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在香港的风行和走红,使得“金庸”这个名字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和金字招牌的价值,金庸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抢手货。一方面是市场的需要、读者的呼声,另一方面是金庸写了《书剑恩仇录》后自觉还不过瘾。金庸心中的慷慨悲歌的侠情已经从他内心的深处引了上来,而且有了一个畅快的出口。所以这时他想收也收不住,他又开始了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的写作。
金庸还是为《香港商报》写稿,尽管此时多家报社都以重金相许,诚邀金庸,但金庸并不急功好利,坚持宁少勿滥的原则。从这一点小小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金庸与其他许许多多才子型作家的区别,金庸从不做自毁清誉的事。比如古龙,虽然是百年不遇的锦绣才子,但他的任性和不负责,多多少少影响了天才的发挥。
在一个公开场合,金庸曾表现出对古龙的这种才华浪费的痛惜,金庸说:“古龙的小说比较欧化,是用现代人的想法表达传统的武侠事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由于个性的原因,他的小说大多不能坚持写完,只写一半就交由他人写。如果他自己能坚持写完,就可能出许多好作品,但由于别人代写,就不及他的水准了。所以古龙小说参差不齐。”这是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说金庸认认真真写第二部作品《碧血剑》。
如果说《书剑恩仇录》尚是金庸的试笔和练笔之作,尚有所保留,刀法属谨慎小心一路。而1956年写《碧血剑》,则是开始变招,出新招奇招,体现金庸对武侠小说独特的理解和艺术风格上有意识的追求。
一部《书剑恩仇录》也许是偶然的,但到了一部《碧血剑》,偶然的金庸已成了必然的金庸,无可争议和无庸置疑的金庸。《碧血剑》一出,全香港市民从上到下无不争读传诵。
金庸在撰写《书剑恩仇录》的时候,已从《新晚报》又调回了《大公报》。以前他是编电讯稿和国际新闻,现在编副刊。虽然此时金庸还是《大公报》副刊的一个小编辑,但已今非昔比,身份和地位早已改变,没有人会因为他是小编辑而轻视他。而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除了给他带来大名气外,也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金庸50年代到香港之前因为在上海大操大办婚事,讲排场讲过分了,欠了大笔债。到香港时身无分文,下飞机连坐巴士的钱都是在飞机上临时借的。但是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改观了,此时金庸大写特写,除武侠小说,还有电影剧本、影评、散文等,这些稿酬的收入,彻底改善了金庸的经济条件。所以,虽然是“武侠小说在金庸生命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事实上却还是这“无心插柳”的收获解脱了金庸,使他可以不再为生活的琐事烦心,使他可以有精力有基础去实现他那些种种的无限可能。
《碧血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乃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儿子。
袁崇焕因清廷使计而被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杀,袁承志则被袁帅的旧部诸将所收养,学成绝艺矢志报仇,他的仇家正是清廷的皇太极以及明朝的崇祯皇帝。其时明朝天下风雨飘摇,加之连年水旱成灾,流寇四起,元气大伤。这时李自成揭竿而起,内抗明朝昏君,外抗满洲鞑虏。这样袁承志无论是从天下百姓所望还是袁氏一门的深仇大恨,都是理所当然地支持拥护李自成而反对崇祯,抗击清廷。这部小说表面上是袁承志的学艺报仇的故事,实际上却写了崇祯、皇太极、李自成三方,写了大明、大顺、清廷这三朝,是明末清初数十年战乱的真实体现。
《碧血剑》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一个与小说中心情节及主要人物毫不相干的故事,即渤泥国华裔青年张朝唐,因仰慕故乡人情、风土,回到大陆,却几次遭到明朝官兵的杀害,幸得袁承志相救,回到了渤泥国。而十年后,建了大顺王朝,张朝唐以为天下太平了,因而又回到了中土,谁料竟与上次一样遭遇,只不过清兵换成了李自成的大顺官兵。小说这样开头和结尾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
《碧血剑》中叙述了袁承志与夏青青的爱情故事,这段姻缘对于夏青青来说似乎是美满了,而对于袁承志来说却是以内心的苦涩作为代价的。夏青青是袁承志成年下山之后见到的第一个女性,自从夏青青女扮男装和袁承志结拜后(这结拜也是夏青青一厢情愿的),夏青青就从未离开过袁承志。而此后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只要别人的言语里有一丝一毫的线索,哪怕是很明显的玩笑她也不放过。如在第十四回“剑光崇政殿,烛影昭阳宫”中,因单铁生有求于袁承志,因此送了礼物来,大家都不知是什么意思,都在乱猜。书中如此写道:
铁罗汉忽然大声道:“我知道他干什么。”众人见他平时傻愣愣的,这时居然有独得之见,都感诧异,齐问:“干什么啊?”铁罗汉道:“他见袁相公武功既高,名气又大,因此想招他做女婿。”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大笑。沙天广正喝了一口茶,一下子忍不住,全喷在胡桂南身上。胡桂南一面揩身,一面笑道:“独眼龙的女儿也是独眼龙,袁相公怎么会要?”铁罗汉瞪眼道:“你怎知道?”胡桂南笑道:“那你怎知道他有女儿?”
