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

2024-01-30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
        要求: 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适当结合;不要写成诗歌字数600左右。
        ——1984年南宁市中考作文试题。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记事,第一人称叙述。题旨,这类题目,文题一般是一个句子,主语是“这件事”,是记叙的主体; 谓语部分是“主体”的内涵,写出这件事为什么能留 “在我记忆深处”的内在原因。
        【构思】
        一、“事态定位”、“一事贯串”构思法。“事态定位” 常用于新闻的结构,是指写好导语,“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移用于“构思”,对这类题目构思的定向,首先要把“这件事”定位在“我的记忆深处”,然后“一事贯串”全文,写“这件事”始终不离 “在我的记忆深处” 的“定位”。
        有一篇习作是写 “我” 买一只“心” 形别针这件事的。读了所记,的确感到是一件留在“记忆深处” 的事。
        作者先写三个“意外”。第一个意外:
        冬天来临,风很大,走上没几个行人的人行道,我意
        外地发现了一个置身于寒风中的人。他,约摸半百的年纪,穿着一件灰不灰、蓝不蓝的大棉袄,低着头蜷缩着坐在一个小凳子上,面前是一个小摊子,上面整齐地排列着饰品、小玩具。我带着一股自己也不明白的情绪走过去,蹲下身,开始看摊子上的物品。
        从目光停留在“心”形别针到把目光移到他的脸上,又一个意外:
        我粗略地看着,最后把目光停留在一只“心”型(形)别针上,银色的外围,包裹着一颗淡红色的“心”,“心”的两旁垂下两根银链,十分的精细、雅致。我拿在手中,欣赏着。老人抬起头看着我说: “哦! 小姑娘,买一个吧! 这别针多漂亮啊! 很便宜的,二元。”我把目光移到他的脸上,又一个意外! 怎么样的一张脸啊! 似橘子皮一般打着皱,明显地是一张经历过烧伤的脸。我有点失措地放下手中的别针,嗫嚅着: “不,我——,没带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莫名其妙地撒了谎。老人坦荡荡的眼底闪过一抹失望,他用那双同样经过“火灾”的怪手,拢了拢大棉袄,不再说什么,又如先前一样,蜷缩着,沉默了……
        第三个意外是:“我”在一家私人小店发现一只同样的“心”形别针,一问价格,“五元”。我第三次感到意外。我脑里迅速闪过老人孤独的身影、真诚的眼神、苍老的声音、失望的神态……我有种难言的情绪。
        接着写回到老人那里买了别针,然后,我看看他,说: “伯伯,你该卖五元,别人都这么卖的。” 他又有点惊奇的看着我,继而笑道:“它,不值。”含着笑意的眼睛闪过一丝真诚的光,带给我的却是一种震撼……
        尾段是: 一年了,这件事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老人坦诚的眼神,纯真的心,对我始终是一种力量的源泉。
        通过买别针这件事,具体地、清晰地写出了一个留在“记忆深处” 的老人的形象,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从外表到内心。
        当碰到 《这件事启迪了我》、《给我教益的一件事》、《这件事教育了我》、《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这事,我一想起来脸就红》、《不该发生的事》、《让我永远自责的一件事》等题目时,宜分别 “事态定位” 在 “启迪”、“教益”、“教育”、“深受教育”、“学作文”、“忘不了”、“脸就红”、“高兴”、“不再发生”、“不该发生”、“自责”上,然后以一件事贯串全文,写“事”始终不离 “定位”。
        二、关联、对比,显示事的意义。参见《记忆深处》。
        三、以小见大,抑扬顿挫。参见《小事》。
        四、事与时。时代变化,社会进步,重大历史事件,引发前所未有的事;前所未有的新事,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变化、社会进步或重大事件。参见《一件新鲜事》、《我家新事》、《新事发生在我们班》。
        五、记事的角度。同一件事,立足点不同,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比如,做了好事,值得高兴,定位在“高兴”上,可以写成“一件使我高兴的事”。
        六、反差构思。一件根据人之常情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发生了,这就形成“反差”。恰当的“反差”,很有表达力,参见《这事发生在我身边》。
        七、类比联想。由此及彼,由此事联想到类似的事和人。
        八、审题构思法。有些题目,特别是试题,有一些隐含因素。构思时首先要审察清楚,然后兼顾这些因素,构思应答。参见《我喜欢做这样的小事》。
        九、“夹心面包”式结构法。高原先生曾阐述过“应试作文体”: “一是有起句还算新鲜的,点明题意的开头段,又有与之呼应的、语言大抵不重复的结尾段。我曾戏称这种结构法为‘夹心面包’:前后两片面包要烤得诱人食欲,令人回味;中间的‘夹心’,至少得有一片 ‘火腿肉’。”《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就是采用这种写法。
        【相关题目辨思】
        A. 这件事启迪了我
        题目: 这件事启迪了我。
        要求: ①以叙为主,叙议结合。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1989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
