年一到这一天,澳门美副将大马路的普济禅院(观音堂)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借库”,有的还是前一天晚上就来排队等候。广州话“库”与“富”同音,“借库”也就是“借富”,通过“借库”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今年发财。他们点燃香烛和焚烧金银衣纸,向观音菩萨献上供品,叩首膜拜,然后在菩萨前抽一封利是(红包)。利是裏写上不同的银码,表示菩萨允借的数目,有的几千,有的几十亿(当然祇是空头支票)。还要买个风车回家,转一转运。
“观音开库”习俗的起源已不可考。不过有个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座前的五百罗汉对观音菩萨的法力有所怀疑,于是假扮成普通的出家人向观音化缘,看她能否一下子弄出那么多的斋饭来,谁知观音祇是轻轻把手中的净瓶和杨柳枝一扬,五百罗汉面前便摆放着五百份上好的斋饭。饭后,观音还分别满足了五百罗汉的不同需求。这一天,正是农曆正月廿六日。
借钱要还,天经地义。到农曆十一月廿六日,向观音借钱的人们就要向观音“还库”,到普济禅院拜谢观世音菩萨。“还库”后,明年才能再借。
土地诞是在农曆二月初二。“土地”是神话传说中管理一方的小神,古称“社神”。可以说是最基层的、最接近民衆的神祗,老百姓也赋予他和蔼慈祥老人的形象,尊称他为“土地公”、“土地爷”,甚至为他找了个老伴:“土地婆”、“土地奶奶”。除了在每一小块地方为他建庙(虽然算不上大庙)、在街头巷尾为他建个神坛安身以外,每个家庭,每家商舖门口都为他设立一个神位(虽然有些祇是简单的一块红纸)。澳门讲广州话的华人通常把街头神坛的土地叫“社公”,把家门口的叫做“地主”。
澳门华人社会对土地神一向都很重视,在澳门半岛这块弹丸之地(填海之前还不到三平方公里)就有多座超过一百年历史的土地庙,街头的土地神坛则更多。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居民对土地诞的庆祝活动历来都十分隆重、热闹。
土地诞当天,各处土地庙以及各街头土地神坛,无不香火鼎盛,向土地爷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一些较大的土地庙,摆满了庆贺土地华诞的花牌。各个“炮会”(庆祝神诞时抢花炮的民间组织,最多时超过一百个)和“体育会”(澳门的武术馆一般叫体育会)各自联群结队,抬着烧猪,前往土地庙进香酬神。各体育会更是舞狮随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浩浩蕩蕩,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赏。有些体育会进香后还会在庙前空地表演武术和舞狮助兴,或者到各主要街道巡游、沿途“採青”。而各炮会酬神后,便向会员分发烧肉、饼食以及日用品,有的还会大排筵席、举行联欢。
沙梨头土地庙和雀仔园福德祠还在庙前空地搭起戏棚,聘请着名粤剧团,一连三四天上演“神功戏”贺诞酬神;有的则在街头搭起歌坛,聘请名伶演唱粤曲,都很受街坊欢迎。
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庆祝土地诞的活动又在澳门逐渐恢复起来。虽然盛况比昔日稍逊,但是近年在活动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意,例如,由多个机构和团体主办、赞助的“沙梨头万家欢乐贺土地宝诞”活动,到一九九九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年。除了传统的进香、舞狮和武术表演、神功戏等贺诞活动以外,还举办一些增强街坊互助团结的公益活动以及丰富街坊文娱生活的联欢活动。一九九九年就举行了以“爱老、敬老”为主题的活动,向老人分发烧肉、糕点和日用品,招待老人游览澳门名胜,在酒楼举行联欢茶叙等。
农曆二月十五日相传是包公诞辰:包公(公元九九九至一○六二)名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刚正,任开封知府时,执法严明,事蹟长期流传民间,形成丰富的传说,成为清官的典型,并被视为神明,誉为包青天,尊称为包公。
澳门有一座包公庙,位于三巴门福庆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建筑古色古香,庙内保存不少文物,被澳门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建筑之一。该庙的创建有一段渊源。
在澳门的包公庙还未兴建之前,已经流传着一个与包公有关的传奇故事:三巴门有一位老妇,对包公十分崇拜,特地从佛山请了一尊包公神像回家供奉。凡是有甚么疑难未决的事情,都向包公神像问卜,然后决定行止,往往每求必应。此事逐渐在街坊中传开来,也吸引了不少街坊到他家中向包公神像膜拜问卜,据说颇为灵验。
清光绪十四年,澳门霍乱疫症流行,病死者甚多。人们以为是鬼魅作祟,有人提议迎请三巴门老妇家中的包公神像出来巡游,以驱赶鬼魅,保护居民。结果一唱百和,真的请了包公神像巡游,镇压邪魔,清除瘟疫。据说后来疫症果然停止蔓延,病者得以康复。于是都相信包公真的灵验,遂倡议捐资建庙,安奉包公神像。
包公庙建成后的一段期间,每年包公诞都举行包公神像巡游。先将包公神像请到一顶轿内,然后由善信簇拥着到街上巡游,沿途热闹非常。每届神像巡游大都由善信立牌匾庆贺。目前庙内还存放着多块牌匾和盛放包公神像的舆轿。
此外,自创庙初期的一八九一年直到一九六六年的七十五年间,每年包公诞都上演神功戏庆贺。
一九九九年是包公一千岁诞辰,又适逢澳门包公庙建庙一百一十年。该庙值理会联合澳门教科文中心、澳门历史学会、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等举办“呼唤廉政——包青天文化研讨会” ,邀请两岸四地专家学者和澳门有关人士参加。并举行一系列活动,如徵联比赛、印製包公千岁纪念封等等。
农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诞。天后即妈祖,又叫娘妈。所以天后诞又叫娘妈诞。
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广泛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妈祖信仰也被带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近代还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各地。
传说妈祖姓林名默,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湄州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三月二十三日,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九月九日。她生性聪慧,八岁启蒙读书,能过目成诵。其父亲由于职务(驻湄洲一名武官)关係,常与渔民、商舶打交道,林默耳濡目染,对海上航行的困难以及船民的生活,早已有所了解。对当地自然环境也有较多的知识。她十六嵗那年,父兄出海,天气突变,她预感凶多吉少,便勇敢地驾舟出海,救助父兄。长大后,更有行善济世之心。由于对当时专制婚姻有看法,她立志不嫁而致力于公益事业,研医济世,竭力为居民排难解纷,获得当地居民的敬仰。因此,在她二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华而不幸去世后,即为群众所怀念不忘。
并把她神化为海上救护之神,建庙膜拜。在百姓美好的回忆中,还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妈祖是福建人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亲暱称呼。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和封号。在宋代,她曾被称为“通灵神女”、“湄洲神女”。宋高宗时,有地方官员上奏,说妈祖托梦告知白湖甘泉可治莆田瘟疫,于是将妈祖封为“崇福夫人”。南宋绍兴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妈祖被敕封为灵惠妃。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二七八)又正式封妈祖为“天妃”。全称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十二个字的封号基本上把宋代给妈祖的所有封号承袭下来,而且由“妃”升格为“天妃”。这个称号一直盛行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施琅平定台湾后,为争取民心归顺清朝,请求加封民间拥戴的妈祖。康熙立即採纳,颁布《清圣祖御祭文》,晋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所以,各地既有妈祖庙、夫人庙(在泰国仍有林姑娘庙),又有天妃庙、天后庙、天后宫,其实都是供奉妈祖林默。
