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回头,金梁一时瑜亮

        香港当时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一人独揽,忽然冒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金庸出来,一开始根本没有人注意,没有人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大宗师已经产生,新派武侠小说的“真命天子”已经出现。
        1955年《香港商报》开始连载金庸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读者的反应也是平平。但是连载到了一个多月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直转,读者和评论家都坐不住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这篇小说是如此与众不同,如此气度不凡。壮观的场面、活灵活现的人物、扣人心弦的爱与恨的冲突、千头万绪的无限可能的线索和情节变幻、生动流畅的语言、全新和突破的观念……一切都令人神情一振,耳目一新,一扫旧派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息。《香港商报》的销售量急剧增加,报纸每日一出版,人们就迫不及待抢购,并翻开《书剑恩仇录》的连载版,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金庸自己没有预料到有如此轰动的场面,连向别人拍胸脯推荐金庸的罗孚也没有想到,正踌躇满志的梁羽生更是大吃一惊。《书剑恩仇录》连载了一段时间后,凡是认识金庸的朋友见面没有人不谈此书,不来和金庸切磋武学,印证武功。不认识金庸的那些读者,则是纷纷写信来道贺和讨论,金庸每日要收到大量读者来信。金庸小说一出手就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准确地把握了时代文化的脉搏。在南洋的许多地方,《书剑恩仇录》还被作为电台广播和街头说书的题材。
        偶试身手,金庸就已大获成功。
        《书剑恩仇录》每天在《香港商报》上连载一篇,而金庸也每天交一篇稿子。这样持续不断,从1955年写到了1956年。《书剑恩仇录》令金庸名声鹊起,锋芒直逼梁羽生,且大有要后来居上的意思。而事实上同样是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相比,境界的高超和成就老辣之处远要胜出得多。
        金庸得胜回头,已是与梁羽生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金庸一生的神异之处数不胜数,但最大的神奇当数在武侠小说上的“无心插柳”。金庸的无心之作,已让其他武侠小说作家难望其项背,如果金庸也像梁羽生那样当一个“有心人”呢?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石破天惊的神话留给我们?
        冷夏说:“有了《书剑恩仇录》,从此便有了金庸。在今天看来,蔚为壮观的新派武侠小说,其最初的触发实在不过是几个报人、文人的‘小游戏’而已,充其量是对报纸销路的刺激。但天下事往往如此,一个并不经意举动常常正是一项大事业的开端!对查良镛也一样,这个时年31岁的年轻人本不过是一时技痒,小试身手,但之后却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这便怪不得局外人称奇叹妙了。”
        “对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罗孚应该是最为了解的人。他曾分别写过《侠影下的梁羽生》和《金色的金庸》两篇文章,追忆梁、金两人写武侠小说的始末。如果细数起来,催生了‘金庸’的,既是一场轰动香港的拳师比武,也是《新晚报》老总罗孚的灵机一动,又是梁羽生一炮窜红带来的诱惑,还是历代武侠小说的熏陶;同时,更是查良镛自身对武侠小说由来已久的浓厚兴趣以及并非人人都有的天分和才华……总之,方方面面使得‘金庸’作为一个‘神话’诞生了!”
        这就是金庸偶然而命定地成为一个武侠小说作家的谜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4-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29.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