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学评论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是“文学评论的特点”,写作训练是专项训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关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问题,在记叙文夹叙夹议中谈到过叙述描写中的议论,这里再说一说议论文议论中的叙述描写。
议论文中,常常需要列举事实作论证。列举事实,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这种叙述描写,不像记叙文的叙述描写那样具体生动形象,而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和简要精当的描写。
议论文中叙述描写事例,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论述观点服务的,因此必须从论证的角度作叙述描写。这些事实论据除第一手材料外,就要靠书面材料。而这些书面材料的原始状态总是与时代、地域、作者的背景相联系的,用来作论据就需要改变文字的原有状态,或压缩过长的篇幅,或改变立意的角度,或转换叙述人称,等等。
下面两段话,都是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材料作论据,论述“知错必改,闻过则喜”的道理的。试作比较阅读。
(1) 蔺相如立了两次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不与廉颇记私仇,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二人成刎颈之交,共治国家,成为历史佳话。
(2)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自己,而是为了顾全大局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勇敢地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效力国家。
相比之下,例(2)转述得当。以廉颇为陈述对象,并一以贯之;突出了原材料中足以证明“知错必改”的部分。
[写作指路]
写一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首要的是要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进而确立评论中心。要处理好介绍作品与评价的关系。为了使读者了解评论的对象,免不了要介绍作品。介绍作品,一是要简明,二是要为评价服务。文学评论要着重在评价,评价读物时,要注意点面结合,往往先从整体概括地评价读物,然后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特点,作具体评论。语言要力求准确、恰当。
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有很大的区别,不应混淆。
文学评论属评论性议论。叙述、分析、评价是评论性议论的三个要素。对文学作品作出评价,表明观点,相当于论点;叙述文学作品中的材料,目的是摆出论据;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评价,是论证过程。“叙”、“析”、“评”三者应是有机统一。
文学作品读后感属感想性议论,是读文学作品触发感想,生发议论,其三要素是叙述、分析、感想。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论点和论据的不尽相同。论点,文学评论是评价性的,文学作品读后感是感想性的。论据,文学评论主要取自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佐证。
[例文评点]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出场人物多种多样,人物的出场也有一定次序,出场形式各式各样。之所以安排多种出场方式,并非作者在卖弄写作技巧,而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多样的人物出场方式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当然文章也显得优美生动,不拘一格,引人入胜。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这就决定了黛玉按照封建贵族的礼规,先拜望长辈,再与同辈姊妹相见。因此,作者让他笔下的人物遵循这一规律依次出场亮相。黛玉最先拜见的长者是贾母,再是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对这些单独出场的非本文所谈的主要人物,作者采取正面略写,一笔带过。贾氏三姊妹集体出场也是略写,但从描写中对其外貌已有二三分熟识。这群人物虽着墨不多,却个个栩栩如生,对她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主要人物凤姐登场。她的出场是文中极为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一个人从后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来者张张狂狂,与“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屋内人相比,实在“放诞无礼”。然而正是“放诞无礼”说明了凤姐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以至于贾母戏谑地向黛玉介绍说王熙凤是“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试想“老祖宗”能与几人这样玩笑,这不证明了王熙凤是一个深受贾母宠爱的人物,正因为性格泼辣,地位特殊,深受宠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是王熙凤,而非李纨。
与之相对的是贾宝玉的出场。对于这个“老祖宗”最疼爱的嫡亲孙子,作者让他的出场一波三折,采取预做介绍,充分铺垫的手法。在其未出场前王夫人就称其“混世魔王”,家中姊妹“不敢沾惹他的”,并要黛玉以后“不要理睬他”。及至宝玉第一次出场,黛玉观他眉清目秀,不似他人所言,待要仔细看时,却又“宝玉转身去了”。作者就这样欲擒故纵,紧紧地牵制着读者,让读者更急切地盼望宝玉二次出场,要看他个究竟。第二次出场后,作者却又拿《西江月》“贬”他,说他寻愁觅恨,似傻如狂,腹内草莽,还说他“怕读文章”,更不屑于世人诽谤等等。
事实上贾宝玉从小得到贾母庇护和宠爱,正规的封建教育接受不多,因此别人认为他一无是处。《西江月》“贬”破天机,即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超时代思想,他蔑视世俗,正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反抗。因此黛玉不觉得他惫懒、懵懂顽劣,反而觉得“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作者采取对比的手法,逐渐地让大家认识到宝玉并非如王夫人所言,达到了更深刻刻画人物的目的。
总之,作者以人物在文中的主次,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为出发点,或单独出场,或集体出场,或见其形,不闻其声,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后适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兼用描绘的手法写出不同人的不同出场,刻画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写显得文笔优美,笔法变换多端,让人犹如捧着一块玲珑剔透,炫目夺彩的水晶,爱不释手;犹如品一杯醇香的浓茶,余味无穷。以上是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这些人物出场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自然,它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评点]
