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物寄意
【题目】
写物寄意。要求: 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参考题目:
1. 树根的联想
2. 报春的梅
3. 绿叶赞
4. 辛勤的蜜蜂
5. 水滴的精神
根据下述的 “意”,选择可托之“物”,以物寄意。文题自拟。
6. 舍己为人
7. 坚韧不拔
8. 不计名利
9. 锲而不舍
10. 无私奉献
——初中语文课本训练题。
【审题】
题型,以写作范围拟题,并提供参考题目。文体,记叙散文。题旨托物寄意言志,就是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练习要求用恰当的类比,表现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参考题目分两类: 一是以“物”命题,二是以“意”命题。两类之间,有相对的地方,即第一类中的“物”可以到第二类中找“意”,第二类中的“意”也可以在第一类的“物”中找到可托之“物”。其他可供选用的物有: 铺路石、桥、手脚架、石灰、煤、落叶、伞、黑板等等。
【构思】
一、由具体到抽象的类比联想。托物寄意关键是要展开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由物的“形”,联想到物的“神”,由物的“形”、“神”联想到 “意”,即人的精神、品质、风格,人的主观认识,某种道理。由物的 “形”及“神”及人的“意”,形、神、意就要有“同类”或“类似”的类比点。围绕类比点构思行文,就能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贯全文。写物寄意中的写物,既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征,又要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和生命。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和生命,是象征、类比,由物及意的桥梁。
二、由抽象到具体的类比联想。第二类以“意”命题的题目,首先要领悟 “意” 的内涵,联想 “象征物”。思路一般是:意——象征物——形——神——意。
三、虚实交融。构思和行文时,忌太虚、太实、太硬、太直。太虚,是描写物的外在形象不具体细致实在,使物的内在品格和所寄的“意”失去依托; 太实,是描写物时不能由形及神,虚实结合,由实至虚地联想生发开去,不能在“物”与“意”之间架设桥梁; 太硬,是指“物”与“意”之间,牵强附会,没有找出或找准类比点,生搬硬套; 太直,是指形与神、物和意游离,或者过多地直陈 “意”,不够含蓄; 等等。
四、物我交融构思法。这是运用借托式联想,借托“物”写“我”(人)。“物”“我”之间具有“神似”的特点,写“物” 为了写人。以“物”来衬托人。参见《槐》、《茑萝花》。
五、下面是学生习作中景(物)“形——神——意”联想思路的实例。
1. 绿阴——给人阴凉——亲人的心血
走进绿阴,竟未能感觉出来。直到林阴道的尽头,我才感觉到浓浓的绿意。
生命之树紧依着,绿叶相互交错层层叠叠。迈进绿阴,心里一阵舒坦。历久的委屈,好像不复存在了。一种奔突的充实与崇高的情感在我的肉体中穿行。风吹叶动,像无数只爱的温柔之手轻抚着我,轻抚我曾经受伤曾经荒芜的心地。我的眼前一片光明,万物因而变得柔和。
绿阴给我撑开甘甜的阴凉,向我敞开宽广的胸怀。给予我圣洁光环的沐浴,赠予我崇高入微的爱。我的思想在阴凉的拂动下,得以净化与升华。
我想,我儿时的摇篮定有奶奶手的温馨,我的酣眠定有妈妈歌谣的香甜,我恬静的面庞定有爷爷钢丝般的胡须折扎的痕迹,我嫩嫩的鼻息定有爸爸烟叶的熏陶。我成长的历程啊,倾注着亲人们的心血。
阳光洒下来的时候,绿阴在我的心中。
这段随想,先写走进绿阴后的感觉,进而联想,由绿阴给人甘甜的阴凉,联想到奶奶、妈妈爱抚的香甜和爷爷、爸爸的熏陶,最后悟出人的成长,倾注着亲人的心血。
2. 榕树——顶着烈日,给人凉爽——赞颂像榕树般的人
路旁,有一棵大榕树。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岁了,有人说,它跟村东头的五保户张爷爷同岁,张爷爷多少岁了? 只有他们村的人知道。
大家似乎十分爱护这棵大榕树。顽皮的孩子从来不到这棵树上来攀爬。因为,这棵榕树曾经给过他们一片浓浓的树阴。
夏天,烈日当空,谁不想有一片树阴? 它能给人凉爽,甚至可以招来一阵习习的凉风,如果你汗流浃背,在这片树阴底下一躺,汗不一会儿就干了,你会感到无比舒服、惬意,甚至想睡一觉。过路的人在树下坐一会儿,喝点水再走,那就会精神振奋,面目春风。如果有人贪恋这儿的凉爽,忘记了自己是路过,只要他一抬头,立刻可以得到一个告诫:“借此歇息片刻,莫忘千里远行。”
树阴,顶着炎炎烈日,给人们留下一片凉爽。人们赞美铺路石,却忘记了树阴。
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啊!
