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2020-01-01 可可诗词网-高中生作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文题目】
        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例文】
        A. 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沐浴着一样的春雨,享受着一样的阳光,呼吸着一样清新的空气,而我们又是如此的千差万别。
        我,有“街上流行的红裙子”,有卡拉OK和游戏机;你,有荒漠的平原,繁重的生活担子和碗中的粗茶淡饭。
        我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呀,然而为什么又如此的千差万别。
        想当年,都是一样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脱胎换骨的土地,都是一样地回荡着劳动号子的土地,为什么育出两个你和我? 我想啊想:是上天把贫瘠的一半土地分给了你?
        是人们忘记了这块土地的每一分每一寸都该辛勤耕耘?还是人们没有深入地发掘这块土地上的宝藏?
        似乎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理由——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然而——你依旧没有摆脱贫困,而我依旧住在高楼大厦里。
        我说我们不平等,可你说,我们拥有的是同一块土地。那管它贫瘠荒漠,你能用你的双手在你那一半土地上建设一个新天地。
        新天地,我们世世代代的人都渴望着,努力建设着,那将不再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我们激动不已。
        你在那一半土地上,我在这一半土地上——我们本在同一块上地上啊! 你有力气,我有知识;你有资源,我有技术;你开垦荒地,我植树造林! 我们是同一块土地上的居民,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发掘它! 无论是洪水还是泥石流,也不管是地震或旱灾,更不怕劳动的艰辛,同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应该拧成一股绳,凝成一股劲,用双手开垦土地,用汗水浇灌庄稼! 你说新开地还会是海市蜃楼?
        当旭日东升的时候,我们将能看到土地的这边是一片碧绿的田野,麦苗在阳光下点头微笑,那高大的井台,像一个巨人矗立在天地中央;再看那一边,阳光照在活蹦乱跳的鱼儿身上,反射着点点银光,那海水中突起的山峰是远洋归来的海轮。
        我们骄傲,我们将成为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建设者,描绘一幅共同的理想之图!
        

(上海一考生)


        

B.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你和我,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那是年龄已有七百的上海古城的土地。
        噢,不! 上海,你怎么会是“古城”呢? 你那么年轻,那么鲜艳,那么生气勃勃!
        

(一)


        什么时候,我惊诧地发现上海长高了? 当一幢又一幢闪亮闪亮,挺拔的高楼耸立于上海这片文明已久的土地,我们的骄傲,早已不止于国际饭店24层楼的壮观了。
        什么时候,我们惊诧地发现上海更明艳了? 当音乐喷泉在五彩灯下喷涌,当闪烁着彩灯的卡拉OK舞厅乃至图书馆林立于街头,上海的景观也早已不止于外滩的恋人堤了。
        你看那喧喧闹闹的车流,那摩肩接踵的大厦,那彼此呼应的幻灯,也不正像是在自豪地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二)


        曾几何时,孤寂的浦东还是富家的弃儿,独立于上海繁华的大门之外,上海的文明似乎不曾踏入过这片荒凉的处女地。一江之隔,浦西是都市,浦东是乡村;一边是寸金地,一边是人烟稀少。
        一道江水,划出了两片土地。
        而今是,海陆空的攻势攻下了历史的难题,飞架两岸的人间彩虹,跨越东西的世间长龙,将两片分隔多年的土地连成一块!
        高楼在拔起,开发区在兴建,谁还提那“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陈年老古话?
        浦东的、浦西的居民都拉起双手,“我们都是上海人,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三)


        晨雾还未褪尽,早跑的人们在点头致意,上班的人潮中相撞的自行车迅速分开,车主人相视一笑,寂静的图书馆,两只年轻的手不约而同地伸向了同一本书,青春的脸上满是会心的笑。这一切不都令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灿烂?
        在这片土地上,“拥挤”两字大概可以简单地概括了。而我们的企业家说:挤怕什么? 不挤出不了真名牌,上海就是在这拥挤的土地上开创出自己的事业,而又“挤”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
        不怕挤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个突出的共性吧。
        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有着同样年轻而富有激情的心,让我们携起手,一同开创美好的明天,作为给我们深爱的上海城的献礼吧!
        

(上海一考生)


        【评点】
        这类试题,隐含着一定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题目中隐含着“因”,应由“因”联想“果”。选录的两篇例文代表着由“因”联想“果”中两种有特色的思路。
        例文A比较联想“果”。“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是“因”,由此“因”导致的“果”,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的可以类比,不同的可以对比。同中有异,异中趋同,这就是比较构思法。
        这份优秀答卷总体构思是同——异——同。
        它的构思有不少可取之处:从题目中的“同一”出发“逆向”思维,看到了千差万别。把“同一块土地”,分解为“这一半土地”(城市)和“那一半土地”(乡村),从“这一半土地”和“那一半土地”的不同进而追溯之所以不同的原由。更值得称道的是由“异”归“同”,虽然有“这一半土地”和“那一半土地”,虽然城乡有千差万别,但是我们都是“同一块土地”的“建设者”。原来作者写“差别”,是为了消除“差别”,强调“你”和“我”共同用劳动来开辟新天地,描绘了一幅共同富裕的“理想之图”。作者在“同——异——同”的构思中,隐含了对改变“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城乡差别的现状的强烈愿望。
        例文B由一“因”联想多“果”。“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作为中心句,反复出现,作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联系的纽带。“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作为“因”,可以结出累累硕“果”。所以这种构思法可叫做“一因多果”构思法。这份答卷,“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反复诵咏四五次,以此发散,以此聚合,以此串联。思路是从“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土地”的勃勃生机,向“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民的创造精神深化,升华。开头总起,我们生活的同一块土地是“那么年轻,那么鲜艳,那么生机勃勃”。第一部分,承接“年轻”写城市“长高”,继而写“明艳”;第二部分着重写“生机勃勃”,浦西浦东一桥飞架;从第二部分的景观大变到“浦东的、浦西的居民都拉起双手”,自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创造精神,“在这拥有的土地上开创自己的事业”,抓住了上海的特征;最后一小节归总,从“同一”到“一同”,强调“一同开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