能抓住一点集中评析。不仅评析了人物出场的写作技法,而且揭示出如此安排出场的原因及作用。
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奇特的魅力赢得广大读者的赞颂,其精妙手法令人折服。我认为,他也是艺术创作领域一个精明的服装设计师,他把主人公苏比打扮得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这个设计师别具匠心地把苏比的衣着分作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还算过得去”,下半部分“不堪入目”。他的这种独特的安排便很自然地与美国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上层人物把自己妆扮成正人君子,一本正经的;而下层人物的生活,却不堪入目。这位以“西装背心,干干净净的活领节”而自信的流浪汉,为什么偏偏担心“旧裤子、破皮鞋”被人看见呢? 从这里就能透视出人民生活无法保障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作者这样的精心设计不是凭空的,而是立足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因而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把“模特儿”安排在读者眼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特写处理:他把缩进袖口的衬衫袖子拉出来,把帽子推一下……苏比用衬衫来遮挡自己的面目。动起来的“模特儿”就又一次暴露出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而且充分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遮人耳目的一面。这样的构思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作者一挥笔便达到以点代面、见木观林的意境。
“衣冠楚楚的点烟人……颇讨人喜欢的衣着简朴的女人……”,他们与苏比一起共同体现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其所作所为及衣着打扮相符吗?作者能写到这一点,足见他对虚伪社会的洞察是多么深刻。
你能不承认欧·亨利也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吗? 如果他是一位导演,绝对出色,你信吗? 你看,“苏比的衣服内垫着报纸”——为了防御寒冷的袭击,哆哆嗦嗦,让人看了心寒;脏兮兮的裤子、帽子,谁不生恻隐之心呢?这不难窥出虚伪掩盖不了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美国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
作者写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形象塑造上达到了服饰
表现和典型性格的相得益彰,这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评点]
评论的角度新颖,从人物的服饰描写揭示人物性格,透视社会现实生活,进而肯定小说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题为《渡荆门送别》的诗,是诗人李白青年时代出蜀时在荆门外为赠给送别的友人所作。整首诗似大江流水,一气呵成。诗人想像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面对祖国壮丽山川,作者心里充满豪情,对故乡的深挚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中生动具体的意境以及强烈情感的表白,是诗人通过运用夸张的描写手法勾勒出来的。
描写,特别是景物描写是诗词惯用的一种手法。它能使作者的情与感自然融汇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李白的诗雄健、奔放、飘逸,主要缘于他的描写浪漫而极富夸张性,大有“笼天地于形内,辍万物于笔端”之势。
诗的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先向读者展示的是诗人乘船出荆门到江东的情景。一个“远”字,说明了路途遥远,“来”和“游”则体现出作者的乐观心境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博大情怀。第二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把长江水那出荆门外滚滚东去,奔腾而下的态势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无边无际的平野的壮阔景象。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自然流于笔端。
而最能突出本首诗夸张性描写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句将李白丰富奇特的想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江水中的月影就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江面上雾气蒸腾,聚集在一起,千姿百态,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下”、“飞”两字使本身静止的景物一下子被赋予了动感,“生”、“结”两字则使实在的景致虚幻、飘渺。这种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使景色更美、更奇,使整首诗更为生动形象,绚丽多彩。紧接着,作者来了一个转折,江东的山水景色再美,再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仍然爱自己的家乡,留恋家乡的山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伴送着我的船,一帆风顺到万里之遥。“万里”在这里又是一个夸张的写法,以“万里”写路途遥远。诗人这种对家乡和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表现出的远大抱负,凌云壮志,实则是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和放大。
李白在作诗中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新颖的比喻来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语言上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使得他的作品瑰丽多姿,独树一帜。
[评点]
作者抓住诗的“夸张性描写”的特点,作了具体深入的评析。在评析表现手法时,能顾及诗所表现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是“文学评论的特点”,写作训练是专项训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关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问题,在记叙文夹叙夹议中谈到过叙述描写中的议论,这里再说一说议论文议论中的叙述描写。
