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也就是金庸写作《雪山飞狐》的这一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进入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寻求新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写作给金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名声和诸般好处,但金庸还是没有倾全力而为。金庸始终把武侠小说的写作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业余活动,这是金庸的传奇和金庸的神秘。
综观天下各路武侠高手,一旦写作成功,无一不是把这种武侠小说的写作当成是自己的专业,无一不是走向专业的武侠作家之途,靠此安身立命,丰衣足食。说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金庸作为天下武林盟主,却一直都是一个“业余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确实只占据他生活中的一个业余的部分。
1957年金庸加盟长城电影公司,第一年到电影公司便出手不凡,根据郭沫若《虎符》而改编剧本《绝代佳人》,由夏梦主演,获文化部金章奖。电影成了金庸的专业。只是作为一种人生的补充,金庸业余继续每日不间断地写武侠小说,为报纸的连载每日供一稿。
《雪山飞狐》获得巨大的成功,读者们还沉浸在“胡斐的那一刀到底劈下还是不劈?”的小说气氛之时,金庸又已推出了新作。
《射雕英雄传》一经连载,人们的注意力随即大为转移,暂时忘了“胡斐的那一刀”,被金庸的一种新境界、新视野、新手法、新气象所吸引了。
此时的香港武侠小说界,是最为热闹之时,处于中原逐鹿的时期。
自1953年梁羽生写《龙虎斗京华》以来,武侠小说的创作高潮立时涌起。香港武侠小说从此风起云涌,佳构辈出。许多写手玩家纷纷效尤,投身江湖,如张梦还、倪匡、牟松庭、蹄风、金峰等锦绣才子,皆下海操刀。
此时梁羽生虽被公认为开山功臣,金庸也是后起之秀,但诸位武侠小说作家俱是平分秋色,难分高下。你有你的高招,我有我的妙处,可谓是群雄割据,各霸一方。“真命天子”到底是谁?没有人敢于先下断言,武林盟主的宝座还是虚设,没有人去坐。
1958年金庸创作《射雕英雄传》,凑巧的是另一位当时很叫座的武侠小说作家张梦还,正在报上连载一部叫《沉剑飞龙记》的武侠小说。一雕一龙,倒是妙对。
香港新闻界的秀才们是何等敏感和有眼光,立时看出这中间有题材可炒,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龙雕大战”的说法便出台了,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摆下了擂台,读者翘首以盼,要看看谁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天骄”。
这里介绍一下张梦还。
张梦还,原名张扩强,生于1929年,四川人。张梦还最推崇民国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的作品,故取笔名为“梦还”。张梦还著有多种武侠小说,其中《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行为有还珠楼主之遗风,书中有峨眉女侠的影子。《沉剑飞龙传》当时也十分叫座,该书以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后裔为主角,写复仇与门户之争,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该书当时敢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叫阵,当然也不是庸品,自有其可观之处。但是,擂台很快就见出了胜负。
《射雕英雄传》一出,那是真正的“全城轰动”。金庸此时无人敢与争霸,武林至尊的宝座名分终于定下,再没有人怀疑,金庸便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真命天子”。
《射雕英雄传》的发表,给金庸带来了永久性的声誉。金庸的好朋友倪匡后来回忆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写了大一统的江湖格局,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其场面之广,气度之大,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足以压倒其他所有的武侠小说。
