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原文|翻译|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学生古诗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词到稼轩,风格和意境两方面,都大为解放。对于他来说,无句不可入词,无事不可为词,表现了极高的文学天才。

有一个中秋夜,宴饮将旦,座中有客见月轮西沉,说起前人诗词中有写待月的,而没有写送月的。稼轩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木兰花慢》词。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从“月落”着笔,驰骋想像的翅翼,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看他妙趣横生的发问吧:

今晚的月亮多么可爱呀,悠悠忽忽向西走,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您——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您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有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你系住?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明月呵,我问你,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想像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对月亮问出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奇,问得妙,问得异想天开,问得饶有风趣,问得耐人寻味。词人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巧妙地加以编织,使之成一统一的整体,创造出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形象。月里的玉兔、虾蟆被写得活灵活现。大概因为她“独处无郎”吧,历来诗人们都爱和嫦娥开玩笑,大诗人李白就曾把酒问月:“嫦娥孤栖与谁邻?”(《把酒问月》)北宋张孝祥在一个中秋夜没有见到月亮,就想入非非,说“姮娥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诉衷情》)。现在稼轩又风趣地发问:“姮娥不嫁谁留?”与前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词中发出一系列疑问,或许多少反映了一些他对现实政治的困惑莫解吧。

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稼轩问月,所显示的聪明睿智的思想光辉,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作为中国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无怪乎大学者王国维拍案惊奇。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稼轩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在这首词的作法上,辛弃疾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后世评论家尝谓辛词随所变态,不主故常,雄放恣肆,横绝古今,于这首《木兰花慢》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