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难于“射雕”,金庸武功勇猛精进

        60年代初的金庸几乎成了写作机器,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为了让《明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金庸不停地写作,惨淡经营。
        金庸身怀大才,本来的意愿是不想仅仅只停留在武侠小说王国的营造之上,本来有着更多的选择。70年代金庸终于金盆洗手,挂剑还珠,彻底从武侠小说写作的领域隐退下去,而专门于他的理想和事业。虽然金庸这样做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细究起来,这段时间金庸为《明报》而“苦写”,金庸确是太疲倦了。
        写作是一种外人难以想像的艰巨工作,对于一个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已经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艺术巅峰的作家来说,这种工作的艰巨更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不仅要克服写作本身所产生的疲乏,而且还要进一步寻求灵感和突破,以战胜成功本身所带来的烦腻。
        波德莱尔把写诗看做是一种体力活儿;巴雷斯声称他能从波德莱尔的每一个微小的字眼里辨认出那种使他获得巨大成功的辛劳的痕迹。而张恨水把自己的写作称为“文字劳工”。金庸此时何尝不是做着“文字劳工”。
        金庸此时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他几乎是天天熬夜,以做手工活一般的力气,连续不停地为《明报》赶制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结束后,金庸又推出另一个大部头的作品《倚天屠龙记》。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这种结构宏大的鸿篇巨制已经完全得到了读者的认同。金庸的小说越是长篇,读者就越是欢迎。相比之下,如《雪山飞狐》虽然颇得行家的推崇,但由于只是一个中篇,其轰动效果和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就小得多、低得多。所以金庸要“适销对路”,还得走《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路子。
        《神雕侠侣》为金庸的《明报》拴住了读者,金庸当然不能让读者失望。这正如狄更斯的善良愿望,读者想看什么,就写什么。于是《倚天屠龙记》就走了三部曲的老路子,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三大巨著,成了支撑起金庸瑰丽的武侠世界的大结构“射雕三部曲”。《倚天屠龙记》是《神雕侠侣》的续篇,《神雕侠侣》又是《射雕英雄传》的续篇,其递进相承的关系,不仅仅从人物、内容,连风格上也是一致的。《倚天屠龙记》从1961年7月6日起,开始在《明报》上连载,这一连载又是近三年的时间。金庸的底蕴真是深厚,绵长而有江河之势,滔滔不绝。
        曹正文先生划分金庸的作品的阶段发展时,称金庸小说的第三个高峰由《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三部巨著组成,对《倚天屠龙记》评价相当高。“《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它与《射雕英雄传》一样气势磅礴,壮阔宏伟,它在写情上也可和《神雕侠侣》媲美。”
        曹正文先生指出,《倚天屠龙记》之所以在三部曲中更值得回味,是因为写人写情更具有惟妙惟肖的魅力。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10-31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5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