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把握文意

        阅读题的设问都是根据文意而定,答题时自然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脱离语境,均不符合答题要求。答题时需要重视的语境,一般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类。
        1. 内部语境
        内部语境是指句子内部的前后联系,试题的考查点往往有词的指代、词义的解释、句意的理解等。词的指代,以代词为主,诸如“这”、“那”、“这样”、“其”、“他”、“然”等;词义的解释,往往是指句中的特定含义;句意的理解则包括了句子的特点、含义及作用等。
        例一:
        袁伟民从筐子里____起一只球,突然向她____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____了起来。不等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____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____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
        ▲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抓,扔,垫,飞,迎。]
        ▲文中带点的“突然”,其含义是什么?
        [表示袁伟民扔球的动作十分迅速。]
        例二: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②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写出“活泼”一词的本义和语境义。
        [①生动自然。②绿充满生机。]
        ▲文中划线句子①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表达作用?
        [议论。突出新荷绿的特点。]
        ▲写出文中划线句子②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地显示花港荷池的无限生机]
        2. 外部语境
        外部语境是指与理解文意有关的时代、地理、文化背景。理解词义、句意、文意时,应当从语句提供的信息,在更广阔的思路上进行考虑,包括作者的写作动机、文章写作的时代特点、文中表现的时空特征等等。
        例一:
        就这样,皇帝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 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裾。

        ▲这篇童话《皇帝的新装》讽刺了什么现象?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横、愚昧、虚伪、狡猾,以及当时欺骗、媚俗的社会风气。]
        ▲文中划线句子,是小孩子说出的真话,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反映了所有百姓的心声,增强了童话的艺术魅力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例二: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文中四种“少有”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缺少敢于“不耻最后”、坚韧反抗的改革者和战士的精神。]
        ▲文中第2小节用“多有…”开头,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道理?
        [与第1小节的“少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中国要想进步,必须从”耻于最后”的社会风气中解放出来,发扬“不耻最后”的精神。]
        ▲文中“中国将来的脊梁”有什么深刻含义?
        [“脊梁”是人体的支柱,这里用来比喻为国家担负重任的中坚分子。这一比喻,寄托了鲁迅对社会改革者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chuzhongyuedu/15308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