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其作者相传是毗耶娑(广博仙人),生平不详。当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书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共18篇,附录1篇,约10.7万颂(一颂两行,一行16个音节)。作品写婆罗多王的后代有两兄弟,一个叫持国,有100个儿子,被称为俱卢族;另一个叫般度,有5个儿子,被称为般度族。般度为国王,死后持国霸占了王位;后般度的长子长大,要继承父亲的王位,但持国的长子不让,于是发生冲突,终于在“俱卢之野”进行了18天的大战,般度五子得胜。最后他们登雪山修道,4人先死,只有长子到达天堂。史诗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内部两种势力的斗争,热情歌颂了般度族为正义而战的勇敢精神和壮烈业绩,严厉谴责了俱卢族肆意发动战争的罪恶行径,揭示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万古不变的真理。它包含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和宗教圣典,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宗教、政治派别的一些主张,可以看作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已成为印度文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