后来,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不局限于祈求保护航海的安全,而且把妈祖视为主宰风调雨顺、生儿育女、去病求吉、甚至战争胜负的万能女神。妈祖信仰也被帝皇所利用,用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从宋至清,历代帝皇对她的册封竟多达四十余次,各种封号加起来长达五、六十个字。
澳门与妈祖的关係很密切。当地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就是妈祖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曾于一九八四年举行过建庙五百年庆典。其正式名称是“妈祖阁”,通常叫它做“妈阁庙”。该庙位于澳门半岛西南端,背山面水,景色优美。附近一带就叫“妈阁”(又叫“娘妈角”),有多条以“妈阁”命名的街巷。五、六百年前,葡萄牙人还未入据澳门,该处是一个小渔村,有些是福建籍渔民,也常有福建商船停靠。该庙就是福建人所建,沿用“妈祖”这一亲切称呼。相传后来葡萄牙人于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澳门就在妈阁上岸,向村民询问地名,村民回答说“妈阁”,葡人遂按此称澳门为“Macau”。后来转译成广州话便成“马交”。事实是否这样,已无从稽考。除了妈阁庙以外,面积很小的澳门还有妈祖庙六、七座,有的叫天后庙、天后古庙,有的则作为其他庙宇的一个辅殿。
妈祖庙终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天后诞和春节,前往进香祈福的善男信女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它还是澳门一个着名景点,“妈阁紫烟”是澳门八景之一,一年到头游客不绝。
每年妈祖诞辰,除了大批善信上香敬贺以外,还有一项上演神功戏贺诞的习俗。在庙前空地搭起戏棚,聘请着名粤剧戏班,分日、夜场连续演出五天。这一活动在清朝同治年间已经有相当规模,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年年相继不断。到七十年代末又重新恢复,至今盛况不逊往昔。
过去,在天后诞的清晨,先由戏班名伶粉墨登场,入庙贺诞。然后在殿前演两齣折子戏:《八仙贺寿》以及《加官》或者《送子》。近年则在天后诞的前一天下午,于妈阁庙举行开“缘簿”(募捐的本子)仪式,由“妈阁水陆演戏会”(妈阁庙值理会与街坊、渔民共同组成的神功戏筹备会)当衆点算经费筹募结果,募捐经费最多的前三名,由会方颁赠金牌一面以资纪念。跟着举行祈杯仪式,由各会员轮流祈杯,胜出者将由醒狮队护送妈祖神像回家中供奉一年。当天傍晚,在庙前举行“神功宴”。晚上八时整,神功戏正式隆重开锣演出。
每次神功戏演出,按照惯例一定首先演出《六国大封相》(一齣以苏秦拜相为内容的序幕戏,是粤剧戏班每轮演出在第一场正本戏之前一定要演的),还有《八仙贺寿》、《加官》、《送子》等,其他则是各戏班的“镇班戏宝”。
神功戏的目的是酬神贺诞,同时娱乐街坊。在过去群众文化娱乐不多的年代,很受群众欢迎。今天各种各样的娱乐多了,粤剧演出则少了。神功戏往往请得着名红伶演出,被粤剧爱好者视为难得的大好机会。
清明节一般在阳曆四月五日(有的年份在四月四日),是我国民间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扫墓祭祖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澳门华人社会很重视清明扫墓的习俗。澳门政府也把清明节定为公众假期。“扫墓” ,广州话叫做“拜山”,因为墓地一般多在山岗上,叫“山坟”。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日子都可以扫墓,清明节当天叫做“正清” ,于清明节当天扫墓则叫“行正清”。
扫墓时除了带备香烛、冥镪以外,还要携带烧肉(近年很多人用一整只烧乳猪)、鲜果、糕饼、酒、鲜花等供奉给先人。拜祭之前,一般都先行把坟墓打扫一下,把周围的杂草清除,墓碑上的字要用油漆翻新。过去在那些非正式坟场的野外坟地,有一些人拿着锄头、油漆,专门替人整理山坟,当然是要收费的。这些人有一个不雅的名称: “山狗”。拜山有时候可能会碰上个别敲诈勒索的人。拜祭完毕,就把带来的烧肉或乳猪切开分来吃。有的还放一串鞭炮。在澳门,有的寺庙设有安放灵位的地方,清明时也有不少人前往拜祭先人。
澳门很多华人的祖籍是内地邻近地方,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祖的人数以万计。最多时一天进出境的多达十余万人。
过去,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一条柳枝,传说可以辟邪,叫做“清明柳”。
农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又叫“佛诞”)是佛教界的一个重要节日,因为这一天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当日各佛寺、庵堂除了设坛诵经之外,还用五香水(檀香等五种芳香植物浸泡或者煎熬而成的香水)浇洗释迦太子像,纪念佛祖诞生。传说佛祖诞生时,天上各神龙一起喷洒香水,替他沐浴洗礼,故名浴佛。
在澳门,每年的浴佛节那一天有一种很特别的活动:澳门鲜鱼行总会(又叫澳门鱼行、鱼栏总会,是澳门卖鱼商贩的传统行业组织)举办的“舞醉龙巡游” 。我国民间一般舞龙是很长的“龙”,前面一人举着龙头,后面一人举着龙尾,中间有若干人举着用纱布连成(纱龙)或者用草扎成(在草中插点着的香便是火龙)的龙身。但是舞醉龙的“龙”则祇有木製的龙头和龙尾,中由一人拿着,中间没有龙身连起来。更特别的是,舞者都是喝得半醉的,有时候甚至边舞边饮。(在“醉龙”之章节裏另有详细介绍)
农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传说该节日同纪念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抱石投入汨罗江自尽。百姓得知噩耗,争相划船设法搭救未果。百姓便用竹筒盛饭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了不会侵犯诗人遗体。相传后来就演变成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两项重要活动:赛龙舟与包粽子。这些习俗,澳门一向都很盛行。澳门政府把端午节定为公众假期。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澳门的龙舟赛场是在半岛西侧的内港,那是一条内河水道。六十年代改在半岛东侧的新口岸,七十年代以后则在南湾,两处都是近岸的海域。九十年代后期,南湾经过填海变成了人工湖,龙舟竞渡便在湖中进行。过去,澳门的龙舟竞渡并不是每年都举行,从一九六六年起停顿了十几年。直至一九七九年重新恢复以后,便一直没有中断。以前除了比赛速度的“斗龙”外,还有争妍斗丽的“游龙”。后者船身很长,比较华丽,船上旌旗招展,打着罗伞,在水上来回巡游,供人观赏。前者船身较短,比较简单、轻便。近年端午节澳门经常举行国际龙舟赛,除本地龙舟外,还邀请内地、香港以及外国的龙舟队前来参赛。
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澳门也不例外。以前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己包粽子的,快到端午节便有很多粽叶卖。近年来则大都从酒楼、店舖购买。粽子的品种一般传统的有裹蒸粽、鹹肉粽、枧水粽、莲蓉粽、豆沙粽等。而酒楼则推陈出新,用一些较高档的材料(如鱼翅等)作馅料,以吸引顾客。
过去,家家门口插菖蒲以辟邪;正午时分人人要洗“龙舟水”,洗完要用红硃替小孩点印堂,叫做“号猪仔”;给小孩挂香包,那是用色彩斑斓的织锦或布缝成人物、动物等形状,内放香粉;点燃艾条熏屋;吃五色豆粥(用红豆、绿豆、白豆、黑豆和赤小豆煮的粥,传说五色可以驱邪)等等。
澳门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廿五日创造了一项龙舟竞渡的世界之最。虽然不是在端午节,但也是关于赛龙舟的,因此也在这裹介绍一下。那次比赛名为“迎回归龙舟拉力竞渡邀请赛”,从香港大屿山岛西部的大澳出发,横跨珠江口,终点是澳门半岛西南端妈阁庙前面的一个内港码头,赛程长五十公里。六支澳门的龙舟队,划着六艘船体宽仅一点五米的狭窄龙舟,在开阔的海域上你追我赶地进行比赛,的确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壮举。而且,原来估计全程需要五个小时左右,但实际上所有参赛龙舟用时都不到四个小时,夺得冠军的那一艘祇用了三小时三十五分钟。
