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经营有术,1959年创办了《明报》,用连载《神雕侠侣》来增加销路,大获经营的成功。此时武侠小说突如其来的热潮已持续了四五年,传媒业已经深刻认识到这股热潮潜在的商业价值。
报纸副刊登载武侠小说,毕竟版面有限,一两千字一天。这样当然不能满足武侠小说迷的需求,由此专业的武侠小说杂志应运而生了。
1959年香港出现了两本武侠杂志,一是《武侠小说周报》,一是至今仍在发行的《武侠世界》。不用说,这两本杂志一发行就很赚钱了,因为满足了对武侠小说的“整块消费”。
金庸办《明报》,是因为他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的书生,他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侠理想。所以办《明报》是金庸的野心和事业,而决不单单是为了赚钱,绝不是像一些人妄测的那样在商言商。
《明报》起步维艰,靠连载《神雕侠侣》勉强站住了脚步。但实在赚不了多少钱,而金庸的事业很需要钱。此时金庸动了脑筋,于1960年创办了香港第三家武侠杂志《武侠与历史》。
创业之初,金庸真是呕尽了心血。为了使这本《武侠与历史》的专业武侠杂志在出版界站住脚,他竟在写《神雕侠侣》的同时,另起笔写《飞狐外传》,专门用来支撑《武侠与历史》的门面。
金庸的神奇就在这些地方。此时的他同时写两部武侠小说,况且《明报》初办,千头万绪无不要事必躬亲,一一料理。金庸身受的重负和压力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这段时间是金庸一生中最为艰苦的日子。《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所以必须每天都写,而同时写的《飞狐外传》却是在杂志上连载,就必须错落时间,精细安排。
后来金庸在结集修订武侠小说之时,介绍了他这时的写作情况:
《飞孤外传》写于1960~1961年间,原在《武侠与历史》小说杂志连载,每期刊载8000字。
在报上连载的小说,每段约一千字至一千四百字。《飞狐外传》则是每8000字成一个段落,所以写作的方式略有不同。我每十天写一段,一个通宵写完,一般是半夜十二点钟开始,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工作结束。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每8000字成一段落的节奏是绝对不好的。这次所作的修改,主要是将节奏调整得流畅一些,消去其中不必要的段落痕迹。
金庸十天写一段,一段8000字,一个通宵完成。这种特殊的方式和节奏,正可以和《神雕侠侣》不发生太大的冲突,可以说是分身有术了。
按照金庸先生的说法,他的写作速度并不算快。写8000字要用七八个小时,几乎是一千字一小时,这在写武侠小说的作家中,确是不算快。
金庸有自己的天才节奏,虽然我们不能说写得快就是不负责任,但金庸的写得慢,却是确确实实非常认真的,正所谓的慢功出细活。所以尽管金庸明明并不把写武侠小说太当回事(他同时写《神雕侠侣》和《飞狐外传》,不可否认是有功利价值,为他另外的事业作铺垫),但金庸既然写了,就认真写,要写得最好!起码是尽可能地最好。联想到后来金庸写社论,一个小时只能写一两百字,就能理解金庸认真的苦心了。但尽管如此,由于写《飞狐外传》十天一次,一次8000字,当然不可能是一气呵成。金庸自己也承认了,“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每8000字成一段落的节奏是绝对不好的”。
金庸对修改处作了说明,从金庸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窥测到《飞狐外传》的原貌:
《飞狐外传》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叙述胡斐过去的事迹。然而这是两部小说,互相有联系,却并不是全然的统一。在《飞狐外传》中,胡斐不止一次和苗人凤相会,胡斐有过别的意中人。这些情节,没有在修改《雪山飞狐》时强求协调。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的传统,现在并没有改回来,但有两种情形是改了的:第一,对话中删除了含有现代气息的字眼和观念,人物的内心语言也是如此。第二,改写了太新文艺腔的、类似外国语文法的句子。
虽然连金庸自己也不太满意这部“节奏不好”的长篇小说,但当时《飞狐外传》却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好评不断,可以说是全港争相抢读。
