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澳门“土生人”均着欧洲式的装束。祇有在冬季,有些人宁愿穿棉袄(中式絮棉的外套)而不穿那些笨重的西式大衣。有时,妇女们,尤其是在外出时,身着满是刺绣的优质丝绸或锦缎的长衫。的确,无论是棉袄还是漂亮的长衫均係朴素、质轻却十分雅緻的服装。在小巧玲珑的澳门妇女身上穿着十分得体。
昔日,葡萄牙人及其后裔因不适应澳门的气候,都穿欧洲式样的服饰。据林肖斯滕的记叙,果阿的葡萄牙人的穿着同王国的葡萄牙人,但他们不穿长袜,靴筒也较低一些。比较一下现存于里斯本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南番”艺术屏风上的人物形象和十分稀有的澳门男性肖像,可以相信,当时这两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是十分相似的。如果说男人们穿着这种服饰,其质地较在葡萄牙使用的为轻,价格更为昂贵的话,女人们及其亚洲血统或欧亚混血的儿女们,早便开始穿着一种流行于当时的各个葡萄牙领地的一种新的服饰。这种服饰也许兴起于果阿,颇受印度——马来妇女服饰的影响。这种服饰上亦反映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十分巧合的是,这种服饰就其整体而言,十分相似于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妇女的服饰。这种服饰轻爽,适于在亚洲地区炎热的夏季中使用。这种服饰名叫“萨拉瑟巴襦” ,与果阿基督教妇女使用的“巴儒布装”或“萨拉瑟和服”相似。这种服饰直至二十世纪初叶仍有东方人穿用。“萨拉瑟巴襦”由三件组成:其一为一围腰布,作裙子用,形同马来人的纱笼;其二为一和服状,无领口,质地轻薄的短衫;其三为一块布,同第一件,妇女们外出时蒙在头上做面罩或披风使用。在澳门管这一披风叫“萨拉瑟”。此词源自马来语Sarasan(萨拉桑),原为许多不同民族的妇女们使用的围腰布的称谓。从马来西亚或马尼拉进口的印花棉布及在印度各港购得的印花绸布,在澳门为最受青睐的纺织品。“萨拉瑟”下面放置一“孔德”。它由纸板或上过桨的纸片做成,上面固定有一白布条。在髮髻下繫在脖颈上,向后背着。这种“孔德”与伊斯兰妇女所使用的繁简不一的披风托大同小异。伊斯兰妇女使用的披风托用一围巾来掌握鬆紧。通常情况下这一围巾是白颜色的。它的作用是抬高或支撑面纱。值得一提的是,“孔德”这一词在整个马来半岛及印度一些地方,意指已婚妇女梳在后脑壳上的、呈圆形的髮髻。此词源于泰米尔语,在帝汶方言中仍保持其原义。然而在澳门下层妇女那种圆形的髮髻叫“希基阿” ,我们认为“希基阿”是“谢希亚”一词的讹音。实际上就是指伊斯兰妇女们使用的那种披风托,不过在字母和词义上有所改变。
而后,仿傚果阿及从王国来的已婚妇女(已婚者使用披风或黑色斗篷,未婚者使用彩色斗篷),尤其是在十八世纪末当时的主教圣·伊拉里奥·德桑塔·罗扎指责穿戴这种服饰后,“黑色萨拉瑟”流传进了澳门。主教的这一举动当时在澳门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自然而然,在此之前,如同在王国一样,“黑色萨拉瑟”已做丧服使用。因此,黑斗篷与古老的“萨拉瑟”混为一体。于是便产生了澳门妇女所使用的“黑色披风”。这是一种斗篷,妇女们在外出时,尤其是去做弥撒时用其遮面。这种“黑色披风”由两码斜纹软绸或“科尔当绸”製成。其内为一古老的“孔德”的变体,一块上过桨的纸或纸板做成的一长方形托,两侧各有一小带子将其击在髮髻之后。这一小型的长方形托的作用在于将斗篷托起。有时,也在斗篷檐处镶一细铁丝使其易于成形。许多妇女在“黑色披风”下使用一黑色或白色、通常是白色的小帽,以防止刨花油玷污“黑色披风”的绸布。妇女们常用刨花油来将她们的美丽而浓密的乌髮梳理得油光铮亮。