农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诞。观音位居佛国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之首,其知名度与影响决不低于如来佛祖,尤其是在妇女信徒当中。她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深受百姓爱戴,很多家庭都供奉一尊观音像。相传她的诞辰是在农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是在农曆六月十九日,出家是在农曆九月十九日。这三个日子都被信众作为观音诞,其中最为隆重的要算是成道那一天。观音诞那一天,大批善信都到望厦观音堂(普济禅院)去参拜贺诞。
农曆七月初七日是七夕,即乞巧节,是未婚妇女的一个隆重节日。广州人又叫它做“七姐诞”。相传被分隔于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每年祇有这一个晚上得以通过鹊桥相会。七夕当晚,姑娘们都要对月穿针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因为传说中的织女是个针织女红的能工巧手),故名“乞巧”。
五、六十年前的澳门,乞巧节十分热闹,节日气氛甚浓。从六月底七月初开始,姑娘们便着手筹备过节,购买各式化妆品和其他用品。洋货店便大量推出胭脂水粉、红绳丝线等物品,有的更实行大减价或者买一送一,以招徕顾客。各商业街道行人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热闹异常,商家生意十分兴旺。
乞巧节的主要活动是“摆慕仙”(又叫“摆七夕”)和“拜七姐”。初六日傍晚在家门口放着大桌子(有的用几张桌子拼接起来),上面摆放着姑娘们特地为了乞巧节製作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以及时花、鲜果(一般有橄榄、油柑子、菱角、鷄心柿、杨桃、香蕉等),还有“七姐盘”、“慕仙秧” 、“棋子饼” : “七姐盘”是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纸製圆盘,内有纸製的衣服、鞋、梳、篦、镜、脂粉各七份; “七姐盘”一般由姑娘们自己製作,也有从纸料店购买的。“慕仙秧”是用鉢头盛着的水稻秧苗,秧苗用红纸环套着;通常是姑娘们自己用稻穀发芽长起来的,有的花店也有出售。“棋子饼”是一种像棋子一样的小圆饼,放在碟子上砌成七层或者九层的塔形。
吃过晚饭,姑娘们便成群结队结伴到各处去欣赏、品评别人的手工。去看“摆慕仙”的当然不限于姑娘,男女老少都有,十分热闹。午夜时分,便在自家门前的“慕仙桌”“拜七姐” ,拜完以后就把“七姐盘”焚烧,献给七姐作为礼物。一般都是几个很要好的闺中密友一起拜。
澳门的乞巧节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澳门政府是允许妓院合法公开经营的。市区的福隆新街高级妓院云集,是澳门着名的红灯区。建筑也颇有特色:不宽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中式房屋,门窗格式也都一模一样。每年的乞巧节,妓院都张灯结彩,门前摆放着“慕仙桌”、“七姐盘” ,互相争妍门丽,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看,非常热闹。后来公开的妓院被禁止经营,福隆新街乞巧节的盛况也不再出现。
近三四十年来,姑娘们越来越时髦,对于乞巧节的古老民间习俗早已不感兴趣。而且,今天的姑娘们大概都不晓得“摆慕仙” 、“拜七姐”是甚么一回事了。
澳门同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沿海许多地方一样,农曆七月十四日,民间习俗要在家中“烧衣”祭祖,晚上还要在家门口“烧街衣”以超度孤魂,所以是日又叫“鬼节”。这一习俗来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节。
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农曆七月,地狱之门打开,众鬼魂都被放出人间一个月。各道观都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诵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
佛教中则有一个“目莲救母”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尊者,为救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听从佛祖的指示,于七月十五日準备了洁净的饮食,供养众佛陀和圣徒;依靠他们的功德,目莲的母亲终于被救出地狱。后来佛教寺庙都要在那一天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魂。“盂兰盆”是梵文“救倒悬”的译音。因为传说目莲母亲死后被倒悬于炼狱之中。
中元节和盂兰盆会都在七月十五日,为甚么“烧衣”、“烧街衣”却是在七月十四日呢?传说南宋末的某一年,老百姓正在準备过中元节,元兵突然入侵,祇好提前一天。从那以后,世代相传都在七月十四过节了。
七月十四日在家中“烧衣”拜祭祖先,除了点燃香烛、焚烧冥镪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焚烧“衣纸”(纸製的衣物)供奉先人。“衣纸”购自冥镪店,做成一份一份,每份都有印好的祷告文。“烧衣”前要先把各位先人的名字、籍贯填进每一份祷告文的空格中,每一位都有好几份。有的人还会焚烧纸扎的现代化祭品,如大屋、汽车、游艇、电视机等。拜祭的供品有米饭、斋菜、水酒、果品等。“烧衣”通常在晚饭前完成。
晚饭后,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开始“烧街衣”,香火遍及大街小巷。人们在自家门前及两旁的街边插上一排排的香烛,摆上供品。焚烧纸钱和金银元宝,拜祭完毕还要往街上撒米饭和铜钱、硬币。这时候,便有大群乞丐、穷孩子涌过来拣铜钱、硬币以及拜祭用的斋菜、果品。随着澳门的发展,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中高层住宅大厦取代了低矮的旧式楼房。过去家家户户的门口大都面临街巷,如今一出家门就是电梯过道,而且你家大门就对着我家大门,想要“烧街衣”也难了。
农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从古代起,中国人就把自己的感情同月亮联繫起来。例如,视望月是团圆的象徵;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圆缺挂上鈎;离乡别井的人看见月亮就会百感交集,老是想着“月是故乡明”,常常还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此,在月亮分外明、特别圆的中秋之夜,当然要隆重而热闹地庆祝一番。澳门政府则把中秋节的第二天定为公众假期。
澳门华人过中秋节,也同内地习俗差不多。八月十五月团圆,自然要一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地吃顿晚饭。当十五的月亮高挂天空时,一家人又在阳台、天台或者公园等地方,温馨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水果,一边话家常,或者听长者讲月亮裏嫦娥的故事,听孩子唱“月光光”的儿歌。
月饼是中秋的应节食品。澳门的月饼主要是广式月饼,传统品种有莲蓉月、白莲蓉月、豆蓉月、五仁鹹肉月,五仁甜肉月、宝鸭穿莲月、金华火腿月等;馅内有鹹蛋黄的便加上“蛋黄”二字,如蛋黄莲蓉月、双黄白莲蓉月等。还有专为小孩而做的“猪仔饼”、“月光饼” ,前者做成小猪形状,用一个竹篾编织的小猪笼装起来,很有趣。近年来,也有用其他馅料做的广式月饼和个子较小的“迷你”月饼、潮式月饼、素月饼和上海月饼上市。应节果品主要有:柚子、柿子、杨桃等,过去还有菱角,现已少见。八月十五赏月还有吃小芋头的习俗,整个用水煮熟,吃时用手剥皮。
广府人有“八月十五竖中秋”的习俗,而且比元宵节更热闹,澳门也一样。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和窗口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入夜以后,不少小孩手提彩灯到街上玩。过去最多的是兔子灯和杨桃灯,前者还装上四个小轮子,让小孩可以拉着走。以前彩灯是点小蜡烛的,现在有的是用乾电池点小灯炮了;彩灯造型也更多样、更时髦了。
一、二百年前,澳门的市区祇是局限于半岛中南部,周围还有一些渔村。每年中秋节,渔村中便会挂鱼灯、舞鱼灯。鱼灯种类很多,如鲤鱼灯、石斑灯、鱿鱼灯、墨鱼灯、虾灯、珊瑚灯等等。鱼灯造型美观、工艺精緻、色彩和谐,鱼头、鱼尾、甚至鱼眼、鱼鳍、虾鬚也都活动自如,挂起来形神兼备,舞起来栩栩如生。有的鱼灯还是相当大型的。
