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准确认识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思,对准确概括段落的意思,对正确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都有直接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语含义,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词的含义包括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语境义。对于词的多义现象,必须联系它的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结合上下文,对考查的词语进行揣摩辨析。这就是经常说的阅读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根据“重在考查能力”的原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包括如下一些能力:
第一,准确辨析词语义项的能力,即能从所给义项中选择符合上下文的义项,或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文中某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比较同词异义的能力,即对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词的意义能加以区别、解释。
第三,推断、解释词义的能力,即根据具体语境对词的含义作出符合上下文词义的解释。
第四,辨别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灵活理解代词的指代对象。
1. 词语本身的字面义
词语本身的字面义主要是指在工具书里查到的意思。
[例1]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亦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各有所胜”的“胜”字是什么意思?
[解题分析] “胜”在字典上有好多个义项,这里指“长处、优越之处”。结合上下文,此段内容是《史记》、《汉书》的比较,指出这两部书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自然,原因是各有各的长处。
[例2]
仔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当年不过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解释下列词语:
(1)造化 (2) 萌蘖 (3) 阙下
[解题分析] “造化”在字典上有好多个义项,这里指“福气,运气”,“萌蘖”在文中是指“长出新芽”,而“阙下”则指“京城,都下”。
2. 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在现代文阅读中,任何词语在文中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词语理解绝不是孤立的,它同文章整体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考生必须扩大知识面,根据具体语境对词的含义作出符合上下文意义的解释。
[例1]
司马迁确能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性,并知道怎样去“整齐”: 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都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文中“整齐”的意思是( )
A. 剪裁文章,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B.“整”指内容的条理性,“齐”指体例的一致性。
C. 对材料加以取舍和剪裁,使结构完整,体例划一。
D.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建立自己的体系。
E.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解题分析] 辨别“整齐”在特定场合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文中“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可以看出,这里的“整齐”是指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材料的宏观取舍。材料浩如烟海,取舍肯定要有标准,材料即“整齐”的宾语“百家杂语”。“成一家言”,即“自出机杼,创立规模”,实际上是建立自己的编写体系。A项只局限在具体文章,B项只解释“整齐”的字面义,C项E项都没有解释“成一家言”的含义。因此答案为D项。
[例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解题分析] 对“原来如此”一词如何理解,要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具体语境,特别要结合感叹号和省略号来挖掘。感叹号表示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省略号包含了许多难以表达的意思——对敌人的愤恨和对革命者的思念。
3.词语所蕴含的文外含义
词语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就有可能不仅借助它的义项来传递信息,而且还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受体验等渗透在词义里,这时词语就蕴含着深层含义。阅读时要紧扣背景、课文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来理解词语,同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体会语言的含蓄形象。
[例1]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半间泥房,四周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领队驼所拿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解释“妩媚”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分析] “妩媚”一词通常是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而在文中,作者使用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感情是清新、活泼而充满生机的,单纯地看这个词是没有这些意义的。但如果仔细体会作者笔下的沙漠那单调、平板、死寂的氛围,感受到当生命出现在辽阔、燥热、荒凉的沙漠上时,给人那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奋发向上的感受。这种感受,正是妩媚这个词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例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酣眠”和“小睡”指什么?
[解题分析] 如果仅仅从词的本义上去解释“酣眠”和“小睡”,那么理解就不到位了。要体会它们的含义,就必须紧扣课文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段文字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细腻生动。景物传神,作者通过比喻修辞来表达月色的风姿,这样联系上下文,就可知“酣眠”和“小睡”是用比喻手法来写月光的。“酣眠”指月光朗照;而“小睡”指薄云掩月,月光朦胧。
词的含义包括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语境义。对于词的多义现象,必须联系它的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结合上下文,对考查的词语进行揣摩辨析。这就是经常说的阅读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根据“重在考查能力”的原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包括如下一些能力:
第一,准确辨析词语义项的能力,即能从所给义项中选择符合上下文的义项,或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文中某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比较同词异义的能力,即对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词的意义能加以区别、解释。
第三,推断、解释词义的能力,即根据具体语境对词的含义作出符合上下文词义的解释。
第四,辨别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灵活理解代词的指代对象。
1. 词语本身的字面义
词语本身的字面义主要是指在工具书里查到的意思。
[例1]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亦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各有所胜”的“胜”字是什么意思?
[解题分析] “胜”在字典上有好多个义项,这里指“长处、优越之处”。结合上下文,此段内容是《史记》、《汉书》的比较,指出这两部书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自然,原因是各有各的长处。
[例2]
仔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当年不过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解释下列词语:
(1)造化 (2) 萌蘖 (3) 阙下
[解题分析] “造化”在字典上有好多个义项,这里指“福气,运气”,“萌蘖”在文中是指“长出新芽”,而“阙下”则指“京城,都下”。
2. 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在现代文阅读中,任何词语在文中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词语理解绝不是孤立的,它同文章整体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考生必须扩大知识面,根据具体语境对词的含义作出符合上下文意义的解释。
[例1]
司马迁确能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性,并知道怎样去“整齐”: 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都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文中“整齐”的意思是( )
A. 剪裁文章,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B.“整”指内容的条理性,“齐”指体例的一致性。
C. 对材料加以取舍和剪裁,使结构完整,体例划一。
D.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建立自己的体系。
E.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解题分析] 辨别“整齐”在特定场合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文中“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可以看出,这里的“整齐”是指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材料的宏观取舍。材料浩如烟海,取舍肯定要有标准,材料即“整齐”的宾语“百家杂语”。“成一家言”,即“自出机杼,创立规模”,实际上是建立自己的编写体系。A项只局限在具体文章,B项只解释“整齐”的字面义,C项E项都没有解释“成一家言”的含义。因此答案为D项。
[例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解题分析] 对“原来如此”一词如何理解,要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具体语境,特别要结合感叹号和省略号来挖掘。感叹号表示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省略号包含了许多难以表达的意思——对敌人的愤恨和对革命者的思念。
3.词语所蕴含的文外含义
词语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就有可能不仅借助它的义项来传递信息,而且还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受体验等渗透在词义里,这时词语就蕴含着深层含义。阅读时要紧扣背景、课文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来理解词语,同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体会语言的含蓄形象。
[例1]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半间泥房,四周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领队驼所拿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解释“妩媚”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分析] “妩媚”一词通常是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而在文中,作者使用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感情是清新、活泼而充满生机的,单纯地看这个词是没有这些意义的。但如果仔细体会作者笔下的沙漠那单调、平板、死寂的氛围,感受到当生命出现在辽阔、燥热、荒凉的沙漠上时,给人那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奋发向上的感受。这种感受,正是妩媚这个词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例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中“酣眠”和“小睡”指什么?
[解题分析] 如果仅仅从词的本义上去解释“酣眠”和“小睡”,那么理解就不到位了。要体会它们的含义,就必须紧扣课文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段文字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细腻生动。景物传神,作者通过比喻修辞来表达月色的风姿,这样联系上下文,就可知“酣眠”和“小睡”是用比喻手法来写月光的。“酣眠”指月光朗照;而“小睡”指薄云掩月,月光朦胧。
- 上一篇:(四)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 下一篇:(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发布时间:2023-12-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zhigaoyuedu/15350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