众人开了一阵玩笑。青青口里不说什么,心中却老大的不乐意,暗想那独眼龙可恶,别真的要招大哥做女婿。这天晚上,取来七张白纸,都画了个独眼龙老公差的图形,写上“独眼神龙单铁生盗”的字样,夜里飞身跃入七家豪门大户,每家盗了些首饰银两,再给放上一张独眼龙肖像。
夏青青的任性和胡闹,由此可见一斑。而袁承志对于夏青青,有的只是无奈的承诺。在袁承志夜访安大娘之后,青青一如既往地生气泼醋,袁承志无奈又作了第三次承诺:
隔了良久,青青道:“你那小慧妹妹呢?”袁承志道:“那天分手后还没见过,不知道她在哪里。”青青道:“你跟她妈说了一夜话,舍不得分开,定是不住口地讲她了。”袁承志恍然大悟,原来她生气为的是这个,于是诚诚恳恳地道:“青弟,我对你的心,难道你还不明白吗?”青青双颊晕红,转过了头。
袁承志又道:“我以后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你放心好啦!”……
袁承志此时也以为自己对青青负有责任,这种表白,其中有多少是出于爱情、多少是出于安慰、多少是报答她的一腔真情,是袁承志自己也搞不清楚的。
直到阿九的出现,直到他无意中闯进皇宫,从此他的心中就多了一个秘密,也多了一份苦涩。可是青青还是凭着女人的妒忌和敏感发现了连当事人心中都不太明白的情感真相。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曾这样谈论爱情:“爱和嫉妒是一对孪生姊妹,因为爱而反对交异性朋友,似乎也无可非议,但这样总使他想避开她的监视,挣脱她的管制,背其道而行之……”而袁承志只因对青青有了承诺,加之他是金庸笔下的“侠”,他就只能用“青弟对你好些情意,怎可别有邪念?”这样的话来进行自我克制,而且也因为阿九是自己仇人的女儿,自己也不能和她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
袁承志见大事已了,甚念义兄,便欲要下山,对青青道:“青弟,你在这里休养,我救义兄后即来瞧你。”青青不答,只是瞧着阿九,心中气愤,眼圈一红,流下泪来。
阿九突然走到她跟前,黯然说道:“青弟弟,你不再恨我了吧?”伸手拉下皮帽,露出一个光头。原来她父丧国亡,又从何惕守口中得知了袁承志对青青的一片情意,心灰意懒,在半路上悄悄自行削发,出家为尼。众人见她如此,都大感意外。青青更是心中惭愧。袁承志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待要说几句话相慰,却又有什么话好说?
……
袁承志走到阿九面前,说道:“阿九妹子,你……你一切保重。”阿九垂下了头不语,过了良久,轻轻地道:“我是出家人了,法名叫做‘九难’。”过了一会,又轻轻地道:“你也一切保重!”