一件“黑色披风”须用四码绸布缝製。将四码绸布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将两块沿长度方向连接起所需的宽度。“黑色披风”的主人谢世后,将其重新从中间扯开,为她做寿衣。拿澳门上了年纪的妇女们的话来说,“就像桑塔·丽塔·德卡西亚去世时那样,替她裹身”。这便是古老的“黑色披风”在它们的女主人与世长辞后便消失的原因。
在一些庆典的日子裏,还配一件绸子或锦缎的连衣裙。社会地位较低下的妇女则配伊比利亚半岛妇女常穿的裙子、短衫。
在薄巴襦的基础上形成了长衫。它的裁剪也是和服式的。在本世纪初,有些年迈的妇女仍将其作为内衣穿用。它是用从印度进口的白象白布(白象为该布的牌子)或其它结实的布缝製的。一般都带有条子图案。这种衣衫无论在脖口还是胸口处均无开口,形同一短和服。从前面开穿。根据其主人的财力,配有银丝的胸针,金质钮扣,甚至金刚钻的钮扣。
至于男人们,如前所述,穿着欧式服装。但他们的儿子们,在外面时其打扮随其父辈,在家中则使用果阿式的睡裤、睡衣(镶有镀金钮扣的白色短衫)。在《政府宪报》上刊登的一张单子上,也可以见到当时被收养的孤儿们冬夏的服装也是这类服饰。
一九○七年,澳门仁慈堂收养的孤儿服装清单:(详见一九○七年《政府宪报》第十二期)
冬季——
棉绒布睡衣
棉布或开士米织物上衣
同等料子的裤子
棉绒布短裤
……
冬季——
白色或糖白或草黄色上衣
同等料子的裤子
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衫
白色睡衣
白色短裤
为了显示与众不同,澳门的葡萄牙人,无论是来自王国的人还是其后裔,昔日总是佩带一小籐条,或是在腰间别一把漂亮的宝剑,时刻不离身。这是他们显示其地位的徽记。而后,有些人按照欧洲的风俗,开始使用手杖以代替这些装饰品。
(本节辑自安娜·玛丽亚·阿马罗《大地之子——澳门土生葡人研究》 ,澳门文化司署出版,一九九三年。)
昔日,葡萄牙人及其后裔因不适应澳门的气候,都穿欧洲式样的服饰。据林肖斯滕的记叙,果阿的葡萄牙人的穿着同王国的葡萄牙人,但他们不穿长袜,靴筒也较低一些。比较一下现存于里斯本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南番”艺术屏风上的人物形象和十分稀有的澳门男性肖像,可以相信,当时这两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是十分相似的。如果说男人们穿着这种服饰,其质地较在葡萄牙使用的为轻,价格更为昂贵的话,女人们及其亚洲血统或欧亚混血的儿女们,早便开始穿着一种流行于当时的各个葡萄牙领地的一种新的服饰。这种服饰也许兴起于果阿,颇受印度——马来妇女服饰的影响。这种服饰上亦反映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十分巧合的是,这种服饰就其整体而言,十分相似于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妇女的服饰。这种服饰轻爽,适于在亚洲地区炎热的夏季中使用。这种服饰名叫“萨拉瑟巴襦” ,与果阿基督教妇女使用的“巴儒布装”或“萨拉瑟和服”相似。这种服饰直至二十世纪初叶仍有东方人穿用。“萨拉瑟巴襦”由三件组成:其一为一围腰布,作裙子用,形同马来人的纱笼;其二为一和服状,无领口,质地轻薄的短衫;其三为一块布,同第一件,妇女们外出时蒙在头上做面罩或披风使用。在澳门管这一披风叫“萨拉瑟”。此词源自马来语Sarasan(萨拉桑),原为许多不同民族的妇女们使用的围腰布的称谓。从马来西亚或马尼拉进口的印花棉布及在印度各港购得的印花绸布,在澳门为最受青睐的纺织品。“萨拉瑟”下面放置一“孔德”。它由纸板或上过桨的纸片做成,上面固定有一白布条。在髮髻下繫在脖颈上,向后背着。这种“孔德”与伊斯兰妇女所使用的繁简不一的披风托大同小异。伊斯兰妇女使用的披风托用一围巾来掌握鬆紧。通常情况下这一围巾是白颜色的。它的作用是抬高或支撑面纱。值得一提的是,“孔德”这一词在整个马来半岛及印度一些地方,意指已婚妇女梳在后脑壳上的、呈圆形的髮髻。此词源于泰米尔语,在帝汶方言中仍保持其原义。然而在澳门下层妇女那种圆形的髮髻叫“希基阿” ,我们认为“希基阿”是“谢希亚”一词的讹音。实际上就是指伊斯兰妇女们使用的那种披风托,不过在字母和词义上有所改变。
