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为基本材料,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客观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狭义的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生活素材选择,开掘创作出的记人叙事的文章。记叙文的阅读,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结构。
        1. 明确要素,抓住线索
        记叙文记人叙事,通常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空间方位的转换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因此,阅读中分析记叙文结构,应首先通读全文,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原因、结果),并且要弄清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要因文而异,具体分析。有的可从时间的推移方向寻找;有的可以从地点的转移来分析;还有的要从人物的足迹、感情的变化、事物的特点上来考虑。还有的文章内容比较复杂,线索有主线与次线(明线与暗线)或“形散而神聚”,一条线索把几件事连成有机整体。如鲁迅先生的《药》,就用了双线结构,作者将华家的悲剧用明线描写,将夏家的悲剧用暗线描写,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呼唤人民的觉醒。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线索是找药和送药,赞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2. 掌握结构类型,理清文章的构成层次
        记叙文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叉式结构。
        纵式结构,是以时间为序或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组织文章。这种结构,情节完整,脉络分明,便于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如《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劳累和坚强,以及“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横式结构,是以空间场景的转换或按事件性质的分类为序组织文章。茅盾的《风景谈》全文由“沙漠风光”、“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涧雨景”、“桃园即景”、“黎明剪影”六幅画面组成,作者通过对六幅画面的细致描绘,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理性内容,颂扬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新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纵横交叉结构是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即一篇文章中既有纵的又有横的结构,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势跌宕多姿。如《包身工》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着重写她们的住宿、饮食、劳动三个场面,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处境,同时又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除了小福子外,还着力描绘了“芦柴棒”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使她成了包身工群体形象的代表,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残酷压榨、欺凌中国工人的罪行。
        3.领会文章精髓,把握课文主旨
        主旨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记叙文有记人和叙事两大类。记人的记叙文侧重于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侧重于叙事。侧重于写人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旨在揭示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貌。侧重于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典型事件或场面等,旨在通过主题事件,揭示文章的思想意义。
        如《火刑》,围绕布鲁诺和罗马教廷的斗争,描述了三个回合的情景——囚房刑讯、法庭宣判、广场火刑,对布鲁诺作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布鲁诺的思想性格,体现了布鲁诺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4. 把握记叙文表达方式及特点、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以议论、抒情为辅。在阅读中要具体分析和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在阅读中,一方面要了解文章叙述的人称变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还需掌握叙述的基本方式之间的区别及其作用。叙述人以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是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可直抒胸臆,真切而自然,如《荷塘月色》。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作者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可以写得灵活、自由,更广阔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采用顺叙的方法,有利于读者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历程。如《我的母亲》,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到去世,写出了母亲辛苦、勤劳、坚强的一生。
        倒叙,是先叙述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一种方式。倒叙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开头就是写北京特种药品经营部里突然响起了告急求援的电话铃声,山西平陆61个民工中毒,需要解毒剂,情况危急,甚至药物不能经太原转送,需要空投。这里就采用了倒叙,使文章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件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方式。成功的插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而又跌宕多姿。
        补叙,即在叙述过程中对情况或事物作某些补充、诠释和说明。
        如《包身工》,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在顺序的同时,间以补叙和插叙,介绍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形象,又有深刻全面的历史认识。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作具体细致的描绘。描写可使所写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写事件曲折动人,有声有色;所绘景物,诗意浓郁,情景交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阅读中,可通过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分析,了解其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品质中所起的作用,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的分析,了解其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揭示主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说来,记叙文中对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比较具体,而议论和抒情则应力求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把具体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在第四节中,文章先是叙述噩耗传来的情形,接着便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指斥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的诬陷与虐杀,最后以极大的愤慨,用既是议论又饱含强烈感情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恨和对爱国学生殉难的悲痛之情。
        5. 推敲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记叙文既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那么,生动形象便成为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语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在阅读中就要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如《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色。
        [例1]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晓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本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 )了左面的山,我看见了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 )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色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 文中括号处应填的词是:
         A. 弥漫    B. 笼住 射住
         C.散满 罩住  D.照亮 映着
        (2)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本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恰当的一项是:
         A.贴照本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冈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3)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严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两个形象互相映衬,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的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4)对结尾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的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5)从文中找出对加点的小号兵形象起烘托作用的两个景物。
        (6)用四个动词概括第一节文字的行文思路。
        (7)为什么说这幅“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请简要回答。
        (8)“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 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答案:
        (1) B
        (2) D
        (3) C
        (4) C
        (5)朝霞,山峰。
        (6)听——想——看——感
        (7)因为这幅“风景”集中表现了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8)“神”指延安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形”是两个战士的形象;两者的结合点是“风景”
        [例2]
        ①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②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的中间,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③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划线句子①连用六个短语概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机器”指什么?
        (3)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其中“泥土”与“芦柴棒”、“弓”、“死人”各比喻什么?
        “泥土”比喻____。
        “芦柴棒”、“弓”、“死人”比喻____。
        (4)划线的句子②,除了比喻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将划线的句子③改写成一个排比句。
        答案:
        (1)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2)指包身工。
        (3)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包身工的凄惨形象。
        (4)反复与排比。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5)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机械,有的是二十世纪的体制,有的是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10-31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zhigaoyuedu/15352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