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金庸的机会又来了。
金庸转到《时与潮》不久,也像是时运亨通,适逢上海《大公报》缺人,他又进而在《大公报》兼任了记者。
当时,在国内众多的报纸中,《大公报》的销量虽非最大,然而是地位最高、最有影响力的。所以,金庸从报纸上看到《大公报》上海版招聘编辑的广告,就决定前去应聘。金庸这次进《大公报》,既非应邀受聘,更不是托情说项,而是硬碰硬,正正规规考进去的。《大公报》那次招收编辑,是公开招考,报考者多达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大学新闻系、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本埠外地的小报编辑记者想来跳槽转户的,也大有人在。
而最后揭榜,只录取了金庸一人。金庸从此在《时与潮》与《大公报》两处同时兼任编辑。
余兆文曾问金庸:“《大公报》和《东南日报》比较起来,觉得怎样?”
金庸回答说:“那《大公报》的要求高得多了,有些稿子付印以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仔细推敲,互相商讨,方才定稿。报馆明确规定:稿子有误,编辑负责;排错印错,惟校对是问。职责分明,赏罚有则。写错印错都要按字数扣薪的。如果超过一定字数,那就要除名解职了。”
金庸还说:“《大公报》晚上的夜餐倒是报馆免费供应的。说起来,多是吃稀饭,可配稀饭的,不是香肠、叉烧,就是酱鸭、烤鸭,或者火腿炒鸡蛋、油炸花生米之类,自然也有酱菜。晚班工作完毕,街上没车了,报馆会派车子把所有的编辑一个个送回家去。《大公报》还有一点蛮有意思的,它上自总编,下至工人,全报馆的工作人员对外一律自称为‘记者’,就是报馆的负责人王芸生也不例外。”
金庸进入了《大公报》,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之后,金庸一步一个脚印,以他的天才敏锐的眼光,不断寻找机遇,不断抓住机遇,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广阔。
金庸转到《时与潮》不久,也像是时运亨通,适逢上海《大公报》缺人,他又进而在《大公报》兼任了记者。
当时,在国内众多的报纸中,《大公报》的销量虽非最大,然而是地位最高、最有影响力的。所以,金庸从报纸上看到《大公报》上海版招聘编辑的广告,就决定前去应聘。金庸这次进《大公报》,既非应邀受聘,更不是托情说项,而是硬碰硬,正正规规考进去的。《大公报》那次招收编辑,是公开招考,报考者多达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大学新闻系、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本埠外地的小报编辑记者想来跳槽转户的,也大有人在。
而最后揭榜,只录取了金庸一人。金庸从此在《时与潮》与《大公报》两处同时兼任编辑。
余兆文曾问金庸:“《大公报》和《东南日报》比较起来,觉得怎样?”
金庸回答说:“那《大公报》的要求高得多了,有些稿子付印以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仔细推敲,互相商讨,方才定稿。报馆明确规定:稿子有误,编辑负责;排错印错,惟校对是问。职责分明,赏罚有则。写错印错都要按字数扣薪的。如果超过一定字数,那就要除名解职了。”
金庸还说:“《大公报》晚上的夜餐倒是报馆免费供应的。说起来,多是吃稀饭,可配稀饭的,不是香肠、叉烧,就是酱鸭、烤鸭,或者火腿炒鸡蛋、油炸花生米之类,自然也有酱菜。晚班工作完毕,街上没车了,报馆会派车子把所有的编辑一个个送回家去。《大公报》还有一点蛮有意思的,它上自总编,下至工人,全报馆的工作人员对外一律自称为‘记者’,就是报馆的负责人王芸生也不例外。”
金庸进入了《大公报》,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之后,金庸一步一个脚印,以他的天才敏锐的眼光,不断寻找机遇,不断抓住机遇,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广阔。
- 上一篇:大英雄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 下一篇:第二十六回 围寺
发布时间:2023-09-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0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