        本题宜“事态定位”在“启迪”上。记一件事,重点是表达这件事怎样“开导”“启发”了“我”,着重写这件事使“我”“领悟” 到了什么。
        下面是一位考生的答卷。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它不是一件大事,但是却使我深深感到人不应当只为自己着想,而要更多为他人着想,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那是一天中午乘车上学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事。我上车后看到车箱内打扫得十分干净,心中愉快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西宁众多的公共汽车中,打扫得如此干净的车还是为数不多的。车子启动了,人们对车内如此干净的卫生表示赞叹。忽然,我看到一个人手里提着装有橘子皮的塑料袋,正要往车座底下扔,他的这一举动被售票员看见了,售票员连忙说:“我帮你把橘子皮扔到窗外吧。”那人不好意思地把塑料袋递给了售票员,售票员随即就把橘子皮扔出窗外。黄色的橘皮散落在干净的柏油马路上。显得那样显眼,那样不和谐。
        看着眼前这一情景,我内心为之一颤。透过售票员的行为,我看到了那种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却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自私心理。而这位售票员的举动将此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只担心橘皮会弄脏车内卫生,而没有考虑自己把橘皮扔到车外会弄脏环境,影响市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类似售票员这样的人是不少的。有些人把自己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却将垃圾胡乱丢弃在马路旁,楼道里; 更有甚者从楼上窗户里直接往下倒垃圾。这些行为就导致了生活环境的脏、乱、差。人们总是在抱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人们的不良举止,可是从来不从自身做起。如果人们都在顾及自己利益的同时,能够多为他人,多为身边美丽的环境,多为社会的文明着想,把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价来看待,这样,我坚信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
        因此,我要再一次疾呼“从我做起”! 虽然落实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这份答卷选写的“这件事”很典型,对事理的揭示能抓住实质,从中得到的启迪较为深刻。
        B. 这件事教育了我
        题目: 这件事教育了我。
        要求: 1.写记叙文,适当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2.不得少于500字。
        ——199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作文题。
        本题所记一件事,题眼是“教育”了“我”。下面是考生的优秀答卷。
        想起这件事,我的心中就满是愤怒和苦涩。
        不错! 正是这件事教育了我! 它使我取消了报考美术学校的志愿,而立志报考师范学校。
        我是一个农村姑娘,家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幼小时我就喜欢用笔画家乡的小桥流水、绿野阡陌。我描画家乡今天的令人心酸的美丽,也描画家乡明天灿烂辉煌的景象。用手中的画笔向世人介绍我的家乡,是我从小就有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愿望愈来愈强烈了。
        去年暑假,当我回到家,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把那尊向同学借的维纳斯石膏像拿出来时,不料给封闭而平静的家庭带来了“五级地震”。两位不识字的姐姐的目光一接触到那半裸像,脸就腾地红了。邻居家的小孩跑来看热闹,看到这外国女郎,也都羞得跑开了。年迈而正统的爷爷气得胡子直抖,连声骂我“没教养”、“在外学坏了”。爸爸那绛紫色的脸,变成了瓦灰色,脖子上的青筋,根根欲绽。只有老实怕事的妈妈在一旁直摇着头,把我拉到一旁,轻声问: “别的不也能画吗? ……”天哪? 这是怎么啦?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突然发现我的维纳斯不见了。一下子,我明白了什么,发疯似地到处寻找。很快,在灰堆旁,我看到了美神的残躯,我愣住了,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在一旁的妈妈,叹了一口气说: “他们说这是伤风败俗,让村里人知道会笑话的……”
        漫无目的地走在旷野中,我的心中仍想着我的维纳斯,我的美神。我对着大地对着天空大声责问:“这是为什么? ”坐在田埂上,望着脚旁绿油油的禾苗,看看远天中那漫卷的云朵,想想老师说过的话,我的心境渐渐平静了下来,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的脑海中突然显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乡村女教师,正带着一群小学生在野外写生,在画那美丽的维纳斯。她要使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美,懂得怎样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她要使那出扼杀美的悲剧,不再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上演……
        对,那位未来的乡村女教师就是我!