作者具体描绘树阴给人们的好处,点明了它的品格赞颂生活中像树阴那样的人。
3. 无花果——踏实精神——为他人需要服务
无花果树在结果之前没有一点征兆,更没有桃李那样的“预告”。假如你有兴趣去观察它结实的过程,那你一定会惊诧不已,因为它结果之神速是你意想不到的。今天它似乎全无结果的意思,但第二天再仔细察看,便会发觉枝丫间都已冒出了圆圆的如豆粒一般的幼果。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枝丫里都有一颗,一枝虚空也没有。而且果实个个皆能成熟,从不脱落。更加难得的是,它的果实从来不会遭到虫蛀,它挂在枝头的没有一颗是“滥竽充数” 的坏果子。由此,我常想,无花果树是最踏实的。它这种踏实的精神,曾给予我很大的影响。每当我产生虚荣心时,想到它,便会自我谴责,使得踏实、求实的自我要求在心头潜滋暗长。
无花果树的果子不仅个个皆实,它们还有一种独特的药效。用它们熬汤饮用,能医治痢疾,迅速而又经济。因此,常常有人需要它。这又使我想到: 那不正是它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是的,一个人也应当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他人的需要服务。
4. 粉笔——精神、风格——教师
粉笔,矮矮的个子,细细的身材。没有美丽的花纹,没有夺目的光泽;既不像毛笔那样挺拔,也不如钢笔那样昂贵。它长得极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有点 “丑陋”,然而别看它 “其貌不扬”,它却有高尚的风格,可贵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
它给予人多,要求于人的却极少。勇于献身,在所不辞。这,就是粉笔不平凡的精神。
谦逊无私,胸怀坦荡。这,就是粉笔不平凡的精神。
粉笔有这样的精神,堪称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也有这样的精神,不是吗? 粉笔为传播知识,粉身碎骨,教师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 粉笔造就人才后,依旧默默无闻,教师桃李满天下了,仍然任劳任怨……这种高尚的风格、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应该赞美吗? 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平凡的精神难道不正是共产主义风格的写照吗?
啊,粉笔,让我们永远学习您! 啊,教师,让我们永远永远地赞美您!
片断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突出描写了粉笔的高尚风格和可贵精神。在此铺垫的基础上,作者又巧妙地把粉笔的无私奉献和教师的献身精神结合起来,赞扬了可敬的人民教师。这样,以物的形及神,过渡到了人,显得自然稳妥。
5. 星星——太阳——人——星星 (无私者)
星星和太阳有着截然不同的美。一个宁静、洁白,一个热烈、火红;一个洋溢着温馨和幸福,另一个照耀着生命和希望。这两种美,人类都乐意接受,而我更赞赏星星,她的亮度其实比太阳亮许多倍,然而她却远远地离开地球,让太阳的光芒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她不想为了与太阳争辉而毁了整个地球。她只在夜晚才出来,把温柔的光洒向大地,不愿吵醒熟睡着的人们。当黎明来到,她又悄悄地隐去,把造福人类的机会又留给太阳。
虽然她只是在晴天的夜晚才出现,但她也常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帮助了你。如果你是个夜间的行路人,走在无垠的荒野上,周围万籁俱寂,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可落脚的地方。也许你会灰心,但你可曾抬头望过那满天的繁星? 其实她们正在用 “微弱” 的光芒给予你力量。如果你感觉到了,就会使你充满信心和力量地前进——与你同行!
爱她们吧——宇宙间的无私者,星星!
通过想象,把博大宏深的天体,从星星到太阳乃至宇宙联系在一起,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情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索。
6. 水仙花季——自己的 “花季”
啊,我钟爱的水仙终于开花了! 乳白的花瓣,鹅黄的花蕊,在葱绿挺拔的长叶映衬下,充分显示出 “凌波仙子”娇柔妩媚的风姿。幽微淡雅的清香不时传来,给人怡神惬意的快感。何不把她的倩影画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呢?这油然而生的意念,当时没有立即见诸行动。
寒假的时日在匆忙和庸懒中悄悄溜走。一天早上,传来哥哥的喊声:“水仙花蔫了! ”我急忙翻身下床,只见原先怒放的花朵正低着头,花蕊下垂,花瓣打皱,叶子的尖端泛黄而卷曲。昔日秀美水灵的 “仙子” 逝矣!
难言的怅惘变成真切的痛悔。难道能让自己美好的“花季”在匆忙和庸懒中悄悄溜走?
水仙花开,想画而未画; 水仙花蔫了,自己的寒假也在匆忙庸懒中溜走。以此触发惘怅和痛悔,进而以水仙花季与自己的“花季”类比,奋起而决不让美好时光虚度。这篇随感,触发自然,层递,深沉而向上。
7. 风筝——线——自由、限度
风筝,都牵挂着一根很长很长的线。
线是风筝的生命! 有了它,风筝才能借助风的力量升得很高,飘向很远。断了线的风筝固然可以消遥自在地东飞西飘,但总要一头栽落下来,或扎进草丛中,或挂在树杈上,或落到小河里……它若飞得越高,就会跌得更惨!