近年来,澳门市政厅过中秋节时,除了在各广场、主要街道悬挂大型灯饰以外,还在各大公园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演出丰富多采的节目,营造热闹欢乐的气氛,让广大市民欢渡佳节。
农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叫“重九”,登高和扫墓是其主要习俗。澳门政府也把它定为公众假期。
重阳登高,由来已久,相传与躲避灾劫有关。不过后来大都当作郊游与健身的活动。重阳时节,澳门的雨季刚过,秋高气爽,登高远眺,的确使人心旷神怡。这一天,很多人一家大小到市区的东望洋山(松山)、西望洋山(主教山)、螺丝山去登高。有的则到离岛路环的叠石塘山去,那裏有个郊野公园。近年路环和凼仔在山上开闢了一些步行径和健康径,都是登高的好去处。一些社团也举办重阳登高同乐日活动。
重阳节扫墓,拜祭先人,澳门也很普遍,不过不如清明节那么隆重。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阳曆十二月廿二日(有的年份是廿三日),这一天白昼最短。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渐长,阳气渐升,所以是个值得庆贺的吉日。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有诗句: “冬至阳生春又来”。广府人很重视冬至,流行着“冬至大过年”的俗语,澳门也一样。澳门政府也把这一天定为公众假期。
不过,冬至也没有甚么独特的民间习俗。那一天,一般要拜祭祖先;晚上一家大小共进一顿
丰盛的晚餐,杀鷄杀鸭,有鱼有肉。
农曆十二月廿四日,俗称“小年夜”,广州话则叫“小年晚”。民间有“祭神”的习俗,广州话则叫“谢竈”。
竈神(广州话叫竈君)也是一个基层的神,过去家家户户都在厨房裏供奉他。相传他每年小年晚都要返回天宫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来所做的善、恶之事,玉皇大帝便据之子以奖、惩。人们害怕竈君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对自己不利,于是每年都要在他上天之前,设宴好好招待他一番,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替自己讲好话。广府人有句俗话说:“鷄髀打人牙较软”,意思就是“吃了人家的嘴软”。这就是小年晚“谢竈”的来历。拜祭的供品中一定有几块片糖,希望用糖浆糊住竈君的嘴。
广府人还有一种说法:“官三民四蜑家五”,指的是“谢竈”的日期也要分等级,官家在廿三日,百姓在廿四日,水上的蜑民则在廿五日。
不过,近年“谢竈”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也用不着分甚么“官三民四”了。
澳门华人社会的民间节日中还有其他一些神诞,如谭公诞(农曆四月初八日,离岛路环有谭公庙)、龙母诞(农曆五月初八日)、关帝诞(农曆五月十三日,半岛有关帝庙)、哪咤诞(农曆五月十八日,半岛有哪咤庙)等。往昔每逢这些神诞大都举行酬神和演出神功戏,有的还会举办“抢花炮”活动。这方面的详情,将在民间信仰一章中细述。
还有纪念孔夫子的孔圣诞(农曆八月廿七日)、三行工友(泥水、搭棚和木工)纪念其祖师的鲁班师傅诞(农曆六月十三日)等。
春节
春节是农曆的新年,在华人心目中是一年裏最隆重的节日。在正月初一前后的一段日子裏,有许多“过年”的活动。不少是从珠江三角洲传来的,有些则是澳门所特有。
一到农曆十二月中以后,过年的气氛便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办年货,添置新衣裳,準备过年。还要查“通胜”(一种带迷信色彩的曆书,即通书,因“书”与“输”同音,不吉利,故讳言改为“胜”),选择吉日“扫屋”,就是室内大扫除。到过年前一两天,家中大人小孩都要搞好个人清洁卫生,乾乾净净迎接新年,亦即“年廿八,洗邋遢”。门口贴上春联,室内各处贴上用红纸写着四个字吉利语句的挥春。过去挥春是手写的,所以快到过年的时候街上就有一些写挥春售卖的摊档。后来出现了印刷的挥春。
农曆除夕(年卅晚,月小为年廿九晚),家家户户都要全家欢聚在一起,出外谋生的儿女一般也要赶回来,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近年多到酒楼、饭店去吃团年饭,省却主妇在家中张罗之累。不过要到名店去,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到半年预订席位。过去年卅晚通常都要买鱼,把它煎好,放在米缸内留到来年,取其“年年有余(鱼)”的好意头。
逛花市是团年饭后一家人的主要节目。华人习俗认为新年在厅堂摆设鲜花(桃花、盆桔、水仙等),花开富贵,会带来一年好运,具有吉祥之意,故每家每户春节前必购买以应节。由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春节前都有花市,称为年宵花市,澳门也不例外。过去澳门的年宵花市设在议事亭前地及营地大街一带,用竹搭起摊档。后来由于交通关係,改在南湾附近街道及工人球场内设市。近年议事亭前地闢为步行街,而且地处市区中心,仍在该处摆设花市。为方便离岛居民,在凼仔也开设了年宵花市。花市一般三四天,年初一凌晨就结束。除夕夜晚是年宵花市高潮,红男绿女,人山人海。
过去澳门也保留珠江三角洲小孩除夕夜“卖懒”的习俗,不过近几十年早已难得一见了。那时,吃过团年饭,已经入黑,家家户户的小孩成群结队走到街上,一手提着小红灯笼,一手拿个盛着熟鷄蛋的碗,一边走一边叫:“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这样在附近街巷兜几个圈后,回到家中,把鷄蛋吃了,人们相信这样就把“懒”“卖”掉了,来年读书就会勤奋起来。
除夕晚上午夜十二时,就是新的一年来临。就在这一时刻,几十年前,大街小巷到处都会听到无数“财神到、财神到”的叫声。原来有很多小孩手拿一叠上面写着“财神”的小块红纸,挨家挨户派发,一边敲门一边叫“财神到”。屋内的人一听到,都会马上开门拿过红纸,意味着把财神爷接到家中了,同时给小孩一些钱。这种习俗在五十年代以后就没有了。
年初一,孩子们穿上新衣,喜气洋洋,由家长带领拿着礼物到各亲友家中拜年,见面拱手恭喜,互道“恭喜发财”、“健康长寿”、“万事胜意”等吉祥话。长辈要给晚辈“利是”(红包)。主人以红瓜子、糖果、花生、年糕、煎堆、油角等款待客人。这些过年小吃都有吉利的意思。“年糕年糕,年年收入步步高”,“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广州话叫“滚圆”做“圆碌碌”)。红瓜子的红色有吉祥喜庆之意,瓜子是果仁,“仁”与“银”谐音。主人手拿糖果盒到客人面前,请客人在盒中自取瓜子,说“挠银啦”(广州话“挠”音“扰”),寓有请客人取银发财的好意。今天,很多人都打电话拜年了。
小孩子过年最高兴,有吃又有玩,还有红包拿,可以用利是钱去买喜爱的东西吃,买喜欢的玩具玩。所以小孩子有一句口头禅:“恭喜发财,利是来”。(广州话的“”音“逗”,有“给”、“拿”、“讨”之意)早期比较简单,就用一小块四方红纸把钱包着,大人派利是时就说“给你一张红纸”。后来发展到卖利是封,用红纸粘贴成小信封一样,上面印有金色吉祥语句和图案。近年还有印上姓氏的利是封出售。一些银行、公司则印製利是封赠送给客户,上面印有它们的名称,以资宣传。
年初一不少家庭是要吃素的。禁忌也不少,例如不能扫地,以免把财气扫走;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千万注意不要打破东西,以免招惹晦气,等等。
年初二视作“开年”,习俗要吃开年饭,要有髮菜、蚬肉、蚝豉(晒乾的蚝)、生菜、鲤鱼、取其“发财大显”、“发财好市”、“生财利路”之意(广州话“菜”、“蚬”、“蚝豉”、“鲤”与“财”、“显”、“好市”、“利”音近)。不过,吃开年饭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据说几十年前,一些旧式店舖在年初二吃开年饭时,伙计们都是心中十五、十六的,无不提心吊胆,生怕老闆会夹一块鷄肉给自己。因为过去旧式店舖有一个规矩,如果老闆过年后要解僱一个伙计,就会在吃开年饭时夹一块鷄肉给他。这时候大家都心知肚明,吃过开年饭后他就要捲包袱了。故人们都把这块鷄肉叫做“无情鷄”。
年初三叫做“赤口”,传统习俗这一天是不能去拜年的,否则拜年双方会生出是非。
从一九六九年起,澳门一家地产建筑公司每年年初二都举办金龙贺岁活动,近年则由旅游司主办。为了这一活动,特製金龙一条,长六、七十节。正午时分,在议事亭前地(或者其他地点)先由澳督、高级官员和知名人士为金龙点睛及簪花挂红,随即表演,醒狮作伴。金龙翻滚舞动几次后,便到主要街道巡游,吸引不少市民和游人观赏,有些观众还走前摸龙身或龙尾,希望新年多福添寿。说起舞龙,顺便介绍一下澳门在这方面的世界之最。那是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八日,在澳门第二座澳门半岛至离岛凼仔的跨海大桥(友谊大桥)通车的庆典上,由二千六百人舞起一条长达一千五百五十九米的巨龙。这两个数字已经载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
