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国语》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八》。
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强大起来,他们的封邑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这标志着新兴势力在不断崛起。这些新兴势力虽然在客观上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但这些卿大夫的所作所为,却往往是“见利而忘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叔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就是当时受人尊敬的一位有识之士。
在这篇文章中,记叙了这样的事:晋卿韩宣子以贫为忧,不注意德的修养与施予,叔向委婉而中肯地向他提出了告诫,表现了叔向的德之厚薄重于财之多寡的思想。虽然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卿大夫的身家长久之计,但他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统治者“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批判,是很有意义的。
晋卿韩宣子为贫而忧,而恰恰在这时,叔向要去见他。叔向求见韩宣子,不是为宣子想办法增加财富,而是祝贺宣子的贫,这使宣子大惑不解,全文就从这里开始。这一悬念,不仅牢牢地抓住了韩宣子,也牢牢地吸引了读者,每一位读者,可能都会象韩宣子那样问:“子贺我何故?”
其实,叔向贺韩宣子之贫,只不过故意使对方耸听罢了。叔向的真意,是要透过这个贫字,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只有这个道理,方能从根本上解韩宣子之忧。
一边是问得急切,一边却是答得从容,答得婉转,叔向没有立即从正面直接回答韩宣子的发问,而是接二连三地讲述历史人物,实际上已经委婉地把自己所要告诉韩宣子的道理讲了出来,这就是不应当患财之不足,而要“能其德”。全文以“德”字为文眼,文中凡六见,可谓一字立骨,支撑全篇,可见文章立意之高,炼意之精。关于正、反历史人物的讲述,都是为了烘托这个德字,文章就是这样层层深入的。
说完了栾、郤之后,因为叔向的“贺贫”之意已逐渐清楚,所以叔向不再从正面加以归纳,而是笔锋一转,以上文中讲到的栾武子比韩宣子:“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君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骨子里的语意十分峻厉,而措词却很婉转。然后,叔向再作正面告诫:“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这个反问,真是义正词严,铿锵有力,叔向对韩宣子的劝说,戛然而止,但语尽意不尽,士大夫忧贫与忧德,其后果将有吊、贺之别,对比多么强烈,韩宣子为之震撼,读者也为之震撼!
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写韩宣子听了叔向这番话后,幡然醒悟,改容致谢,这是事件的结局,它反映了叔向劝说韩宣子所达到的效果。“存亡”二字,语少而意重。文章写到这里,可谓神完气足。全文起伏有致,一波三折,结构完整绵密,表达委婉含蓄,尤其是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令人掩卷深思。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19-12-19]
-
黄庭坚《寄黄几复》
[2019-12-19]
-
柳永《雨霖铃》
[2019-12-19]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019-12-19]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