给予风筝自由的是线,限制风筝自由的还是线。自由,毕竟不是没有限度的!
从放风筝中悟出 “给予风筝自由的是线,限制风筝自由的还是线”,进而联想到: “自由,毕竟不是没有限度的”。
8. 梅——人——物——人与物意合
窗外,那株腊梅又开了。小小的,黄黄的花缀在枝上。数不清它是第几年开花了,而在记忆中留有鲜明印象的,只有去年的梅花:除夕前,将花枝锯下,洗净后移进室内插入瓶中,足足香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瞧,只有当事物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的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将它们忽视与遗忘。
但梅花毕竟还是梅花,并不因被人们遗忘而失职。它不是依旧克尽厥职——在冰天雪地里尽力地、默默地吐着清香吗?无怪乎梅花获得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偏爱。对其赞誉也可谓高矣! 古人有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句。毛泽东同志也曾咏梅,赞叹道: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无意效颦式的来赞颂梅之高风亮节,只是想到人若能多一点梅花“无意苦争春”的超然,多一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梢” 的实在,也许能活得更好些。不是吗? 对于自身的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而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重视一些; 认真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并全力去做好,不因某些外来因素而动摇改变。倘能如此,对于自身来说,也就不辜负什么了。我想,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洒脱,陶渊明式的“隐居”无非是一种逃避,一种虚假的“潇洒”罢了。因为他在现实面前,既思想矛盾,又无可奈何。这难道不是一种痛苦吗? 也许,人若最终追寻到梅的那种 “她在丛中笑” 的感受,便算是享受到了一种至高至上的、由衷的快乐了。
何苦为一些小事去自寻烦恼?放开眼光吧,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笑一笑,把烦恼抛给过去,把回想留给未来。
上面几段关于梅的随想,是连锁联想,一个联想接着一个联想。
从插梅的切身体验中,联想到事物与人们的注意力的关系:事物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人们会注意到它们,否则,就会被忽视和遗忘。这是从物联想到人。
而梅,不因被人们遗忘而失职,依旧克尽厥职: 又从人联想到物。
化用古人和今人的诗意,以此作为桥梁,人与物意合,表现出一种在务实和尽职中 “洒脱” 的情思。——颇有新意。
进而从 “洒脱” 联想开去,摒弃陶渊明式的虚假 “潇洒”,推崇梅的至高至上的、由衷的快乐! ——颇有深度。
最后,从“快乐”联想到 “烦恼”,和盘托出旨意: “放开眼光”,“把烦恼抛给过去,把回想留给未来”。
【相关题目辨思】
A. 槐
下面是 “雨花奖” 获奖作文,赵海峰写于初三。
春尽,院门口的老槐树再没发出芽来,虽然这对于我们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院算不得什么大事,院子里只有那一棵树,树死了,死了也就算了。但传达室的老张伯伯的脸上却骤然阴沉了。
半个月后,老张伯伯也死了。他是坐在传达室里死的,眼望着院门口的黑漆大门,走得很安详,以至第一个发现他的人还叫了他一声: “老张头早!”
谁也不能知道张伯伯的确切岁数,看样子已年过 “古稀”。他没有亲人,听妈妈说他最后一个儿子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在院里的阿姨、叔叔们整理老人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照片,穿着旧式军装,与他十分相像,但不知是老张伯伯自己还是他儿子。
很快,居委会又请来了一位小青年做传达。没几天,胖姨的君子兰便丢了,她找遍全院后,气冲冲地来问小传达怎么把小偷放进院子来。
小传达嘴很利落:“我又不是孙悟空,谁知道那捧着君子兰出去的人是你的客人还是小偷! ”
胖姨当真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了。
于是,院子里再也看不到哪家门前有花了。有的人家窗户上还装上了铁栅栏。活像一只只笼子。
人们想起了老张伯伯,他在时,从来没有哪家丢过东西。也怪,老人戴着深度老花镜,眼近乎瞎了。他有一条原则,遇见脸“生”的就挡驾,为此还得罪了胖姨。胖姨破口大骂: “您老瞎了眼啦,不知道这是我客人吗! ”