春节期间大多数澳门华人都会到妈阁庙去上香祈福,燃放爆竹。从年卅晚到年初四,大批前去参拜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年卅晚午夜前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殿内香火旺盛,紫烟弥漫;院裏绯红遍地,鞭炮轰鸣。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节燃放爆竹烟花,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过去一到年卅晚十二点钟,便全城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现在澳门平时禁止燃放鞭炮,不过在春节期间也网开一面,解禁一周,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政府在半岛的外港和离岛指定几个爆竹烟花售卖燃放区,搭棚架设摊档让商贩摆卖,准许市民在那裏燃放爆竹和烟花。因香港在春节期间也不解禁,故不少年青人亦趁机会来澳门大放爆竹烟花。
三、四十年前,一到春节,澳门一些大街小巷就会出现不少街头赌档。当时,祇要缴纳几元钱的牌照费,便可于春节期间在街上开设一个赌博摊档。赌博俨然成了一种特殊的新春娱乐。开赌者不断吆喝,招引路人前来下注。“买得大,赢得大”之声不绝于耳,的确吸引了一些想发一笔新年横财的人上鈎。六十年代以来,街头赌档逐渐销声匿蹟。这种特殊的新春娱乐祇能在正式的赌场裏进行。不过,澳门市民一般是很少进赌场赌博的,因为谁都知道,赌场近在咫尺,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进去赌,上了瘾的话,用不了几天就会倾家蕩产;特别是公务员,平时不准入赌场,以免影响政府声誉。但是,澳门总督照例在除夕夜到葡京赌场下注,以示“与民同乐”。总督下注后,则对公务员解禁三天,他们也可到赌场碰碰运气。
春节有三天公众假期,政府机关、学校、银行、工厂、报社都放假,除了部份酒楼食肆外,差不多全澳商店也关门休息。不少市民利用春节假期返乡渡岁,或者外出旅游。过去穷人害怕年晚被人追债,要出外躲避。今天,有些人则因为不习惯春节期间的应酬,索性外出旅游以“避年” 。
市政厅在春节期间会在主要街道张灯结彩,悬挂造型各具特色的大型灯饰,不仅大批市民围观欣赏,也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从一九八九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市政厅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活动,在卢廉若公园举办一年一度的生肖展览,全部展品都与当年的生肖动物有关。例如一九九九年的“兔年兔展”,除了多个品种的活兔外,还有本地收藏家以及内地有关文博单位借出的与兔有关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和游园活动。
人日
农曆正月初七日是“人日”,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甚早。据汉、晋古书记载,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六畜、人和穀物各佔一日:初一鷄、初二狗、初三猪、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马、初七人、初八穀。所以正月初七就叫人日。
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则相传人日是“衆人的生日”,一般都会庆祝一番。澳门华人也保留了这一习俗,在这一天要吃生菜粥,取其“生财”的谐音;家有读书人的则吃及第粥,取其“状元及第”之好兆头;也有煮汤圆吃的。
有的社团则沿袭旧俗,在人日举办各种春茗联欢、团拜、旅行、敬老聚餐等喜庆活动。还有,过去每逢人日,妇女便拿出各式各样的“女红”来展览,比试手工。
元宵节
农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我国中原和北方民间很重视,主要庆祝活动是张灯结彩,所以又叫做“灯节”。每逢元宵佳节,大街小巷高挂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彩灯,红男绿女倾城而出四处观赏。元宵节另一活动就是家家户户都做汤圆来吃,汤圆原来就叫做“元宵”。
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一样,元宵节挂彩灯的活动不算热烈,不过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花灯展览。但是,元宵节吃汤圆就相当普遍。
近年来许多人、特别是传媒都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元宵节原来并没有情人节的含义。祇不过由于古代文人笔下产生了许多元宵夜观赏花灯而引起的爱情故事,人们便把情人的帽子加到它头上罢了。
观音开库
农曆正月廿六日是“观音开库”的日子,习俗相传观世音菩萨会在这天打开金库,借钱给前来求借的善信。每年一到这一天,澳门美副将大马路的普济禅院(观音堂)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借库”,有的还是前一天晚上就来排队等候。广州话“库”与“富”同音,“借库”也就是“借富”,通过“借库”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今年发财。他们点燃香烛和焚烧金银衣纸,向观音菩萨献上供品,叩首膜拜,然后在菩萨前抽一封利是(红包)。利是裏写上不同的银码,表示菩萨允借的数目,有的几千,有的几十亿(当然祇是空头支票)。还要买个风车回家,转一转运。
“观音开库”习俗的起源已不可考。不过有个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座前的五百罗汉对观音菩萨的法力有所怀疑,于是假扮成普通的出家人向观音化缘,看她能否一下子弄出那么多的斋饭来,谁知观音祇是轻轻把手中的净瓶和杨柳枝一扬,五百罗汉面前便摆放着五百份上好的斋饭。饭后,观音还分别满足了五百罗汉的不同需求。这一天,正是农曆正月廿六日。
借钱要还,天经地义。到农曆十一月廿六日,向观音借钱的人们就要向观音“还库”,到普济禅院拜谢观世音菩萨。“还库”后,明年才能再借。
土地诞
土地诞是在农曆二月初二。“土地”是神话传说中管理一方的小神,古称“社神”。可以说是最基层的、最接近民衆的神祗,老百姓也赋予他和蔼慈祥老人的形象,尊称他为“土地公”、“土地爷”,甚至为他找了个老伴:“土地婆”、“土地奶奶”。除了在每一小块地方为他建庙(虽然算不上大庙)、在街头巷尾为他建个神坛安身以外,每个家庭,每家商舖门口都为他设立一个神位(虽然有些祇是简单的一块红纸)。澳门讲广州话的华人通常把街头神坛的土地叫“社公”,把家门口的叫做“地主”。
澳门华人社会对土地神一向都很重视,在澳门半岛这块弹丸之地(填海之前还不到三平方公里)就有多座超过一百年历史的土地庙,街头的土地神坛则更多。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居民对土地诞的庆祝活动历来都十分隆重、热闹。
土地诞当天,各处土地庙以及各街头土地神坛,无不香火鼎盛,向土地爷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一些较大的土地庙,摆满了庆贺土地华诞的花牌。各个“炮会”(庆祝神诞时抢花炮的民间组织,最多时超过一百个)和“体育会”(澳门的武术馆一般叫体育会)各自联群结队,抬着烧猪,前往土地庙进香酬神。各体育会更是舞狮随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浩浩蕩蕩,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赏。有些体育会进香后还会在庙前空地表演武术和舞狮助兴,或者到各主要街道巡游、沿途“採青”。而各炮会酬神后,便向会员分发烧肉、饼食以及日用品,有的还会大排筵席、举行联欢。
沙梨头土地庙和雀仔园福德祠还在庙前空地搭起戏棚,聘请着名粤剧团,一连三四天上演“神功戏”贺诞酬神;有的则在街头搭起歌坛,聘请名伶演唱粤曲,都很受街坊欢迎。
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庆祝土地诞的活动又在澳门逐渐恢复起来。虽然盛况比昔日稍逊,但是近年在活动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意,例如,由多个机构和团体主办、赞助的“沙梨头万家欢乐贺土地宝诞”活动,到一九九九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年。除了传统的进香、舞狮和武术表演、神功戏等贺诞活动以外,还举办一些增强街坊互助团结的公益活动以及丰富街坊文娱生活的联欢活动。一九九九年就举行了以“爱老、敬老”为主题的活动,向老人分发烧肉、糕点和日用品,招待老人游览澳门名胜,在酒楼举行联欢茶叙等。