议论文中,常常需要列举事实作论证。列举事实,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这种叙述描写,不像记叙文的叙述描写那样具体生动形象,而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和简要精当的描写。
议论文中叙述描写事例,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论述观点服务的,因此必须从论证的角度作叙述描写。这些事实论据除第一手材料外,就要靠书面材料。而这些书面材料的原始状态总是与时代、地域、作者的背景相联系的,用来作论据就需要改变文字的原有状态,或压缩过长的篇幅,或改变立意的角度,或转换叙述人称,等等。
下面两段话,都是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材料作论据,论述“知错必改,闻过则喜”的道理的。试作比较阅读。
(1) 蔺相如立了两次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不与廉颇记私仇,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二人成刎颈之交,共治国家,成为历史佳话。
(2)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自己,而是为了顾全大局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勇敢地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效力国家。
相比之下,例(2)转述得当。以廉颇为陈述对象,并一以贯之;突出了原材料中足以证明“知错必改”的部分。
[写作指路]
写一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首要的是要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进而确立评论中心。要处理好介绍作品与评价的关系。为了使读者了解评论的对象,免不了要介绍作品。介绍作品,一是要简明,二是要为评价服务。文学评论要着重在评价,评价读物时,要注意点面结合,往往先从整体概括地评价读物,然后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特点,作具体评论。语言要力求准确、恰当。
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有很大的区别,不应混淆。
文学评论属评论性议论。叙述、分析、评价是评论性议论的三个要素。对文学作品作出评价,表明观点,相当于论点;叙述文学作品中的材料,目的是摆出论据;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评价,是论证过程。“叙”、“析”、“评”三者应是有机统一。
文学作品读后感属感想性议论,是读文学作品触发感想,生发议论,其三要素是叙述、分析、感想。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论点和论据的不尽相同。论点,文学评论是评价性的,文学作品读后感是感想性的。论据,文学评论主要取自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佐证。
[例文评点]
A.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出场人物多种多样,人物的出场也有一定次序,出场形式各式各样。之所以安排多种出场方式,并非作者在卖弄写作技巧,而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多样的人物出场方式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当然文章也显得优美生动,不拘一格,引人入胜。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这就决定了黛玉按照封建贵族的礼规,先拜望长辈,再与同辈姊妹相见。因此,作者让他笔下的人物遵循这一规律依次出场亮相。黛玉最先拜见的长者是贾母,再是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对这些单独出场的非本文所谈的主要人物,作者采取正面略写,一笔带过。贾氏三姊妹集体出场也是略写,但从描写中对其外貌已有二三分熟识。这群人物虽着墨不多,却个个栩栩如生,对她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主要人物凤姐登场。她的出场是文中极为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一个人从后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来者张张狂狂,与“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屋内人相比,实在“放诞无礼”。然而正是“放诞无礼”说明了凤姐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以至于贾母戏谑地向黛玉介绍说王熙凤是“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试想“老祖宗”能与几人这样玩笑,这不证明了王熙凤是一个深受贾母宠爱的人物,正因为性格泼辣,地位特殊,深受宠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是王熙凤,而非李纨。
与之相对的是贾宝玉的出场。对于这个“老祖宗”最疼爱的嫡亲孙子,作者让他的出场一波三折,采取预做介绍,充分铺垫的手法。在其未出场前王夫人就称其“混世魔王”,家中姊妹“不敢沾惹他的”,并要黛玉以后“不要理睬他”。及至宝玉第一次出场,黛玉观他眉清目秀,不似他人所言,待要仔细看时,却又“宝玉转身去了”。作者就这样欲擒故纵,紧紧地牵制着读者,让读者更急切地盼望宝玉二次出场,要看他个究竟。第二次出场后,作者却又拿《西江月》“贬”他,说他寻愁觅恨,似傻如狂,腹内草莽,还说他“怕读文章”,更不屑于世人诽谤等等。
事实上贾宝玉从小得到贾母庇护和宠爱,正规的封建教育接受不多,因此别人认为他一无是处。《西江月》“贬”破天机,即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超时代思想,他蔑视世俗,正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反抗。因此黛玉不觉得他惫懒、懵懂顽劣,反而觉得“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作者采取对比的手法,逐渐地让大家认识到宝玉并非如王夫人所言,达到了更深刻刻画人物的目的。
总之,作者以人物在文中的主次,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为出发点,或单独出场,或集体出场,或见其形,不闻其声,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后适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兼用描绘的手法写出不同人的不同出场,刻画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写显得文笔优美,笔法变换多端,让人犹如捧着一块玲珑剔透,炫目夺彩的水晶,爱不释手;犹如品一杯醇香的浓茶,余味无穷。以上是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这些人物出场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自然,它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张 轶)
[评点]
