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政治意识可以追溯到少年

        海宁查家是世代的名门望族,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学而优则仕”的从政传统,这是文人善良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它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倾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的最高理想。
        金庸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志不在小,然而他的这种政治抱负,又与种种职业的政治家革命家的态度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儒家的传统,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采取过激行动。
        有人说金庸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大儒,这种说法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庸的政治观,我们说“金庸现象”的神奇和引人入胜,正在于金庸的气象万千的胸怀和天才。现在我们追随大侠的人生侠迹,看一看金庸一生的政治态度和理想的变化发展。
        
        金庸对于政治的兴趣,当然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在前面论及金庸成功前坎坷的少年侠路之时,我们已经看到,金庸从小就在内心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他的祖父查文清的事迹使幼小的金庸很早就知道了“外国人欺负中国人”,这种民族的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的情绪,可以说是金庸一生政治态度的最为内在的根源所在。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金庸为什么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反复描写中国汉民族抗击异族侵略者的历史史实。日后中国政府与周边国家发生的数次争端和自卫反击战中,虽然金庸当时与中国政府有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但金庸还是不自觉地站在了同情中国政府立场的这一边。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金庸在《明报》社论中所使用的评论和语言,就充分表现了金庸骨子里的民族自尊心。1962年11月,正与印度在边境交火中节节获胜的中国突然宣布,从11月22日起中印边境上全线停火,并从12月起撤退军队。不但撤回到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而且再后退20公里,并要求印度坐下来谈判。
        对中国的这个举动金庸称赞之至。他的社评以《史无前例潇洒漂亮》为题,对中国大赞特赞:“我们本来预料,中共攻到中印的正式分界线后,恢复了失地,大概就会按兵不动,不至一直攻到印度的领土内。但目前的声明,那更是宽宏大量之至,历史上的交战双方从来没有如此大方的。只有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秦昔日接待之恩,秦晋交兵时下令晋兵退军三舍(90里),然后再打。但那也是在交战之前,而不是在连续大胜之后,突然停火退兵,要求和谈。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至。”
        金庸爱国主义的政治态度真是一览无余了。日后金庸涉足政坛,参加香港基本法草案。笔战香港总督彭定康,其实撇开具体的政治细节,还是可以看见金庸骨子里的政治态度是不能再让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8-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94.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