曹正文先生称赞此书:“高山大海,千军万马,笔掀波澜,气势逼人,山水为之动色,日月为之惨淡,可谓古今罕见。”
冷夏记述《射雕英雄传》当时引起轰动的场面时说:
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翻到副刊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
一时间,只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人们便一路追看下去;看过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第三遍;看过连载,又看每“回”一本的小册子,还看最后出版的大部头全本……
在曼谷,当地中文报纸每一家都转载金庸的作品,并在报馆门口贴出昨日和今日所载的部分。当时各报是靠每天往来香港至曼谷的班机送来香港报纸连载的,因而大家彼此共享;但到了小说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便不再坐等班机到来,而利用电台的设备通过电报来报道香港当天作品的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渴望。
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举动,可见金庸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自《射雕英雄传》出现之后,查良镛的武侠小说巨匠、大师地位,人人公认。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至高地位,由此奠定。
那是1958年。
那年查良镛34岁。
“龙雕之战”见了分晓,张梦还本人输得非常服气,毫无怨言。
事实上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能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有此一段曲折,倒也正是一段文坛佳话。
金庸自此王霸之业已成,其天下的统一地位在香港无人可以仰视,其他武侠小说作家自知难与争锋,从此见风使舵,尽快转向改行。
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之“龙”输给金庸的“神雕”之后,后来竟退出武林去做专业骑师了,此为后话。
对大陆的许多人来说,熟悉金庸可以说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的。当《射雕英雄传》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首映甚至再映时,说万人空巷也是毫不夸张的。
《射雕英雄传》叙述的是郭啸天与杨铁心这两位山东好汉不忍金人肆虐,住在江南临安牛家村。两人妻子同时怀孕,遂指腹为婚,谁知双双家破人亡。郭啸天之妻李萍被凶恶的段天德所擒,历尽艰辛,终于逃出魔掌,在荒漠的草原上独自生下郭靖,险遭夭折。然而郭靖由于自幼生长在大漠,在蒙古民族纯朴豪迈的民风民俗的感染下,成了一位大智若愚、至刚至毅的大丈夫。他在跟随恩师“江南七怪”学艺时,因不得法且又资质鲁钝,反应又慢,本领并不高强。后巧遇机灵过人、刁钻古怪的黄蓉,得到丐帮帮主洪七公至刚至阳、简练实用的降龙十八掌,加之他豪迈超群、心地忠厚,终成为一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而杨铁心之妻包惜弱,被郭杨两家惨祸的罪魁金国王爷完颜洪烈骗走,并嫁给了他,生下杨康。而杨康自然成了小王爷完颜康,且从师全真派高手丘处机,加之其机智灵敏过人,学武一点就通。但在王府之中,形成了只顾自己、不知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凉薄天性。直到侥幸逃生的杨铁心带着义女寻访杨康母子和郭靖母子,碰到了杨康。杨康的父母双双死在他面前,使他明白了他是杨康而不是完颜康,可他贪恋王府的富贵,不听对他一见钟情的穆念慈的劝阻,终于惨死在嘉兴的铁枪庙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郭靖,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是最为鲁钝的一个。他的鲁钝使他的师父江南七怪黯然神伤,连洪七公开始都不愿意正式收他为徒,东邪黄药师更是不愿意要他这个傻女婿,老顽童周伯通虽与他结拜为兄弟,但他知道这是个呆头呆脑的兄弟。
小说的第十六回《九阴真经》中有一段特别写了郭靖的大智若愚:
郭靖沉思半晌,忽地跳起,叫道:“对啊!正该好好地藏起来,其实烧了更好。”
周伯通一惊,双眼盯住郭靖,说道:“我师哥当年也这么说,只是他说几次要想毁去,总是下不了手。兄弟,你傻头傻脑的,怎么居然猜得到?”