妈妈看不过去了,晚上找胖姨聊了好久,胖姨第二天早上去向张伯伯道歉,老传达眯眼一笑:“忙您的去吧,这事不怪您,别放在心上,忙您的去吧。”
从此再没人对老张伯伯说过一句重话。
“初伏”很快就到了。日头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都不歇着。院子里的黄土反射着令人眩目的光。
中午。人们都呆在像蒸笼似的屋子里,爸爸脱得只剩一条裤衩,汗水还是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
天实在太热。
原先的三伏天,那可是人们很舒服的日子。老槐树枝叶密茂,遮了有篮球场那么大一块树阴。中午或者黄昏,人们拿了凳子坐在树阴里,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再加上老张伯伯时常向四周泼点水,清清凉凉,好不自在。午睡的干脆搬了折叠床到院子里来睡。
可现在,唉……
这星期,黑叔叔家,李奶奶家,赵爷爷家的《电视周报》又没了着落。
人们总是摇着头说: “要是老张在……”
市政队的人带着锯子、铁锹要来挖树了。
小院里人们的心陡然紧缩了,不能挖走呀! 人们挡了驾。
“不能挖! ” 几个声音说。
“不挖就朽了。” 市政队的人说。
“已经朽了。”
“那更得挖。”
人们无言以对。
“那就留个树墩吧! ” 胖姨说。
市政队的人答应了。
树锯走后,人们心里像空了一块。只有光秃秃的树墩子在院中任凭风吹日晒。
今年春天,在已老朽的树墩根部发现爆出了一枝槐树新芽。不管它是原来老槐树的,还是新种子长起来的,反正大伙心里充满了欣喜。
每天清晨,太阳初升时,总有人在槐树新枝的四周洒些新鲜的鸡蛋壳或淘米水的白沫,就像老张伯伯生前伺候那棵老槐树那样。新枝一天天泛绿,顶着的露珠,含着太阳的微笑。
那是老张伯伯的微笑——我想——永恒的微笑。
本文的特点是“物” (老槐树) “我” (老张伯伯) 交融。
文章一开头就将老槐树与老张伯伯拧成一体,然后写了两个对比,一个类比。两个对比,小传达与老传达对比,老槐树死后与死前对比;一个类比,老张伯伯和老槐树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怀念。两个对比和一个类比,形成一个大的比衬:写老槐树为了写老张伯伯,老张伯伯与老槐树的形象融合,两者都具有沐浴人们的普遍而伟大的精神品貌,人们对老槐树的怀念、珍惜及老槐树的新生,使对老张伯伯的褒扬得到深层的延伸和升华。
B. 茑萝花
下面是徐立群写于初三的作文《茑萝花》,也用物我交融构思法。
初夏时候,小院的东墙上架起了一座花架,下面矮矮的茑萝花蔓已经开始往上攀沿了。那是院子东面刚搬来不久的那户人家种的。
茑萝花很不起眼,嫩嫩的茎儿,好像弱不禁风似的,叶片很像金鱼草,微风吹来,荡呀荡呀……
不多久,我跟那家邻居开始了 “外交” 活动。他们家有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叫明华。她长得很清秀,修长的个儿,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惜的是,她的下肢瘫痪了。她还没上学念过书; 见我每天上学,羡慕得不得了,一见面就要我讲学校的事。我当然非常愿意。慢慢地我就发现她已自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现在已在学初二的课程了。我还发现她非常爱花,那茑萝花就是她让她妈妈给种的。明华每天早晨都坐在轮椅上给花儿浇水,她最喜爱的就是茑萝花,她对我说: “茑萝花的生命力强,就是得不到细心栽培,也能长得非常茂盛。”听了她的话,我暗自好笑,那么细的花茎,能有多少活力?
一天下午,一阵大暴雨把茑萝花的花架冲倒了。明华急得什么似的。大雨一过,她妈妈就重新把花架搭起来,我也赶忙过去帮忙。一架花蔓已被冲得不成样子,长长的茎叶断成一段一段的。可我发现,第二天,搭在架上的茑萝花又恢复了生气,绿绿的叶儿好像在朝我笑呢!我对它也不由得另眼相看了。
天气渐渐地热起来,茑萝花开了,密密的绿叶间,点点红星在闪烁。茑萝花小巧玲珑,煞是可爱。
放暑假以后,我每天和明华一块儿做作业。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按时到明华家去。一进门,见她正专心致志地在练写毛笔字,练得满头大汗。我劝她说: “明华,你也太认真了,我们上学读书也有放假的时候,你呀,一天到晚练呀、算呀,太累了!”她抬起头,抹了把汗,冲着我笑笑,她手边摊开的一幅宣纸上,写着端端正正的楷书: “有志者,事竟成。”
凉爽的夏夜,月光如水。我和明华坐在院里乘凉、谈天,东拉西扯地就谈到了茑萝花。望着满是“繁星” 的茑萝花架,我感慨地说:“茑萝花这么纤细的茎干竟爬得这么高了。真没想到,风吹雨打不但没摧垮它,反而使它越长越茂盛了。明华你看,好些花茎还攀到了你家屋顶上,真不容易啊!”“是呀,它毕竟攀上去了。有志者事竟成,小群,你说对吗?”“茑萝花”、“有志者”,听了这话,我心有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
洁白的月光洒在小院里,洒在正在沉思的轮椅上的明华身上,也洒在顽强的茑萝花上。微风中,茑萝花在轻轻颤动,好像在弹奏着一支顽强不屈的生命乐章,我不禁被感染了。多么可爱啊,茑萝花!