能抓住一点集中评析。不仅评析了人物出场的写作技法,而且揭示出如此安排出场的原因及作用。
B. 服饰和性格的统一
——谈《警察和赞美诗》中苏比形象的塑造
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奇特的魅力赢得广大读者的赞颂,其精妙手法令人折服。我认为,他也是艺术创作领域一个精明的服装设计师,他把主人公苏比打扮得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这个设计师别具匠心地把苏比的衣着分作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还算过得去”,下半部分“不堪入目”。他的这种独特的安排便很自然地与美国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上层人物把自己妆扮成正人君子,一本正经的;而下层人物的生活,却不堪入目。这位以“西装背心,干干净净的活领节”而自信的流浪汉,为什么偏偏担心“旧裤子、破皮鞋”被人看见呢? 从这里就能透视出人民生活无法保障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作者这样的精心设计不是凭空的,而是立足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因而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把“模特儿”安排在读者眼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特写处理:他把缩进袖口的衬衫袖子拉出来,把帽子推一下……苏比用衬衫来遮挡自己的面目。动起来的“模特儿”就又一次暴露出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而且充分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遮人耳目的一面。这样的构思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作者一挥笔便达到以点代面、见木观林的意境。
“衣冠楚楚的点烟人……颇讨人喜欢的衣着简朴的女人……”,他们与苏比一起共同体现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其所作所为及衣着打扮相符吗?作者能写到这一点,足见他对虚伪社会的洞察是多么深刻。
你能不承认欧·亨利也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吗? 如果他是一位导演,绝对出色,你信吗? 你看,“苏比的衣服内垫着报纸”——为了防御寒冷的袭击,哆哆嗦嗦,让人看了心寒;脏兮兮的裤子、帽子,谁不生恻隐之心呢?这不难窥出虚伪掩盖不了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美国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
作者写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形象塑造上达到了服饰
表现和典型性格的相得益彰,这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李宏斌)
[评点]
评论的角度新颖,从人物的服饰描写揭示人物性格,透视社会现实生活,进而肯定小说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夸张性描写的应用
——读《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题为《渡荆门送别》的诗,是诗人李白青年时代出蜀时在荆门外为赠给送别的友人所作。整首诗似大江流水,一气呵成。诗人想像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面对祖国壮丽山川,作者心里充满豪情,对故乡的深挚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中生动具体的意境以及强烈情感的表白,是诗人通过运用夸张的描写手法勾勒出来的。
描写,特别是景物描写是诗词惯用的一种手法。它能使作者的情与感自然融汇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李白的诗雄健、奔放、飘逸,主要缘于他的描写浪漫而极富夸张性,大有“笼天地于形内,辍万物于笔端”之势。
诗的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先向读者展示的是诗人乘船出荆门到江东的情景。一个“远”字,说明了路途遥远,“来”和“游”则体现出作者的乐观心境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博大情怀。第二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把长江水那出荆门外滚滚东去,奔腾而下的态势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无边无际的平野的壮阔景象。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自然流于笔端。
而最能突出本首诗夸张性描写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句将李白丰富奇特的想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江水中的月影就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江面上雾气蒸腾,聚集在一起,千姿百态,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下”、“飞”两字使本身静止的景物一下子被赋予了动感,“生”、“结”两字则使实在的景致虚幻、飘渺。这种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使景色更美、更奇,使整首诗更为生动形象,绚丽多彩。紧接着,作者来了一个转折,江东的山水景色再美,再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仍然爱自己的家乡,留恋家乡的山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伴送着我的船,一帆风顺到万里之遥。“万里”在这里又是一个夸张的写法,以“万里”写路途遥远。诗人这种对家乡和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表现出的远大抱负,凌云壮志,实则是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和放大。
李白在作诗中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新颖的比喻来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语言上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使得他的作品瑰丽多姿,独树一帜。
(杨 溢)
[评点]
作者抓住诗的“夸张性描写”的特点,作了具体深入的评析。在评析表现手法时,能顾及诗所表现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内涵。
今日更新
-
闫政《一生的道路》高中作文
[2020-04-17]
-
李彧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议论高中作文
[2020-04-17]
-
陈镘均《人生百态皆风景》抒情高中作文
[2020-04-17]
-
刘飞燕《从此我不在孤身一人》抒情高中作文
[2020-04-17]
-
李嘉璇《动力综合问题》高中作文
[2020-04-1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