包公诞
农曆二月十五日相传是包公诞辰:包公(公元九九九至一○六二)名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刚正,任开封知府时,执法严明,事蹟长期流传民间,形成丰富的传说,成为清官的典型,并被视为神明,誉为包青天,尊称为包公。
澳门有一座包公庙,位于三巴门福庆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建筑古色古香,庙内保存不少文物,被澳门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建筑之一。该庙的创建有一段渊源。
在澳门的包公庙还未兴建之前,已经流传着一个与包公有关的传奇故事:三巴门有一位老妇,对包公十分崇拜,特地从佛山请了一尊包公神像回家供奉。凡是有甚么疑难未决的事情,都向包公神像问卜,然后决定行止,往往每求必应。此事逐渐在街坊中传开来,也吸引了不少街坊到他家中向包公神像膜拜问卜,据说颇为灵验。
清光绪十四年,澳门霍乱疫症流行,病死者甚多。人们以为是鬼魅作祟,有人提议迎请三巴门老妇家中的包公神像出来巡游,以驱赶鬼魅,保护居民。结果一唱百和,真的请了包公神像巡游,镇压邪魔,清除瘟疫。据说后来疫症果然停止蔓延,病者得以康复。于是都相信包公真的灵验,遂倡议捐资建庙,安奉包公神像。
包公庙建成后的一段期间,每年包公诞都举行包公神像巡游。先将包公神像请到一顶轿内,然后由善信簇拥着到街上巡游,沿途热闹非常。每届神像巡游大都由善信立牌匾庆贺。目前庙内还存放着多块牌匾和盛放包公神像的舆轿。
此外,自创庙初期的一八九一年直到一九六六年的七十五年间,每年包公诞都上演神功戏庆贺。
一九九九年是包公一千岁诞辰,又适逢澳门包公庙建庙一百一十年。该庙值理会联合澳门教科文中心、澳门历史学会、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等举办“呼唤廉政——包青天文化研讨会” ,邀请两岸四地专家学者和澳门有关人士参加。并举行一系列活动,如徵联比赛、印製包公千岁纪念封等等。
天后诞
农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诞。天后即妈祖,又叫娘妈。所以天后诞又叫娘妈诞。
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广泛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妈祖信仰也被带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近代还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各地。
传说妈祖姓林名默,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湄州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三月二十三日,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九月九日。她生性聪慧,八岁启蒙读书,能过目成诵。其父亲由于职务(驻湄洲一名武官)关係,常与渔民、商舶打交道,林默耳濡目染,对海上航行的困难以及船民的生活,早已有所了解。对当地自然环境也有较多的知识。她十六嵗那年,父兄出海,天气突变,她预感凶多吉少,便勇敢地驾舟出海,救助父兄。长大后,更有行善济世之心。由于对当时专制婚姻有看法,她立志不嫁而致力于公益事业,研医济世,竭力为居民排难解纷,获得当地居民的敬仰。因此,在她二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华而不幸去世后,即为群众所怀念不忘。
并把她神化为海上救护之神,建庙膜拜。在百姓美好的回忆中,还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妈祖是福建人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亲暱称呼。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和封号。在宋代,她曾被称为“通灵神女”、“湄洲神女”。宋高宗时,有地方官员上奏,说妈祖托梦告知白湖甘泉可治莆田瘟疫,于是将妈祖封为“崇福夫人”。南宋绍兴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妈祖被敕封为灵惠妃。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二七八)又正式封妈祖为“天妃”。全称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十二个字的封号基本上把宋代给妈祖的所有封号承袭下来,而且由“妃”升格为“天妃”。这个称号一直盛行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施琅平定台湾后,为争取民心归顺清朝,请求加封民间拥戴的妈祖。康熙立即採纳,颁布《清圣祖御祭文》,晋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所以,各地既有妈祖庙、夫人庙(在泰国仍有林姑娘庙),又有天妃庙、天后庙、天后宫,其实都是供奉妈祖林默。
后来,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不局限于祈求保护航海的安全,而且把妈祖视为主宰风调雨顺、生儿育女、去病求吉、甚至战争胜负的万能女神。妈祖信仰也被帝皇所利用,用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从宋至清,历代帝皇对她的册封竟多达四十余次,各种封号加起来长达五、六十个字。
澳门与妈祖的关係很密切。当地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就是妈祖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曾于一九八四年举行过建庙五百年庆典。其正式名称是“妈祖阁”,通常叫它做“妈阁庙”。该庙位于澳门半岛西南端,背山面水,景色优美。附近一带就叫“妈阁”(又叫“娘妈角”),有多条以“妈阁”命名的街巷。五、六百年前,葡萄牙人还未入据澳门,该处是一个小渔村,有些是福建籍渔民,也常有福建商船停靠。该庙就是福建人所建,沿用“妈祖”这一亲切称呼。相传后来葡萄牙人于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澳门就在妈阁上岸,向村民询问地名,村民回答说“妈阁”,葡人遂按此称澳门为“Macau”。后来转译成广州话便成“马交”。事实是否这样,已无从稽考。除了妈阁庙以外,面积很小的澳门还有妈祖庙六、七座,有的叫天后庙、天后古庙,有的则作为其他庙宇的一个辅殿。
妈祖庙终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天后诞和春节,前往进香祈福的善男信女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它还是澳门一个着名景点,“妈阁紫烟”是澳门八景之一,一年到头游客不绝。
每年妈祖诞辰,除了大批善信上香敬贺以外,还有一项上演神功戏贺诞的习俗。在庙前空地搭起戏棚,聘请着名粤剧戏班,分日、夜场连续演出五天。这一活动在清朝同治年间已经有相当规模,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年年相继不断。到七十年代末又重新恢复,至今盛况不逊往昔。
过去,在天后诞的清晨,先由戏班名伶粉墨登场,入庙贺诞。然后在殿前演两齣折子戏:《八仙贺寿》以及《加官》或者《送子》。近年则在天后诞的前一天下午,于妈阁庙举行开“缘簿”(募捐的本子)仪式,由“妈阁水陆演戏会”(妈阁庙值理会与街坊、渔民共同组成的神功戏筹备会)当衆点算经费筹募结果,募捐经费最多的前三名,由会方颁赠金牌一面以资纪念。跟着举行祈杯仪式,由各会员轮流祈杯,胜出者将由醒狮队护送妈祖神像回家中供奉一年。当天傍晚,在庙前举行“神功宴”。晚上八时整,神功戏正式隆重开锣演出。
每次神功戏演出,按照惯例一定首先演出《六国大封相》(一齣以苏秦拜相为内容的序幕戏,是粤剧戏班每轮演出在第一场正本戏之前一定要演的),还有《八仙贺寿》、《加官》、《送子》等,其他则是各戏班的“镇班戏宝”。
神功戏的目的是酬神贺诞,同时娱乐街坊。在过去群众文化娱乐不多的年代,很受群众欢迎。今天各种各样的娱乐多了,粤剧演出则少了。神功戏往往请得着名红伶演出,被粤剧爱好者视为难得的大好机会。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阳曆四月五日(有的年份在四月四日),是我国民间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扫墓祭祖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澳门华人社会很重视清明扫墓的习俗。澳门政府也把清明节定为公众假期。“扫墓” ,广州话叫做“拜山”,因为墓地一般多在山岗上,叫“山坟”。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日子都可以扫墓,清明节当天叫做“正清” ,于清明节当天扫墓则叫“行正清”。