郭靖涨红了脸,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练得更强,仍也不过是天下第一。我还想,他到华山论剑,倒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而是要得这部《九阴真经》。他要得到经书,也不是为了要练其中的功夫,却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教他们免得互相砍杀,大家不得好死。”
周伯通抬头向天,出了一会神,半晌不语。郭靖很是担心,只怕说错了话,得罪了这位脾气古怪的把兄。
周伯通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怎能想到这番道理?”郭靖搔头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这部经书既然害死了这许多人,就算它再宝贵,也该毁去才是。”
周伯通道:“这道理本来是明白不过的,可是我总想不通。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是乐此而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什么干系?这十多年来,却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可以尽数传给你了。……”
由此可见,郭靖的成才,除了他的“以勤补拙”,专心致志外,还与他的博大胸襟有关。所以,他是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
武侠小说的写作给金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名声和诸般好处,但金庸还是没有倾全力而为。金庸始终把武侠小说的写作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业余活动,这是金庸的传奇和金庸的神秘。
综观天下各路武侠高手,一旦写作成功,无一不是把这种武侠小说的写作当成是自己的专业,无一不是走向专业的武侠作家之途,靠此安身立命,丰衣足食。说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金庸作为天下武林盟主,却一直都是一个“业余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确实只占据他生活中的一个业余的部分。
1957年金庸加盟长城电影公司,第一年到电影公司便出手不凡,根据郭沫若《虎符》而改编剧本《绝代佳人》,由夏梦主演,获文化部金章奖。电影成了金庸的专业。只是作为一种人生的补充,金庸业余继续每日不间断地写武侠小说,为报纸的连载每日供一稿。
《雪山飞狐》获得巨大的成功,读者们还沉浸在“胡斐的那一刀到底劈下还是不劈?”的小说气氛之时,金庸又已推出了新作。
《射雕英雄传》一经连载,人们的注意力随即大为转移,暂时忘了“胡斐的那一刀”,被金庸的一种新境界、新视野、新手法、新气象所吸引了。
此时的香港武侠小说界,是最为热闹之时,处于中原逐鹿的时期。
自1953年梁羽生写《龙虎斗京华》以来,武侠小说的创作高潮立时涌起。香港武侠小说从此风起云涌,佳构辈出。许多写手玩家纷纷效尤,投身江湖,如张梦还、倪匡、牟松庭、蹄风、金峰等锦绣才子,皆下海操刀。
此时梁羽生虽被公认为开山功臣,金庸也是后起之秀,但诸位武侠小说作家俱是平分秋色,难分高下。你有你的高招,我有我的妙处,可谓是群雄割据,各霸一方。“真命天子”到底是谁?没有人敢于先下断言,武林盟主的宝座还是虚设,没有人去坐。
1958年金庸创作《射雕英雄传》,凑巧的是另一位当时很叫座的武侠小说作家张梦还,正在报上连载一部叫《沉剑飞龙记》的武侠小说。一雕一龙,倒是妙对。
香港新闻界的秀才们是何等敏感和有眼光,立时看出这中间有题材可炒,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龙雕大战”的说法便出台了,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摆下了擂台,读者翘首以盼,要看看谁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天骄”。
这里介绍一下张梦还。
张梦还,原名张扩强,生于1929年,四川人。张梦还最推崇民国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的作品,故取笔名为“梦还”。张梦还著有多种武侠小说,其中《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行为有还珠楼主之遗风,书中有峨眉女侠的影子。《沉剑飞龙传》当时也十分叫座,该书以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后裔为主角,写复仇与门户之争,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该书当时敢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叫阵,当然也不是庸品,自有其可观之处。但是,擂台很快就见出了胜负。
《射雕英雄传》一出,那是真正的“全城轰动”。金庸此时无人敢与争霸,武林至尊的宝座名分终于定下,再没有人怀疑,金庸便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真命天子”。
《射雕英雄传》的发表,给金庸带来了永久性的声誉。金庸的好朋友倪匡后来回忆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写了大一统的江湖格局,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其场面之广,气度之大,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足以压倒其他所有的武侠小说。
曹正文先生称赞此书:“高山大海,千军万马,笔掀波澜,气势逼人,山水为之动色,日月为之惨淡,可谓古今罕见。”
冷夏记述《射雕英雄传》当时引起轰动的场面时说:
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翻到副刊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