作者写茑萝花,是为了比衬明华。茑萝花生命力强,虽经大暴雨的袭击,第二天又恢复了生气。随着作者对茑萝花认识的深入,一个加倍刻苦自学、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下肢瘫痪的女孩的形象显现在读者面前。
写物寄意。要求: 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参考题目:
1. 树根的联想
2. 报春的梅
3. 绿叶赞
4. 辛勤的蜜蜂
5. 水滴的精神
根据下述的 “意”,选择可托之“物”,以物寄意。文题自拟。
6. 舍己为人
7. 坚韧不拔
8. 不计名利
9. 锲而不舍
10. 无私奉献
——初中语文课本训练题。
【审题】
题型,以写作范围拟题,并提供参考题目。文体,记叙散文。题旨托物寄意言志,就是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练习要求用恰当的类比,表现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参考题目分两类: 一是以“物”命题,二是以“意”命题。两类之间,有相对的地方,即第一类中的“物”可以到第二类中找“意”,第二类中的“意”也可以在第一类的“物”中找到可托之“物”。其他可供选用的物有: 铺路石、桥、手脚架、石灰、煤、落叶、伞、黑板等等。
【构思】
一、由具体到抽象的类比联想。托物寄意关键是要展开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由物的“形”,联想到物的“神”,由物的“形”、“神”联想到 “意”,即人的精神、品质、风格,人的主观认识,某种道理。由物的 “形”及“神”及人的“意”,形、神、意就要有“同类”或“类似”的类比点。围绕类比点构思行文,就能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贯全文。写物寄意中的写物,既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征,又要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和生命。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和生命,是象征、类比,由物及意的桥梁。
二、由抽象到具体的类比联想。第二类以“意”命题的题目,首先要领悟 “意” 的内涵,联想 “象征物”。思路一般是:意——象征物——形——神——意。
三、虚实交融。构思和行文时,忌太虚、太实、太硬、太直。太虚,是描写物的外在形象不具体细致实在,使物的内在品格和所寄的“意”失去依托; 太实,是描写物时不能由形及神,虚实结合,由实至虚地联想生发开去,不能在“物”与“意”之间架设桥梁; 太硬,是指“物”与“意”之间,牵强附会,没有找出或找准类比点,生搬硬套; 太直,是指形与神、物和意游离,或者过多地直陈 “意”,不够含蓄; 等等。
四、物我交融构思法。这是运用借托式联想,借托“物”写“我”(人)。“物”“我”之间具有“神似”的特点,写“物” 为了写人。以“物”来衬托人。参见《槐》、《茑萝花》。
五、下面是学生习作中景(物)“形——神——意”联想思路的实例。
1. 绿阴——给人阴凉——亲人的心血
走进绿阴,竟未能感觉出来。直到林阴道的尽头,我才感觉到浓浓的绿意。
生命之树紧依着,绿叶相互交错层层叠叠。迈进绿阴,心里一阵舒坦。历久的委屈,好像不复存在了。一种奔突的充实与崇高的情感在我的肉体中穿行。风吹叶动,像无数只爱的温柔之手轻抚着我,轻抚我曾经受伤曾经荒芜的心地。我的眼前一片光明,万物因而变得柔和。
绿阴给我撑开甘甜的阴凉,向我敞开宽广的胸怀。给予我圣洁光环的沐浴,赠予我崇高入微的爱。我的思想在阴凉的拂动下,得以净化与升华。
我想,我儿时的摇篮定有奶奶手的温馨,我的酣眠定有妈妈歌谣的香甜,我恬静的面庞定有爷爷钢丝般的胡须折扎的痕迹,我嫩嫩的鼻息定有爸爸烟叶的熏陶。我成长的历程啊,倾注着亲人们的心血。
阳光洒下来的时候,绿阴在我的心中。
这段随想,先写走进绿阴后的感觉,进而联想,由绿阴给人甘甜的阴凉,联想到奶奶、妈妈爱抚的香甜和爷爷、爸爸的熏陶,最后悟出人的成长,倾注着亲人的心血。
2. 榕树——顶着烈日,给人凉爽——赞颂像榕树般的人
路旁,有一棵大榕树。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岁了,有人说,它跟村东头的五保户张爷爷同岁,张爷爷多少岁了? 只有他们村的人知道。
大家似乎十分爱护这棵大榕树。顽皮的孩子从来不到这棵树上来攀爬。因为,这棵榕树曾经给过他们一片浓浓的树阴。
夏天,烈日当空,谁不想有一片树阴? 它能给人凉爽,甚至可以招来一阵习习的凉风,如果你汗流浃背,在这片树阴底下一躺,汗不一会儿就干了,你会感到无比舒服、惬意,甚至想睡一觉。过路的人在树下坐一会儿,喝点水再走,那就会精神振奋,面目春风。如果有人贪恋这儿的凉爽,忘记了自己是路过,只要他一抬头,立刻可以得到一个告诫:“借此歇息片刻,莫忘千里远行。”
树阴,顶着炎炎烈日,给人们留下一片凉爽。人们赞美铺路石,却忘记了树阴。
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啊!