扫墓时除了带备香烛、冥镪以外,还要携带烧肉(近年很多人用一整只烧乳猪)、鲜果、糕饼、酒、鲜花等供奉给先人。拜祭之前,一般都先行把坟墓打扫一下,把周围的杂草清除,墓碑上的字要用油漆翻新。过去在那些非正式坟场的野外坟地,有一些人拿着锄头、油漆,专门替人整理山坟,当然是要收费的。这些人有一个不雅的名称: “山狗”。拜山有时候可能会碰上个别敲诈勒索的人。拜祭完毕,就把带来的烧肉或乳猪切开分来吃。有的还放一串鞭炮。在澳门,有的寺庙设有安放灵位的地方,清明时也有不少人前往拜祭先人。
澳门很多华人的祖籍是内地邻近地方,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祖的人数以万计。最多时一天进出境的多达十余万人。
过去,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一条柳枝,传说可以辟邪,叫做“清明柳”。
浴佛节
农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又叫“佛诞”)是佛教界的一个重要节日,因为这一天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当日各佛寺、庵堂除了设坛诵经之外,还用五香水(檀香等五种芳香植物浸泡或者煎熬而成的香水)浇洗释迦太子像,纪念佛祖诞生。传说佛祖诞生时,天上各神龙一起喷洒香水,替他沐浴洗礼,故名浴佛。
在澳门,每年的浴佛节那一天有一种很特别的活动:澳门鲜鱼行总会(又叫澳门鱼行、鱼栏总会,是澳门卖鱼商贩的传统行业组织)举办的“舞醉龙巡游” 。我国民间一般舞龙是很长的“龙”,前面一人举着龙头,后面一人举着龙尾,中间有若干人举着用纱布连成(纱龙)或者用草扎成(在草中插点着的香便是火龙)的龙身。但是舞醉龙的“龙”则祇有木製的龙头和龙尾,中由一人拿着,中间没有龙身连起来。更特别的是,舞者都是喝得半醉的,有时候甚至边舞边饮。(在“醉龙”之章节裏另有详细介绍)
端午节
农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传说该节日同纪念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抱石投入汨罗江自尽。百姓得知噩耗,争相划船设法搭救未果。百姓便用竹筒盛饭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了不会侵犯诗人遗体。相传后来就演变成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两项重要活动:赛龙舟与包粽子。这些习俗,澳门一向都很盛行。澳门政府把端午节定为公众假期。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澳门的龙舟赛场是在半岛西侧的内港,那是一条内河水道。六十年代改在半岛东侧的新口岸,七十年代以后则在南湾,两处都是近岸的海域。九十年代后期,南湾经过填海变成了人工湖,龙舟竞渡便在湖中进行。过去,澳门的龙舟竞渡并不是每年都举行,从一九六六年起停顿了十几年。直至一九七九年重新恢复以后,便一直没有中断。以前除了比赛速度的“斗龙”外,还有争妍斗丽的“游龙”。后者船身很长,比较华丽,船上旌旗招展,打着罗伞,在水上来回巡游,供人观赏。前者船身较短,比较简单、轻便。近年端午节澳门经常举行国际龙舟赛,除本地龙舟外,还邀请内地、香港以及外国的龙舟队前来参赛。
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澳门也不例外。以前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己包粽子的,快到端午节便有很多粽叶卖。近年来则大都从酒楼、店舖购买。粽子的品种一般传统的有裹蒸粽、鹹肉粽、枧水粽、莲蓉粽、豆沙粽等。而酒楼则推陈出新,用一些较高档的材料(如鱼翅等)作馅料,以吸引顾客。
过去,家家门口插菖蒲以辟邪;正午时分人人要洗“龙舟水”,洗完要用红硃替小孩点印堂,叫做“号猪仔”;给小孩挂香包,那是用色彩斑斓的织锦或布缝成人物、动物等形状,内放香粉;点燃艾条熏屋;吃五色豆粥(用红豆、绿豆、白豆、黑豆和赤小豆煮的粥,传说五色可以驱邪)等等。
澳门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廿五日创造了一项龙舟竞渡的世界之最。虽然不是在端午节,但也是关于赛龙舟的,因此也在这裹介绍一下。那次比赛名为“迎回归龙舟拉力竞渡邀请赛”,从香港大屿山岛西部的大澳出发,横跨珠江口,终点是澳门半岛西南端妈阁庙前面的一个内港码头,赛程长五十公里。六支澳门的龙舟队,划着六艘船体宽仅一点五米的狭窄龙舟,在开阔的海域上你追我赶地进行比赛,的确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壮举。而且,原来估计全程需要五个小时左右,但实际上所有参赛龙舟用时都不到四个小时,夺得冠军的那一艘祇用了三小时三十五分钟。
观音诞
农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诞。观音位居佛国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之首,其知名度与影响决不低于如来佛祖,尤其是在妇女信徒当中。她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深受百姓爱戴,很多家庭都供奉一尊观音像。相传她的诞辰是在农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是在农曆六月十九日,出家是在农曆九月十九日。这三个日子都被信众作为观音诞,其中最为隆重的要算是成道那一天。观音诞那一天,大批善信都到望厦观音堂(普济禅院)去参拜贺诞。
七夕
农曆七月初七日是七夕,即乞巧节,是未婚妇女的一个隆重节日。广州人又叫它做“七姐诞”。相传被分隔于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每年祇有这一个晚上得以通过鹊桥相会。七夕当晚,姑娘们都要对月穿针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因为传说中的织女是个针织女红的能工巧手),故名“乞巧”。
五、六十年前的澳门,乞巧节十分热闹,节日气氛甚浓。从六月底七月初开始,姑娘们便着手筹备过节,购买各式化妆品和其他用品。洋货店便大量推出胭脂水粉、红绳丝线等物品,有的更实行大减价或者买一送一,以招徕顾客。各商业街道行人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热闹异常,商家生意十分兴旺。
乞巧节的主要活动是“摆慕仙”(又叫“摆七夕”)和“拜七姐”。初六日傍晚在家门口放着大桌子(有的用几张桌子拼接起来),上面摆放着姑娘们特地为了乞巧节製作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以及时花、鲜果(一般有橄榄、油柑子、菱角、鷄心柿、杨桃、香蕉等),还有“七姐盘”、“慕仙秧” 、“棋子饼” : “七姐盘”是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纸製圆盘,内有纸製的衣服、鞋、梳、篦、镜、脂粉各七份; “七姐盘”一般由姑娘们自己製作,也有从纸料店购买的。“慕仙秧”是用鉢头盛着的水稻秧苗,秧苗用红纸环套着;通常是姑娘们自己用稻穀发芽长起来的,有的花店也有出售。“棋子饼”是一种像棋子一样的小圆饼,放在碟子上砌成七层或者九层的塔形。
吃过晚饭,姑娘们便成群结队结伴到各处去欣赏、品评别人的手工。去看“摆慕仙”的当然不限于姑娘,男女老少都有,十分热闹。午夜时分,便在自家门前的“慕仙桌”“拜七姐” ,拜完以后就把“七姐盘”焚烧,献给七姐作为礼物。一般都是几个很要好的闺中密友一起拜。
澳门的乞巧节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澳门政府是允许妓院合法公开经营的。市区的福隆新街高级妓院云集,是澳门着名的红灯区。建筑也颇有特色:不宽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中式房屋,门窗格式也都一模一样。每年的乞巧节,妓院都张灯结彩,门前摆放着“慕仙桌”、“七姐盘” ,互相争妍门丽,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看,非常热闹。后来公开的妓院被禁止经营,福隆新街乞巧节的盛况也不再出现。
近三四十年来,姑娘们越来越时髦,对于乞巧节的古老民间习俗早已不感兴趣。而且,今天的姑娘们大概都不晓得“摆慕仙” 、“拜七姐”是甚么一回事了。
盂兰节