而对于金庸自己来说,他也是很珍爱这一部并不是他自己最好作品的小说,这也许与他写《飞狐外传》时心血呕尽的辛苦程度有关系。金庸真正写得最吃力最辛苦的小说除了《神雕侠侣》之外就是《飞狐外传》了。
在全部武侠小说中,男主人已有几十个,但金庸对胡斐这个男主人公特别喜爱。金庸说:
《雪山飞狐》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胡一刀。胡斐的性格在《雪山飞狐》中十分单薄,到了本书中才渐渐成形。我企图在本书中写一个急人之难、行侠仗义的侠士。武侠小说中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很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之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英雄难过美人关,像袁紫衣那样美貌的姑娘,又为胡斐所倾心,正在两情相洽之际而软语央求,不答允她是很难的。英雄好汉总是吃软不吃硬,凤天南赠送金银华屋,胡斐自不重视,但这般诚心诚意的服输求情,要再不饶他就更难了。江湖上最讲究面子和义气,周铁鹪等人这样给足了胡斐面子,低声下气地求他揭开了对凤天南的过节,胡斐仍是不允。不给人面子恐怕是英雄好汉最难做到的事。胡斐所以如此,只不过为了钟阿四一家四口,而他跟钟阿四素不相识,没一点交情。
目的是写这样一个性格,不过没能写得有深度。只是在我所写的这许多男性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特别喜欢的。
武侠小说中,反面人物被正面人物杀死,通常的处理方式是认为“该死”,不再多加理会。本书中写商老太这个人物,企图表示:反面人物被杀,他的亲人却不认为他该死,仍然崇拜他,深深地爱他,至老不减,至死不变,对他的死亡永远感到悲伤,对害死他的人永远强烈憎恨。
在金庸的这些倾诉中,金庸明确了他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理论,金庸的武侠小说重侠而不是重武。这也许就是金庸的小说境界自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了。
报纸副刊登载武侠小说,毕竟版面有限,一两千字一天。这样当然不能满足武侠小说迷的需求,由此专业的武侠小说杂志应运而生了。
1959年香港出现了两本武侠杂志,一是《武侠小说周报》,一是至今仍在发行的《武侠世界》。不用说,这两本杂志一发行就很赚钱了,因为满足了对武侠小说的“整块消费”。
金庸办《明报》,是因为他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的书生,他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侠理想。所以办《明报》是金庸的野心和事业,而决不单单是为了赚钱,绝不是像一些人妄测的那样在商言商。
《明报》起步维艰,靠连载《神雕侠侣》勉强站住了脚步。但实在赚不了多少钱,而金庸的事业很需要钱。此时金庸动了脑筋,于1960年创办了香港第三家武侠杂志《武侠与历史》。
创业之初,金庸真是呕尽了心血。为了使这本《武侠与历史》的专业武侠杂志在出版界站住脚,他竟在写《神雕侠侣》的同时,另起笔写《飞狐外传》,专门用来支撑《武侠与历史》的门面。
金庸的神奇就在这些地方。此时的他同时写两部武侠小说,况且《明报》初办,千头万绪无不要事必躬亲,一一料理。金庸身受的重负和压力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这段时间是金庸一生中最为艰苦的日子。《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所以必须每天都写,而同时写的《飞狐外传》却是在杂志上连载,就必须错落时间,精细安排。
后来金庸在结集修订武侠小说之时,介绍了他这时的写作情况:
《飞孤外传》写于1960~1961年间,原在《武侠与历史》小说杂志连载,每期刊载8000字。
在报上连载的小说,每段约一千字至一千四百字。《飞狐外传》则是每8000字成一个段落,所以写作的方式略有不同。我每十天写一段,一个通宵写完,一般是半夜十二点钟开始,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工作结束。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每8000字成一段落的节奏是绝对不好的。这次所作的修改,主要是将节奏调整得流畅一些,消去其中不必要的段落痕迹。