这悲苦的一幕是无可挽回的,袁承志的“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也意味着他对阿九的感情“不知如何是好”。
袁承志不可能违背他对夏青青的爱的承诺,所以他只有将对阿九的爱永远埋在心底,只有独自承受内心的苦涩。如果袁承志抛弃了夏青青而与阿九结合,那也将受到道德的抨击和良心的谴责,所以袁承志这样的选择使他的道德和良心平衡了,但他的爱情却悄然消失了。人们看起来很是圆满的姻缘,实质上并不是像它的表面所表现的那么幸福和圆满。
《碧血剑》的意义显然远远地超越了袁承志一个复仇的故事,而是从中透示出了更为深远的历史真相,即“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以及“嗟乎兴圣主,亦复苦生民”,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受害者永远是天下的小百姓。而小说中所具体描写的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主要人物,都是生存于历史悲剧的阴影之中,他们的命运已到了一种别无选择的令人悲哀的境地。所以只有出家,只有背井离乡,去寻找他们理想的乐园。
金庸还是为《香港商报》写稿,尽管此时多家报社都以重金相许,诚邀金庸,但金庸并不急功好利,坚持宁少勿滥的原则。从这一点小小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金庸与其他许许多多才子型作家的区别,金庸从不做自毁清誉的事。比如古龙,虽然是百年不遇的锦绣才子,但他的任性和不负责,多多少少影响了天才的发挥。
在一个公开场合,金庸曾表现出对古龙的这种才华浪费的痛惜,金庸说:“古龙的小说比较欧化,是用现代人的想法表达传统的武侠事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由于个性的原因,他的小说大多不能坚持写完,只写一半就交由他人写。如果他自己能坚持写完,就可能出许多好作品,但由于别人代写,就不及他的水准了。所以古龙小说参差不齐。”这是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说金庸认认真真写第二部作品《碧血剑》。
如果说《书剑恩仇录》尚是金庸的试笔和练笔之作,尚有所保留,刀法属谨慎小心一路。而1956年写《碧血剑》,则是开始变招,出新招奇招,体现金庸对武侠小说独特的理解和艺术风格上有意识的追求。
一部《书剑恩仇录》也许是偶然的,但到了一部《碧血剑》,偶然的金庸已成了必然的金庸,无可争议和无庸置疑的金庸。《碧血剑》一出,全香港市民从上到下无不争读传诵。
金庸在撰写《书剑恩仇录》的时候,已从《新晚报》又调回了《大公报》。以前他是编电讯稿和国际新闻,现在编副刊。虽然此时金庸还是《大公报》副刊的一个小编辑,但已今非昔比,身份和地位早已改变,没有人会因为他是小编辑而轻视他。而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除了给他带来大名气外,也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金庸50年代到香港之前因为在上海大操大办婚事,讲排场讲过分了,欠了大笔债。到香港时身无分文,下飞机连坐巴士的钱都是在飞机上临时借的。但是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改观了,此时金庸大写特写,除武侠小说,还有电影剧本、影评、散文等,这些稿酬的收入,彻底改善了金庸的经济条件。所以,虽然是“武侠小说在金庸生命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事实上却还是这“无心插柳”的收获解脱了金庸,使他可以不再为生活的琐事烦心,使他可以有精力有基础去实现他那些种种的无限可能。
《碧血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乃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儿子。
袁崇焕因清廷使计而被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杀,袁承志则被袁帅的旧部诸将所收养,学成绝艺矢志报仇,他的仇家正是清廷的皇太极以及明朝的崇祯皇帝。其时明朝天下风雨飘摇,加之连年水旱成灾,流寇四起,元气大伤。这时李自成揭竿而起,内抗明朝昏君,外抗满洲鞑虏。这样袁承志无论是从天下百姓所望还是袁氏一门的深仇大恨,都是理所当然地支持拥护李自成而反对崇祯,抗击清廷。这部小说表面上是袁承志的学艺报仇的故事,实际上却写了崇祯、皇太极、李自成三方,写了大明、大顺、清廷这三朝,是明末清初数十年战乱的真实体现。
《碧血剑》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一个与小说中心情节及主要人物毫不相干的故事,即渤泥国华裔青年张朝唐,因仰慕故乡人情、风土,回到大陆,却几次遭到明朝官兵的杀害,幸得袁承志相救,回到了渤泥国。而十年后,建了大顺王朝,张朝唐以为天下太平了,因而又回到了中土,谁料竟与上次一样遭遇,只不过清兵换成了李自成的大顺官兵。小说这样开头和结尾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
《碧血剑》中叙述了袁承志与夏青青的爱情故事,这段姻缘对于夏青青来说似乎是美满了,而对于袁承志来说却是以内心的苦涩作为代价的。夏青青是袁承志成年下山之后见到的第一个女性,自从夏青青女扮男装和袁承志结拜后(这结拜也是夏青青一厢情愿的),夏青青就从未离开过袁承志。而此后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只要别人的言语里有一丝一毫的线索,哪怕是很明显的玩笑她也不放过。如在第十四回“剑光崇政殿,烛影昭阳宫”中,因单铁生有求于袁承志,因此送了礼物来,大家都不知是什么意思,都在乱猜。书中如此写道:
铁罗汉忽然大声道:“我知道他干什么。”众人见他平时傻愣愣的,这时居然有独得之见,都感诧异,齐问:“干什么啊?”铁罗汉道:“他见袁相公武功既高,名气又大,因此想招他做女婿。”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大笑。沙天广正喝了一口茶,一下子忍不住,全喷在胡桂南身上。胡桂南一面揩身,一面笑道:“独眼龙的女儿也是独眼龙,袁相公怎么会要?”铁罗汉瞪眼道:“你怎知道?”胡桂南笑道:“那你怎知道他有女儿?”