澳门同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沿海许多地方一样,农曆七月十四日,民间习俗要在家中“烧衣”祭祖,晚上还要在家门口“烧街衣”以超度孤魂,所以是日又叫“鬼节”。这一习俗来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节。
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农曆七月,地狱之门打开,众鬼魂都被放出人间一个月。各道观都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诵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
佛教中则有一个“目莲救母”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尊者,为救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听从佛祖的指示,于七月十五日準备了洁净的饮食,供养众佛陀和圣徒;依靠他们的功德,目莲的母亲终于被救出地狱。后来佛教寺庙都要在那一天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魂。“盂兰盆”是梵文“救倒悬”的译音。因为传说目莲母亲死后被倒悬于炼狱之中。
中元节和盂兰盆会都在七月十五日,为甚么“烧衣”、“烧街衣”却是在七月十四日呢?传说南宋末的某一年,老百姓正在準备过中元节,元兵突然入侵,祇好提前一天。从那以后,世代相传都在七月十四过节了。
七月十四日在家中“烧衣”拜祭祖先,除了点燃香烛、焚烧冥镪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焚烧“衣纸”(纸製的衣物)供奉先人。“衣纸”购自冥镪店,做成一份一份,每份都有印好的祷告文。“烧衣”前要先把各位先人的名字、籍贯填进每一份祷告文的空格中,每一位都有好几份。有的人还会焚烧纸扎的现代化祭品,如大屋、汽车、游艇、电视机等。拜祭的供品有米饭、斋菜、水酒、果品等。“烧衣”通常在晚饭前完成。
晚饭后,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开始“烧街衣”,香火遍及大街小巷。人们在自家门前及两旁的街边插上一排排的香烛,摆上供品。焚烧纸钱和金银元宝,拜祭完毕还要往街上撒米饭和铜钱、硬币。这时候,便有大群乞丐、穷孩子涌过来拣铜钱、硬币以及拜祭用的斋菜、果品。随着澳门的发展,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中高层住宅大厦取代了低矮的旧式楼房。过去家家户户的门口大都面临街巷,如今一出家门就是电梯过道,而且你家大门就对着我家大门,想要“烧街衣”也难了。
中秋节
农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从古代起,中国人就把自己的感情同月亮联繫起来。例如,视望月是团圆的象徵;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圆缺挂上鈎;离乡别井的人看见月亮就会百感交集,老是想着“月是故乡明”,常常还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此,在月亮分外明、特别圆的中秋之夜,当然要隆重而热闹地庆祝一番。澳门政府则把中秋节的第二天定为公众假期。
澳门华人过中秋节,也同内地习俗差不多。八月十五月团圆,自然要一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地吃顿晚饭。当十五的月亮高挂天空时,一家人又在阳台、天台或者公园等地方,温馨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水果,一边话家常,或者听长者讲月亮裏嫦娥的故事,听孩子唱“月光光”的儿歌。
月饼是中秋的应节食品。澳门的月饼主要是广式月饼,传统品种有莲蓉月、白莲蓉月、豆蓉月、五仁鹹肉月,五仁甜肉月、宝鸭穿莲月、金华火腿月等;馅内有鹹蛋黄的便加上“蛋黄”二字,如蛋黄莲蓉月、双黄白莲蓉月等。还有专为小孩而做的“猪仔饼”、“月光饼” ,前者做成小猪形状,用一个竹篾编织的小猪笼装起来,很有趣。近年来,也有用其他馅料做的广式月饼和个子较小的“迷你”月饼、潮式月饼、素月饼和上海月饼上市。应节果品主要有:柚子、柿子、杨桃等,过去还有菱角,现已少见。八月十五赏月还有吃小芋头的习俗,整个用水煮熟,吃时用手剥皮。
广府人有“八月十五竖中秋”的习俗,而且比元宵节更热闹,澳门也一样。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和窗口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入夜以后,不少小孩手提彩灯到街上玩。过去最多的是兔子灯和杨桃灯,前者还装上四个小轮子,让小孩可以拉着走。以前彩灯是点小蜡烛的,现在有的是用乾电池点小灯炮了;彩灯造型也更多样、更时髦了。
一、二百年前,澳门的市区祇是局限于半岛中南部,周围还有一些渔村。每年中秋节,渔村中便会挂鱼灯、舞鱼灯。鱼灯种类很多,如鲤鱼灯、石斑灯、鱿鱼灯、墨鱼灯、虾灯、珊瑚灯等等。鱼灯造型美观、工艺精緻、色彩和谐,鱼头、鱼尾、甚至鱼眼、鱼鳍、虾鬚也都活动自如,挂起来形神兼备,舞起来栩栩如生。有的鱼灯还是相当大型的。
近年来,澳门市政厅过中秋节时,除了在各广场、主要街道悬挂大型灯饰以外,还在各大公园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演出丰富多采的节目,营造热闹欢乐的气氛,让广大市民欢渡佳节。
重阳节
农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叫“重九”,登高和扫墓是其主要习俗。澳门政府也把它定为公众假期。
重阳登高,由来已久,相传与躲避灾劫有关。不过后来大都当作郊游与健身的活动。重阳时节,澳门的雨季刚过,秋高气爽,登高远眺,的确使人心旷神怡。这一天,很多人一家大小到市区的东望洋山(松山)、西望洋山(主教山)、螺丝山去登高。有的则到离岛路环的叠石塘山去,那裏有个郊野公园。近年路环和凼仔在山上开闢了一些步行径和健康径,都是登高的好去处。一些社团也举办重阳登高同乐日活动。
重阳节扫墓,拜祭先人,澳门也很普遍,不过不如清明节那么隆重。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阳曆十二月廿二日(有的年份是廿三日),这一天白昼最短。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渐长,阳气渐升,所以是个值得庆贺的吉日。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有诗句: “冬至阳生春又来”。广府人很重视冬至,流行着“冬至大过年”的俗语,澳门也一样。澳门政府也把这一天定为公众假期。
不过,冬至也没有甚么独特的民间习俗。那一天,一般要拜祭祖先;晚上一家大小共进一顿
丰盛的晚餐,杀鷄杀鸭,有鱼有肉。
小年晚
农曆十二月廿四日,俗称“小年夜”,广州话则叫“小年晚”。民间有“祭神”的习俗,广州话则叫“谢竈”。
竈神(广州话叫竈君)也是一个基层的神,过去家家户户都在厨房裏供奉他。相传他每年小年晚都要返回天宫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来所做的善、恶之事,玉皇大帝便据之子以奖、惩。人们害怕竈君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对自己不利,于是每年都要在他上天之前,设宴好好招待他一番,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替自己讲好话。广府人有句俗话说:“鷄髀打人牙较软”,意思就是“吃了人家的嘴软”。这就是小年晚“谢竈”的来历。拜祭的供品中一定有几块片糖,希望用糖浆糊住竈君的嘴。
广府人还有一种说法:“官三民四蜑家五”,指的是“谢竈”的日期也要分等级,官家在廿三日,百姓在廿四日,水上的蜑民则在廿五日。
不过,近年“谢竈”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也用不着分甚么“官三民四”了。
其他
澳门华人社会的民间节日中还有其他一些神诞,如谭公诞(农曆四月初八日,离岛路环有谭公庙)、龙母诞(农曆五月初八日)、关帝诞(农曆五月十三日,半岛有关帝庙)、哪咤诞(农曆五月十八日,半岛有哪咤庙)等。往昔每逢这些神诞大都举行酬神和演出神功戏,有的还会举办“抢花炮”活动。这方面的详情,将在民间信仰一章中细述。
还有纪念孔夫子的孔圣诞(农曆八月廿七日)、三行工友(泥水、搭棚和木工)纪念其祖师的鲁班师傅诞(农曆六月十三日)等。
- 上一篇:第五节 民俗特色
- 下一篇:第二节 澳门葡萄牙人节日
发布时间:2022-09-0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aomen/15415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