金庸十天写一段,一段8000字,一个通宵完成。这种特殊的方式和节奏,正可以和《神雕侠侣》不发生太大的冲突,可以说是分身有术了。
按照金庸先生的说法,他的写作速度并不算快。写8000字要用七八个小时,几乎是一千字一小时,这在写武侠小说的作家中,确是不算快。
金庸有自己的天才节奏,虽然我们不能说写得快就是不负责任,但金庸的写得慢,却是确确实实非常认真的,正所谓的慢功出细活。所以尽管金庸明明并不把写武侠小说太当回事(他同时写《神雕侠侣》和《飞狐外传》,不可否认是有功利价值,为他另外的事业作铺垫),但金庸既然写了,就认真写,要写得最好!起码是尽可能地最好。联想到后来金庸写社论,一个小时只能写一两百字,就能理解金庸认真的苦心了。但尽管如此,由于写《飞狐外传》十天一次,一次8000字,当然不可能是一气呵成。金庸自己也承认了,“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每8000字成一段落的节奏是绝对不好的”。
金庸对修改处作了说明,从金庸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窥测到《飞狐外传》的原貌:
《飞狐外传》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叙述胡斐过去的事迹。然而这是两部小说,互相有联系,却并不是全然的统一。在《飞狐外传》中,胡斐不止一次和苗人凤相会,胡斐有过别的意中人。这些情节,没有在修改《雪山飞狐》时强求协调。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的传统,现在并没有改回来,但有两种情形是改了的:第一,对话中删除了含有现代气息的字眼和观念,人物的内心语言也是如此。第二,改写了太新文艺腔的、类似外国语文法的句子。
虽然连金庸自己也不太满意这部“节奏不好”的长篇小说,但当时《飞狐外传》却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好评不断,可以说是全港争相抢读。
而对于金庸自己来说,他也是很珍爱这一部并不是他自己最好作品的小说,这也许与他写《飞狐外传》时心血呕尽的辛苦程度有关系。金庸真正写得最吃力最辛苦的小说除了《神雕侠侣》之外就是《飞狐外传》了。
在全部武侠小说中,男主人已有几十个,但金庸对胡斐这个男主人公特别喜爱。金庸说:
《雪山飞狐》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胡一刀。胡斐的性格在《雪山飞狐》中十分单薄,到了本书中才渐渐成形。我企图在本书中写一个急人之难、行侠仗义的侠士。武侠小说中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很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之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英雄难过美人关,像袁紫衣那样美貌的姑娘,又为胡斐所倾心,正在两情相洽之际而软语央求,不答允她是很难的。英雄好汉总是吃软不吃硬,凤天南赠送金银华屋,胡斐自不重视,但这般诚心诚意的服输求情,要再不饶他就更难了。江湖上最讲究面子和义气,周铁鹪等人这样给足了胡斐面子,低声下气地求他揭开了对凤天南的过节,胡斐仍是不允。不给人面子恐怕是英雄好汉最难做到的事。胡斐所以如此,只不过为了钟阿四一家四口,而他跟钟阿四素不相识,没一点交情。
目的是写这样一个性格,不过没能写得有深度。只是在我所写的这许多男性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特别喜欢的。
武侠小说中,反面人物被正面人物杀死,通常的处理方式是认为“该死”,不再多加理会。本书中写商老太这个人物,企图表示:反面人物被杀,他的亲人却不认为他该死,仍然崇拜他,深深地爱他,至老不减,至死不变,对他的死亡永远感到悲伤,对害死他的人永远强烈憎恨。
在金庸的这些倾诉中,金庸明确了他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理论,金庸的武侠小说重侠而不是重武。这也许就是金庸的小说境界自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了。
- 上一篇:第三十八回 聚歼
- 下一篇:“屠龙”难于“射雕”,金庸武功勇猛精进
发布时间:2023-07-2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51.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