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999年中考宁波题《公德》

        [题目]
        现代文阅读。
        

公 德


        

冯骥才


        ① 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朋友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顺手把香蕉皮扔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个急刹车。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对他印象极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碍影响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却记得非常深。
        ⑤ 一次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阔地上,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张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废纸满地的景象,就这样做了。
        ⑥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面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中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 我坐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站起身伸长胳膊往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有好感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 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粘痰吐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的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词语的
        意思。
        ① 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
        答:____
        ② 美国人的文化很浅。
        答:____
        2.把下面的双重否定句改写成肯定句(不改变原意)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改为肯定句: 答:____
        3.本文若分为三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第8自然段中说:“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____
        答:____。
        5.文章中关于“公德”的说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公德意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B)遵守社会公德从根本上说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C)人们讲公德、讲文明与否,是由其国家文明史的长短决定的。
        (D)公德就是为了使人们舒适,不妨碍影响别人。
        6.文章最后一句“世上万事皆同此理”中“此”指的是什么?
        答:____
        7.一个抽象的话题——公德,在作者的笔下却别开生面,让它像小溪的流水,轻轻地润到人们的心田。请指出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
        答:____
        答:____。
        [题解]
        第1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像捉蝴蝶一样”,根据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好语言;②“文化很浅”,与后文的“文化古老”对举,可见是从文明史发展时间的短长而言的。
        参考答案:
        ①很难抓住却穷追不舍
        ② 文明史的发展时间不长
        第2题。考查句子改写。题干表述不是很严密。从“值得深思的是,……”,整体看,也可以说是个肯定句,只是“宾语”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只要改动“双重否定”部分、“没有一个人不”,即“每一个人”、“大家”、“人人”(都)。
        参考答案:
        值得深思的是: 每个人(大家,人人)都这样做。
        第3题。考查全文层次的划分。显然①②③是一个层次,第③段末“这叫公德”,是前三段的小结,据此可排除AD两项;BC的差异在第⑧段,是划入第二层还是第三层。第⑧段可以看是第⑦段的结论“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的实例。第⑨段开头显然是另辟话头:“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据此可排除C。
        参考答案: B。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在上题题解中已谈到,第⑧段所述的是第⑦段末结论的实例,可到第⑦段末句中找原因。
        参考答案:
        因为“他”重视别人的存在,考虑到别人的需要。
        第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内容,⑧⑨段中有说法;B项内容与⑦段末的结论相符;D项内容与③段末的说法相符;C项的说法对⑦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⑦段强调的是教育。
        参考答案: C。
        第6题。考查指示代词的指代对象。
        参考答案: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
        第7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题干提示公德,抽象而重大;小溪流水,具体而细微。那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应该是具体而典型的生活小事吧!
        参考答案:
        以小见大 或:
        用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大道理。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chuzhongyuedu/15309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