众人开了一阵玩笑。青青口里不说什么,心中却老大的不乐意,暗想那独眼龙可恶,别真的要招大哥做女婿。这天晚上,取来七张白纸,都画了个独眼龙老公差的图形,写上“独眼神龙单铁生盗”的字样,夜里飞身跃入七家豪门大户,每家盗了些首饰银两,再给放上一张独眼龙肖像。
夏青青的任性和胡闹,由此可见一斑。而袁承志对于夏青青,有的只是无奈的承诺。在袁承志夜访安大娘之后,青青一如既往地生气泼醋,袁承志无奈又作了第三次承诺:
隔了良久,青青道:“你那小慧妹妹呢?”袁承志道:“那天分手后还没见过,不知道她在哪里。”青青道:“你跟她妈说了一夜话,舍不得分开,定是不住口地讲她了。”袁承志恍然大悟,原来她生气为的是这个,于是诚诚恳恳地道:“青弟,我对你的心,难道你还不明白吗?”青青双颊晕红,转过了头。
袁承志又道:“我以后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你放心好啦!”……
袁承志此时也以为自己对青青负有责任,这种表白,其中有多少是出于爱情、多少是出于安慰、多少是报答她的一腔真情,是袁承志自己也搞不清楚的。
直到阿九的出现,直到他无意中闯进皇宫,从此他的心中就多了一个秘密,也多了一份苦涩。可是青青还是凭着女人的妒忌和敏感发现了连当事人心中都不太明白的情感真相。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曾这样谈论爱情:“爱和嫉妒是一对孪生姊妹,因为爱而反对交异性朋友,似乎也无可非议,但这样总使他想避开她的监视,挣脱她的管制,背其道而行之……”而袁承志只因对青青有了承诺,加之他是金庸笔下的“侠”,他就只能用“青弟对你好些情意,怎可别有邪念?”这样的话来进行自我克制,而且也因为阿九是自己仇人的女儿,自己也不能和她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
袁承志见大事已了,甚念义兄,便欲要下山,对青青道:“青弟,你在这里休养,我救义兄后即来瞧你。”青青不答,只是瞧着阿九,心中气愤,眼圈一红,流下泪来。
阿九突然走到她跟前,黯然说道:“青弟弟,你不再恨我了吧?”伸手拉下皮帽,露出一个光头。原来她父丧国亡,又从何惕守口中得知了袁承志对青青的一片情意,心灰意懒,在半路上悄悄自行削发,出家为尼。众人见她如此,都大感意外。青青更是心中惭愧。袁承志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待要说几句话相慰,却又有什么话好说?
……
袁承志走到阿九面前,说道:“阿九妹子,你……你一切保重。”阿九垂下了头不语,过了良久,轻轻地道:“我是出家人了,法名叫做‘九难’。”过了一会,又轻轻地道:“你也一切保重!”
这悲苦的一幕是无可挽回的,袁承志的“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也意味着他对阿九的感情“不知如何是好”。
袁承志不可能违背他对夏青青的爱的承诺,所以他只有将对阿九的爱永远埋在心底,只有独自承受内心的苦涩。如果袁承志抛弃了夏青青而与阿九结合,那也将受到道德的抨击和良心的谴责,所以袁承志这样的选择使他的道德和良心平衡了,但他的爱情却悄然消失了。人们看起来很是圆满的姻缘,实质上并不是像它的表面所表现的那么幸福和圆满。
《碧血剑》的意义显然远远地超越了袁承志一个复仇的故事,而是从中透示出了更为深远的历史真相,即“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以及“嗟乎兴圣主,亦复苦生民”,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受害者永远是天下的小百姓。而小说中所具体描写的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主要人物,都是生存于历史悲剧的阴影之中,他们的命运已到了一种别无选择的令人悲哀的境地。所以只有出家,只有背井离乡,去寻找他们理想的乐园。
- 上一篇:得胜回头,金梁一时瑜亮
- 下一篇:第三十三回 比剑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3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