而后,仿傚果阿及从王国来的已婚妇女(已婚者使用披风或黑色斗篷,未婚者使用彩色斗篷),尤其是在十八世纪末当时的主教圣·伊拉里奥·德桑塔·罗扎指责穿戴这种服饰后,“黑色萨拉瑟”流传进了澳门。主教的这一举动当时在澳门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自然而然,在此之前,如同在王国一样,“黑色萨拉瑟”已做丧服使用。因此,黑斗篷与古老的“萨拉瑟”混为一体。于是便产生了澳门妇女所使用的“黑色披风”。这是一种斗篷,妇女们在外出时,尤其是去做弥撒时用其遮面。这种“黑色披风”由两码斜纹软绸或“科尔当绸”製成。其内为一古老的“孔德”的变体,一块上过桨的纸或纸板做成的一长方形托,两侧各有一小带子将其击在髮髻之后。这一小型的长方形托的作用在于将斗篷托起。有时,也在斗篷檐处镶一细铁丝使其易于成形。许多妇女在“黑色披风”下使用一黑色或白色、通常是白色的小帽,以防止刨花油玷污“黑色披风”的绸布。妇女们常用刨花油来将她们的美丽而浓密的乌髮梳理得油光铮亮。
一件“黑色披风”须用四码绸布缝製。将四码绸布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将两块沿长度方向连接起所需的宽度。“黑色披风”的主人谢世后,将其重新从中间扯开,为她做寿衣。拿澳门上了年纪的妇女们的话来说,“就像桑塔·丽塔·德卡西亚去世时那样,替她裹身”。这便是古老的“黑色披风”在它们的女主人与世长辞后便消失的原因。
在一些庆典的日子裏,还配一件绸子或锦缎的连衣裙。社会地位较低下的妇女则配伊比利亚半岛妇女常穿的裙子、短衫。
在薄巴襦的基础上形成了长衫。它的裁剪也是和服式的。在本世纪初,有些年迈的妇女仍将其作为内衣穿用。它是用从印度进口的白象白布(白象为该布的牌子)或其它结实的布缝製的。一般都带有条子图案。这种衣衫无论在脖口还是胸口处均无开口,形同一短和服。从前面开穿。根据其主人的财力,配有银丝的胸针,金质钮扣,甚至金刚钻的钮扣。
至于男人们,如前所述,穿着欧式服装。但他们的儿子们,在外面时其打扮随其父辈,在家中则使用果阿式的睡裤、睡衣(镶有镀金钮扣的白色短衫)。在《政府宪报》上刊登的一张单子上,也可以见到当时被收养的孤儿们冬夏的服装也是这类服饰。
一九○七年,澳门仁慈堂收养的孤儿服装清单:(详见一九○七年《政府宪报》第十二期)
冬季——
棉绒布睡衣
棉布或开士米织物上衣
同等料子的裤子
棉绒布短裤
……
冬季——
白色或糖白或草黄色上衣
同等料子的裤子
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衫
白色睡衣
白色短裤
为了显示与众不同,澳门的葡萄牙人,无论是来自王国的人还是其后裔,昔日总是佩带一小籐条,或是在腰间别一把漂亮的宝剑,时刻不离身。这是他们显示其地位的徽记。而后,有些人按照欧洲的风俗,开始使用手杖以代替这些装饰品。
(本节辑自安娜·玛丽亚·阿马罗《大地之子——澳门土生葡人研究》 ,澳门文化司署出版,一九九三年。)
- 上一篇:第五节 明清澳门葡人衣饰民俗
- 下一篇:第七节 寿衣
发布时间:2022-12-0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aomen/15421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