作者具体描绘树阴给人们的好处,点明了它的品格赞颂生活中像树阴那样的人。
3. 无花果——踏实精神——为他人需要服务
无花果树在结果之前没有一点征兆,更没有桃李那样的“预告”。假如你有兴趣去观察它结实的过程,那你一定会惊诧不已,因为它结果之神速是你意想不到的。今天它似乎全无结果的意思,但第二天再仔细察看,便会发觉枝丫间都已冒出了圆圆的如豆粒一般的幼果。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枝丫里都有一颗,一枝虚空也没有。而且果实个个皆能成熟,从不脱落。更加难得的是,它的果实从来不会遭到虫蛀,它挂在枝头的没有一颗是“滥竽充数” 的坏果子。由此,我常想,无花果树是最踏实的。它这种踏实的精神,曾给予我很大的影响。每当我产生虚荣心时,想到它,便会自我谴责,使得踏实、求实的自我要求在心头潜滋暗长。
无花果树的果子不仅个个皆实,它们还有一种独特的药效。用它们熬汤饮用,能医治痢疾,迅速而又经济。因此,常常有人需要它。这又使我想到: 那不正是它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是的,一个人也应当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他人的需要服务。
4. 粉笔——精神、风格——教师
粉笔,矮矮的个子,细细的身材。没有美丽的花纹,没有夺目的光泽;既不像毛笔那样挺拔,也不如钢笔那样昂贵。它长得极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有点 “丑陋”,然而别看它 “其貌不扬”,它却有高尚的风格,可贵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
它给予人多,要求于人的却极少。勇于献身,在所不辞。这,就是粉笔不平凡的精神。
谦逊无私,胸怀坦荡。这,就是粉笔不平凡的精神。
粉笔有这样的精神,堪称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也有这样的精神,不是吗? 粉笔为传播知识,粉身碎骨,教师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 粉笔造就人才后,依旧默默无闻,教师桃李满天下了,仍然任劳任怨……这种高尚的风格、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应该赞美吗? 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平凡的精神难道不正是共产主义风格的写照吗?
啊,粉笔,让我们永远学习您! 啊,教师,让我们永远永远地赞美您!
片断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突出描写了粉笔的高尚风格和可贵精神。在此铺垫的基础上,作者又巧妙地把粉笔的无私奉献和教师的献身精神结合起来,赞扬了可敬的人民教师。这样,以物的形及神,过渡到了人,显得自然稳妥。
5. 星星——太阳——人——星星 (无私者)
星星和太阳有着截然不同的美。一个宁静、洁白,一个热烈、火红;一个洋溢着温馨和幸福,另一个照耀着生命和希望。这两种美,人类都乐意接受,而我更赞赏星星,她的亮度其实比太阳亮许多倍,然而她却远远地离开地球,让太阳的光芒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她不想为了与太阳争辉而毁了整个地球。她只在夜晚才出来,把温柔的光洒向大地,不愿吵醒熟睡着的人们。当黎明来到,她又悄悄地隐去,把造福人类的机会又留给太阳。
虽然她只是在晴天的夜晚才出现,但她也常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帮助了你。如果你是个夜间的行路人,走在无垠的荒野上,周围万籁俱寂,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可落脚的地方。也许你会灰心,但你可曾抬头望过那满天的繁星? 其实她们正在用 “微弱” 的光芒给予你力量。如果你感觉到了,就会使你充满信心和力量地前进——与你同行!
爱她们吧——宇宙间的无私者,星星!
通过想象,把博大宏深的天体,从星星到太阳乃至宇宙联系在一起,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情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索。
6. 水仙花季——自己的 “花季”
啊,我钟爱的水仙终于开花了! 乳白的花瓣,鹅黄的花蕊,在葱绿挺拔的长叶映衬下,充分显示出 “凌波仙子”娇柔妩媚的风姿。幽微淡雅的清香不时传来,给人怡神惬意的快感。何不把她的倩影画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呢?这油然而生的意念,当时没有立即见诸行动。
寒假的时日在匆忙和庸懒中悄悄溜走。一天早上,传来哥哥的喊声:“水仙花蔫了! ”我急忙翻身下床,只见原先怒放的花朵正低着头,花蕊下垂,花瓣打皱,叶子的尖端泛黄而卷曲。昔日秀美水灵的 “仙子” 逝矣!
难言的怅惘变成真切的痛悔。难道能让自己美好的“花季”在匆忙和庸懒中悄悄溜走?
水仙花开,想画而未画; 水仙花蔫了,自己的寒假也在匆忙庸懒中溜走。以此触发惘怅和痛悔,进而以水仙花季与自己的“花季”类比,奋起而决不让美好时光虚度。这篇随感,触发自然,层递,深沉而向上。
7. 风筝——线——自由、限度
风筝,都牵挂着一根很长很长的线。
线是风筝的生命! 有了它,风筝才能借助风的力量升得很高,飘向很远。断了线的风筝固然可以消遥自在地东飞西飘,但总要一头栽落下来,或扎进草丛中,或挂在树杈上,或落到小河里……它若飞得越高,就会跌得更惨!
给予风筝自由的是线,限制风筝自由的还是线。自由,毕竟不是没有限度的!
