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停蹄地开始《雪山飞狐》

        从《书剑恩仇录》开始,武侠小说就已成为金庸的生命和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成为了金庸身体上的血中之血、肉中之肉。
        1957年金庸完成了《碧血剑》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另一部武侠小说《雪山飞狐》的写作。
        金庸的小说都是在报纸上连载,报纸每日出版不会间断,所以事实上三年来金庸没有一天停止过武侠小说的写作。这样每日的功课,连节假日也不会间断,每日一篇,每篇一千字左右,写稿送稿,金庸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一个较成功的武侠小说家,哪天不是几千上万字地写,同时为六七家报纸的连载写稿。他们绝不会像金庸这样一天只写千字左右。
        50年代如诸葛青云、卧龙生、司马翎等当时出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每日在各大报刊上连载数篇武侠小说,最多的一天要写六七篇。
        熟悉金庸的人都知道金庸的写作速度不快,甚至还有些慢。比如金庸写《明报》社论,300字要写上一个钟头,确实是“慢”得出奇。金庸每日写一千字的武侠小说,恐怕不比别人几千字花的时间和精力还少吧!金庸就这样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写下去,写出了《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并不长,不过是一个中篇。一般的评论家公推金庸的长篇小说最拿手,如梁守中在《武侠小说说古今》中说:
        “金庸善作长篇小说,在长篇中,充分驰骋想像,写得酣畅淋漓,远胜于他的中篇、短篇。他对长篇有惊人的驾驭能力,篇幅越长,越能显示他的本领。他挥动如椽大笔,纵涂横抹,时而大开大合,波澜起伏,时而细针密线,精工雕刻。书中线索纷繁,悬念迭起,使人无法预测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往往在看似山穷水尽之时,却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另生一种境界。端的是妙手奇笔,匪夷所思。金庸博大精深,胸罗万象,文笔雄浑恣肆,想像超妙入微,洞察人性,描写深刻,博采众长,匠心巧运,熔中外古今于一炉,确非常人所能及。”
        金庸确是以长篇小说惊服世人,因此金庸的短、中篇小说就容易被人忽视。比如《雪山飞狐》,虽不是横空出世,但也足可称之为石破天惊!
        《雪山飞狐》结构之精致完美,情节之离奇而又合乎情理,悬念之丝丝入扣,人物之栩栩如生,都是别的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许多高明之士都看好这不长的中篇,如后来的武侠大家温瑞安,为评论《雪山飞狐》,居然专门为之写了一本书。
        《雪山飞狐》主要写胡斐与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的江湖恩仇。金庸自己说:“《雪山飞狐》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胡一刀。胡斐的性格在《雪山飞狐》中十分单薄。”但这“真正的主角”胡一刀,其实在书中并没上场,和《碧血剑》的手法一样,是用了倒叙和侧写的手法,交待了胡一刀的故事。所以书中的主要人物苗人凤、胡一刀夫妇的性格特点、故事等,都是间接写出,而直写明写的胡斐,不过是为了衬出内在隐伏的故事而设置。
        这样的高明手法,要以金批西厢的点评眼光才可看出,“止为要写此一个人,便不得不又写一个人”,“然则《西厢记》写红娘,当知正是出力写双文。”
        金庸出力写胡斐、苗人凤,其实“正是出力写”胡一刀。
        金庸“偶然”进入武侠小说的写作,相比之下,写《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还是没有全部投入,还是有些“游戏”手笔。但写《雪山飞狐》就不同了,真正下了苦功,真正用了心,以至于他写到后来,真正喜欢上自己的这部小说,整个人都完全投入了小说之中。
        《雪山飞狐》的结局更是奇特,书中最后胡斐和苗人凤这一对江湖死敌碰在了一起,要在刀下见个真章,一切的恩怨要用刀和血来解决。
        胡斐和苗人凤斗智斗勇,生死相争,最后两人到了一处绝壁悬崖之处,再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真正到了你死我活的关头,无论双方谁输一招都要跌入万丈深渊无法活命。多年的江湖恩怨今日此时已必定要解决了!
        胡斐和苗人凤已到最后关头:
        
        两人这时使的全是进手招数,招招狠极险极,但听得格格之声越来越响,脚步难以站稳。两人均想:“只有将对方逼将下去,减轻岩上重量,这巨岩不致立时下坠,自己才有活命之望。”其时生死决于瞬息,手下更不容情。
        片刻间交手十余招,苗人凤见对方所使的刀法与胡一刀当年一模一样,疑心大盛,只是形格势禁,实无余暇相询,一招“返腕翼德闯帐”削出,接着就要使出一招“提撩剑白鹤舒翅”。这一招剑掌齐施,要逼得对方非跌下岩去不可,只是他自幼习惯使然,出招之前不禁背脊微微一耸。
        其时月明如洗,长空一碧,月光将山壁映得一片光亮。那山壁上全是晶光的凝冰,犹似镜子一般,将苗人凤背心反照出来。
        胡斐看得明白,登时想起平阿四所说自己父亲当年与他比武的情状。那时母亲在他背后咳嗽示意,此刻他身后放了一面明镜,不须旁人相助,已知他下一步非出此招不可,当下一招“八方藏刀式”,抢了先着。
        苗人凤这一招“提撩剑白鹤舒翅”只出得半招,全身已被胡斐树刀罩住。他此时再无疑心,知道眼前此人必与胡一刀有极深的渊源,叹道:“报应,报应!”闭目待死。
        
        然而胡斐这一刀并没有立即砍下去:
        
        胡斐举起宝刀,一招就能将他劈下岩去,但想起曾答应过苗若兰,决不能伤她父亲。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将一招“提撩剑白鹤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难道为了相饶对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么?
        霎时之间,他心中转过了千百个念头:
        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气干云,是个大大的英雄豪杰,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这一刀不该劈将下去;但若不劈,自己决无活命之望,自己甫当壮年,岂肯便死?倘若杀了他吧,回头怎能有脸去见苗若兰?要是终身避开她不再相见,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
        那时胡斐万分为难,实不知这一刀该当劈是不劈。他不愿伤了对方,却又不愿赔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侠烈重意之士,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无踌躇。但一个人再慷慨豪迈,却也不能轻易把自己性命送了。当此之际,要下这决断实是千难万难……
        
        金庸确实写得纠缠难解,一步三叹,令人读之荡气回肠,揪心悬胆。
        胡斐这一刀到底砍不砍下去,此时所有的读者都屏息敛气,等待金庸宣判最后的结局,但就在这时金庸戛然而止笔,全书到此结束!
        金庸传奇丰富的一生无数谜让人难以解释,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同样有无数难解之谜,但恐怕最为直接最为让所有的读者关心的谜就是:
        “他这一刀到底劈下还是不劈?”
        《雪山飞狐》在香港连载完毕,读者无不轰动哗然,认识不认识金庸的读者,纷纷来电来函或直接面问金庸:“金大侠,胡斐那一刀到底劈下还是不劈?”
        《雪山飞狐》连载过程中本来就是全香港之人争读,连载一完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在谈“这一刀劈不劈”的问题,甚至有的报纸还专门开了栏目,让读者参与讨论,各抒己见。
        金庸自己说:“写到最后,胡斐的矛盾,就变成了我的矛盾,同时苗人凤的痛苦,也成了我的痛苦,这两人如何了断恩怨情仇,连我也决定不了,所以胡斐那刀到底砍不砍得下去,我无法知道……”
        金庸给读者留下了谜,这个谜从《雪山飞狐》一问世到现在三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3-1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3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