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途中·陈沆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新课标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孝感途中·陈沆
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
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
诘屈乡音换,艰难战垒存。
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这是一首旅途即景诗。孝感,即今湖北省孝感市,清代属汉阳府。民间传说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帝,天帝派织女下凡帮他还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孝感之名由此而得。陈沆家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县),离孝感不远,但也不近,所以写来既有一方山水的新鲜感,也存一片邻府近县的乡土情。

首联起得平平实实,谈不上什么情趣辞采,却是另有它的作用。这不禁使人想到《红楼梦》五十回,大观园众姐妹在“芦雪庭即景联句”的诗会上,对凤姐用“一夜北风紧”开篇的评价:“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下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此诗首句“半日山中路”,比“一夜北风紧”,确也高明不了多少,但它为全诗定下了范围与基调:诗中所写不超过山路上的半日见闻。次句“车声听不喧”,是说在山路上走着走着,本来震耳的车马声,听来不觉得那么喧嚣了。这自然不是因为人困马乏,昏然欲睡,而是被沿途的优美风景所吸引,注意力被分散所致,为下面铺写景物作了衬垫。

“野云多在树”,写的是远景:飘游不定的浮云,此刻大多盘绕在山树间歇息。一个“在”字把无意识的浮云比作知倦的飞鸟,使本不相干的云彩与树木连在一起,彼此依偎,顾盼生姿,趣味盎然。“春水不离村”,写的是近景。不说村南村北皆春水,而说满溪满沟的春水依恋着农舍村庄,舍不得离去,手法与效果与上一句完全相同。魏源曾说此联已入“中唐佳境”,就是从其景物描写中在个别字眼上略施纤巧小技,以增加情思而言的。

第三联则离开自然风光,进入更深层次的描写。“诘屈乡音换”,是说孝感方音难懂,与自己家乡的口音已有很大变化。“诘屈”即“诘屈聱牙”,本为拗口难读,这里用以形容难以听懂。从乡音的变换看一方风土人情,往往是近乡人特有的一个着眼点,作者的这种辨察,正好反映出近乡人的新异感。此句无异于给这幅山乡风景画配上了音响,具有立体效果。“艰难战垒存”,则是说此地也曾留下战争的创伤:沿途战垒犹在,百姓曾度过艰难的岁月可知。在览赏与描写自然风光时,并没有忘记民生疾苦,自然反映出作者的博大胸怀,确实像有人指出过的,很有一点杜诗的味道。至于这些战垒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自是不必说的,历史上不管是哪一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痛苦。这句给这幅风景画又涂上了一层深褐色的底色,使人产生一种纵深感和沉重感。

律诗的尾联一般多用以直接抒情,此诗却用来补足山乡的田园风光:“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昨夜下了一场透雨,麦苗在和熙的春风中翻起绿色的波浪。“作意”即“着意”,包含着用心、使劲的意思,用在这里特具表现力。仿佛这麦苗翻浪不是由风摆布,而是为了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为了表示对春风春雨的感激之情而翩翩起舞。作者对此近乡风光的热爱与陶醉,也就凭此阵阵麦浪泄放了出来。所以此二句虽是写景,却同样起了抒情作用。

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曾对陈沆的诗,作过这样的评论:“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这些话能否概括陈沆的全部诗作,尚有待商量,但用以衡量此诗,却是非常恰切的。诗中所写的山路、车声、云树、村庄、宿雨、麦浪,以及乡音、旧垒等等,无一不是常见之景,诗中字句也无人不识,可是经他这么一剪裁调协,却别具风神。自然而不散淡,浅显而不乏韵味;清新中带着一点幽峭,欣喜中含着某种沉思;着意写景而不堆砌,无意抒情而情自出。在清末的诗坛上,这样的诗作实不多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