从放风筝中悟出 “给予风筝自由的是线,限制风筝自由的还是线”,进而联想到: “自由,毕竟不是没有限度的”。
8. 梅——人——物——人与物意合
窗外,那株腊梅又开了。小小的,黄黄的花缀在枝上。数不清它是第几年开花了,而在记忆中留有鲜明印象的,只有去年的梅花:除夕前,将花枝锯下,洗净后移进室内插入瓶中,足足香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瞧,只有当事物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的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将它们忽视与遗忘。
但梅花毕竟还是梅花,并不因被人们遗忘而失职。它不是依旧克尽厥职——在冰天雪地里尽力地、默默地吐着清香吗?无怪乎梅花获得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偏爱。对其赞誉也可谓高矣! 古人有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句。毛泽东同志也曾咏梅,赞叹道: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无意效颦式的来赞颂梅之高风亮节,只是想到人若能多一点梅花“无意苦争春”的超然,多一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梢” 的实在,也许能活得更好些。不是吗? 对于自身的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而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重视一些; 认真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并全力去做好,不因某些外来因素而动摇改变。倘能如此,对于自身来说,也就不辜负什么了。我想,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洒脱,陶渊明式的“隐居”无非是一种逃避,一种虚假的“潇洒”罢了。因为他在现实面前,既思想矛盾,又无可奈何。这难道不是一种痛苦吗? 也许,人若最终追寻到梅的那种 “她在丛中笑” 的感受,便算是享受到了一种至高至上的、由衷的快乐了。
何苦为一些小事去自寻烦恼?放开眼光吧,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笑一笑,把烦恼抛给过去,把回想留给未来。
上面几段关于梅的随想,是连锁联想,一个联想接着一个联想。
从插梅的切身体验中,联想到事物与人们的注意力的关系:事物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人们会注意到它们,否则,就会被忽视和遗忘。这是从物联想到人。
而梅,不因被人们遗忘而失职,依旧克尽厥职: 又从人联想到物。
化用古人和今人的诗意,以此作为桥梁,人与物意合,表现出一种在务实和尽职中 “洒脱” 的情思。——颇有新意。
进而从 “洒脱” 联想开去,摒弃陶渊明式的虚假 “潇洒”,推崇梅的至高至上的、由衷的快乐! ——颇有深度。
最后,从“快乐”联想到 “烦恼”,和盘托出旨意: “放开眼光”,“把烦恼抛给过去,把回想留给未来”。
【相关题目辨思】
A. 槐
下面是 “雨花奖” 获奖作文,赵海峰写于初三。
春尽,院门口的老槐树再没发出芽来,虽然这对于我们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院算不得什么大事,院子里只有那一棵树,树死了,死了也就算了。但传达室的老张伯伯的脸上却骤然阴沉了。
半个月后,老张伯伯也死了。他是坐在传达室里死的,眼望着院门口的黑漆大门,走得很安详,以至第一个发现他的人还叫了他一声: “老张头早!”
谁也不能知道张伯伯的确切岁数,看样子已年过 “古稀”。他没有亲人,听妈妈说他最后一个儿子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在院里的阿姨、叔叔们整理老人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照片,穿着旧式军装,与他十分相像,但不知是老张伯伯自己还是他儿子。
很快,居委会又请来了一位小青年做传达。没几天,胖姨的君子兰便丢了,她找遍全院后,气冲冲地来问小传达怎么把小偷放进院子来。
小传达嘴很利落:“我又不是孙悟空,谁知道那捧着君子兰出去的人是你的客人还是小偷! ”
胖姨当真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了。
于是,院子里再也看不到哪家门前有花了。有的人家窗户上还装上了铁栅栏。活像一只只笼子。
人们想起了老张伯伯,他在时,从来没有哪家丢过东西。也怪,老人戴着深度老花镜,眼近乎瞎了。他有一条原则,遇见脸“生”的就挡驾,为此还得罪了胖姨。胖姨破口大骂: “您老瞎了眼啦,不知道这是我客人吗! ”
妈妈看不过去了,晚上找胖姨聊了好久,胖姨第二天早上去向张伯伯道歉,老传达眯眼一笑:“忙您的去吧,这事不怪您,别放在心上,忙您的去吧。”
从此再没人对老张伯伯说过一句重话。
“初伏”很快就到了。日头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都不歇着。院子里的黄土反射着令人眩目的光。