一时间,只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人们便一路追看下去;看过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第三遍;看过连载,又看每“回”一本的小册子,还看最后出版的大部头全本……
在曼谷,当地中文报纸每一家都转载金庸的作品,并在报馆门口贴出昨日和今日所载的部分。当时各报是靠每天往来香港至曼谷的班机送来香港报纸连载的,因而大家彼此共享;但到了小说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便不再坐等班机到来,而利用电台的设备通过电报来报道香港当天作品的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渴望。
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举动,可见金庸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自《射雕英雄传》出现之后,查良镛的武侠小说巨匠、大师地位,人人公认。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至高地位,由此奠定。
那是1958年。
那年查良镛34岁。
“龙雕之战”见了分晓,张梦还本人输得非常服气,毫无怨言。
事实上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能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有此一段曲折,倒也正是一段文坛佳话。
金庸自此王霸之业已成,其天下的统一地位在香港无人可以仰视,其他武侠小说作家自知难与争锋,从此见风使舵,尽快转向改行。
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之“龙”输给金庸的“神雕”之后,后来竟退出武林去做专业骑师了,此为后话。
对大陆的许多人来说,熟悉金庸可以说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的。当《射雕英雄传》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首映甚至再映时,说万人空巷也是毫不夸张的。
《射雕英雄传》叙述的是郭啸天与杨铁心这两位山东好汉不忍金人肆虐,住在江南临安牛家村。两人妻子同时怀孕,遂指腹为婚,谁知双双家破人亡。郭啸天之妻李萍被凶恶的段天德所擒,历尽艰辛,终于逃出魔掌,在荒漠的草原上独自生下郭靖,险遭夭折。然而郭靖由于自幼生长在大漠,在蒙古民族纯朴豪迈的民风民俗的感染下,成了一位大智若愚、至刚至毅的大丈夫。他在跟随恩师“江南七怪”学艺时,因不得法且又资质鲁钝,反应又慢,本领并不高强。后巧遇机灵过人、刁钻古怪的黄蓉,得到丐帮帮主洪七公至刚至阳、简练实用的降龙十八掌,加之他豪迈超群、心地忠厚,终成为一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而杨铁心之妻包惜弱,被郭杨两家惨祸的罪魁金国王爷完颜洪烈骗走,并嫁给了他,生下杨康。而杨康自然成了小王爷完颜康,且从师全真派高手丘处机,加之其机智灵敏过人,学武一点就通。但在王府之中,形成了只顾自己、不知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凉薄天性。直到侥幸逃生的杨铁心带着义女寻访杨康母子和郭靖母子,碰到了杨康。杨康的父母双双死在他面前,使他明白了他是杨康而不是完颜康,可他贪恋王府的富贵,不听对他一见钟情的穆念慈的劝阻,终于惨死在嘉兴的铁枪庙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郭靖,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是最为鲁钝的一个。他的鲁钝使他的师父江南七怪黯然神伤,连洪七公开始都不愿意正式收他为徒,东邪黄药师更是不愿意要他这个傻女婿,老顽童周伯通虽与他结拜为兄弟,但他知道这是个呆头呆脑的兄弟。
小说的第十六回《九阴真经》中有一段特别写了郭靖的大智若愚:
郭靖沉思半晌,忽地跳起,叫道:“对啊!正该好好地藏起来,其实烧了更好。”
周伯通一惊,双眼盯住郭靖,说道:“我师哥当年也这么说,只是他说几次要想毁去,总是下不了手。兄弟,你傻头傻脑的,怎么居然猜得到?”
郭靖涨红了脸,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练得更强,仍也不过是天下第一。我还想,他到华山论剑,倒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而是要得这部《九阴真经》。他要得到经书,也不是为了要练其中的功夫,却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教他们免得互相砍杀,大家不得好死。”
周伯通抬头向天,出了一会神,半晌不语。郭靖很是担心,只怕说错了话,得罪了这位脾气古怪的把兄。
周伯通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怎能想到这番道理?”郭靖搔头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这部经书既然害死了这许多人,就算它再宝贵,也该毁去才是。”
周伯通道:“这道理本来是明白不过的,可是我总想不通。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是乐此而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什么干系?这十多年来,却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可以尽数传给你了。……”
由此可见,郭靖的成才,除了他的“以勤补拙”,专心致志外,还与他的博大胸襟有关。所以,他是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
- 上一篇:马不停蹄地开始《雪山飞狐》
- 下一篇:第三十五回 复仇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3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