中午。人们都呆在像蒸笼似的屋子里,爸爸脱得只剩一条裤衩,汗水还是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
天实在太热。
原先的三伏天,那可是人们很舒服的日子。老槐树枝叶密茂,遮了有篮球场那么大一块树阴。中午或者黄昏,人们拿了凳子坐在树阴里,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再加上老张伯伯时常向四周泼点水,清清凉凉,好不自在。午睡的干脆搬了折叠床到院子里来睡。
可现在,唉……
这星期,黑叔叔家,李奶奶家,赵爷爷家的《电视周报》又没了着落。
人们总是摇着头说: “要是老张在……”
市政队的人带着锯子、铁锹要来挖树了。
小院里人们的心陡然紧缩了,不能挖走呀! 人们挡了驾。
“不能挖! ” 几个声音说。
“不挖就朽了。” 市政队的人说。
“已经朽了。”
“那更得挖。”
人们无言以对。
“那就留个树墩吧! ” 胖姨说。
市政队的人答应了。
树锯走后,人们心里像空了一块。只有光秃秃的树墩子在院中任凭风吹日晒。
今年春天,在已老朽的树墩根部发现爆出了一枝槐树新芽。不管它是原来老槐树的,还是新种子长起来的,反正大伙心里充满了欣喜。
每天清晨,太阳初升时,总有人在槐树新枝的四周洒些新鲜的鸡蛋壳或淘米水的白沫,就像老张伯伯生前伺候那棵老槐树那样。新枝一天天泛绿,顶着的露珠,含着太阳的微笑。
那是老张伯伯的微笑——我想——永恒的微笑。
本文的特点是“物” (老槐树) “我” (老张伯伯) 交融。
文章一开头就将老槐树与老张伯伯拧成一体,然后写了两个对比,一个类比。两个对比,小传达与老传达对比,老槐树死后与死前对比;一个类比,老张伯伯和老槐树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怀念。两个对比和一个类比,形成一个大的比衬:写老槐树为了写老张伯伯,老张伯伯与老槐树的形象融合,两者都具有沐浴人们的普遍而伟大的精神品貌,人们对老槐树的怀念、珍惜及老槐树的新生,使对老张伯伯的褒扬得到深层的延伸和升华。
B. 茑萝花
下面是徐立群写于初三的作文《茑萝花》,也用物我交融构思法。
初夏时候,小院的东墙上架起了一座花架,下面矮矮的茑萝花蔓已经开始往上攀沿了。那是院子东面刚搬来不久的那户人家种的。
茑萝花很不起眼,嫩嫩的茎儿,好像弱不禁风似的,叶片很像金鱼草,微风吹来,荡呀荡呀……
不多久,我跟那家邻居开始了 “外交” 活动。他们家有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叫明华。她长得很清秀,修长的个儿,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惜的是,她的下肢瘫痪了。她还没上学念过书; 见我每天上学,羡慕得不得了,一见面就要我讲学校的事。我当然非常愿意。慢慢地我就发现她已自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现在已在学初二的课程了。我还发现她非常爱花,那茑萝花就是她让她妈妈给种的。明华每天早晨都坐在轮椅上给花儿浇水,她最喜爱的就是茑萝花,她对我说: “茑萝花的生命力强,就是得不到细心栽培,也能长得非常茂盛。”听了她的话,我暗自好笑,那么细的花茎,能有多少活力?
一天下午,一阵大暴雨把茑萝花的花架冲倒了。明华急得什么似的。大雨一过,她妈妈就重新把花架搭起来,我也赶忙过去帮忙。一架花蔓已被冲得不成样子,长长的茎叶断成一段一段的。可我发现,第二天,搭在架上的茑萝花又恢复了生气,绿绿的叶儿好像在朝我笑呢!我对它也不由得另眼相看了。
天气渐渐地热起来,茑萝花开了,密密的绿叶间,点点红星在闪烁。茑萝花小巧玲珑,煞是可爱。
放暑假以后,我每天和明华一块儿做作业。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按时到明华家去。一进门,见她正专心致志地在练写毛笔字,练得满头大汗。我劝她说: “明华,你也太认真了,我们上学读书也有放假的时候,你呀,一天到晚练呀、算呀,太累了!”她抬起头,抹了把汗,冲着我笑笑,她手边摊开的一幅宣纸上,写着端端正正的楷书: “有志者,事竟成。”
凉爽的夏夜,月光如水。我和明华坐在院里乘凉、谈天,东拉西扯地就谈到了茑萝花。望着满是“繁星” 的茑萝花架,我感慨地说:“茑萝花这么纤细的茎干竟爬得这么高了。真没想到,风吹雨打不但没摧垮它,反而使它越长越茂盛了。明华你看,好些花茎还攀到了你家屋顶上,真不容易啊!”“是呀,它毕竟攀上去了。有志者事竟成,小群,你说对吗?”“茑萝花”、“有志者”,听了这话,我心有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
洁白的月光洒在小院里,洒在正在沉思的轮椅上的明华身上,也洒在顽强的茑萝花上。微风中,茑萝花在轻轻颤动,好像在弹奏着一支顽强不屈的生命乐章,我不禁被感染了。多么可爱啊,茑萝花!
作者写茑萝花,是为了比衬明华。茑萝花生命力强,虽经大暴雨的袭击,第二天又恢复了生气。随着作者对茑萝花认识的深入,一个加倍刻苦自学、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下肢瘫痪的女孩的形象显现在读者面前。
今日更新
-
我的一次发现
[2019-06-01]
-
我成长中的二三事
[2019-06-01]
-
今日家事
[2019-06-01]
-
喜事一件接一件
[2019-06-01]
-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