        这篇短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暑假带回了一尊维纳斯石膏像,在闭塞守旧的家庭里引起了风波。小作者对这件事的发掘较深: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美的艺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够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志愿。
        发掘这件事的事理,以事理统率记事,让事理“教育了我”。
        C. 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
        以 《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字数600字。
        ——1991年福建省中考作文试题。
        本题应把握文题中的两个要素: 一是记一件事,二是这件事的内容必须是有关“我学作文”的。请看林元方同学的答卷。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之水的滋润,文学之树必然枯萎。”这是哪位作家说的,我已记不清楚。然而每当我看见自己抄在作文本上的这段话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
        那是初二下学期的一堂作文课,我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发作文本,本子发下来了,我高高兴兴地打开一看,60分! 我惊呆了,嘴里好像嚼着一颗未熟的橄榄,苦涩涩的。这可是我学作文以来从未得过的低分呀! 看看前几篇作文得的90,98,我更觉难受。整堂作文讲评课,我几乎什么也没听进去。
        一下课,老师就把我带到了办公室。“小林,好像不怎么高兴吧? ”老师微笑着,“对这次的作文——《市场见闻》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您的打分令我难以接受。这篇文章,我花了好长时间,在选材、举例上作了很大修改,有些修饰语还再三推敲了呢! 当然,分数并不重要,但……”我气呼呼地回答。“哈哈,小秀才生气了。” 老师大笑起来,说,“这样吧,放学后你和我去市场买菜,到了那儿,你就会发现,只要观察得仔细一点,你的文章就会写得很好。”
        一放学,我推着车子到了校门口,老师已在那儿等着了。我们来到学校后面的菜市场。刚到市场口,我就感到一股异味扑鼻,拂不走,躲不开。“好难闻! ” “那是鱼腥味,不信你往里看。”我伸长脖子一望,果不其然。市场西侧的鱼市上,一条条码垛的鱼显然已不再新鲜。“小林,想想,你在文章开头是怎么写的? ” “‘清晨,我和妈妈一起来到市场,刚到门口,迎面而来的是一阵清新的空气’ 呀! 坏了! ” 我不禁跺了跺脚。“走,我们进去看看吧。”
        我们来到了蔬菜摊前,老师顺手拿起一只茄子问我:“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 ”“紫色。”我脱口而出。“像什么样子? ”“有点弯,像香蕉。”“对呀! ”老师大声对我说: “再想想你的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蔬菜令人垂涎欲滴。通红的西红柿,绿油油的茄子,个个有拳头那么大……’恐怕,今天你是第一次来菜场吧?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越往里去,看到的越多,我的心也就越难受。自负才高的我第一次这样深深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不仔细观察? 一心只想着优美的描写,修饰,如今可吃苦头了! ”回家的路上,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林,明白了吗? 文章不怕写得不美,就怕脱离了具体生活。‘失真’是最要不得的! 把《市场见闻》改一遍,好吗? ”“好! ”我响亮地回答……
        是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之水的浇灌,文学之树怎么还会青翠不老呢? ”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已成为一名十五岁的爱写作文的青年。这期间,不少往事我已淡忘,但是这件事我却仍会时时想起,尤其是在就要写作文的时候。

        开头点明题意,结尾与之呼应,这犹如两片面包;中间,进菜场的两段,犹如一片火腿肉,组成“夹心面包”式结构法。
        D. 这事,我一想起来脸就红
        ——1994年江苏扬州市中考作文题。
        这个题目可写性强。这是记过去的事,一般用回忆式。下面的优秀答卷,妙笔生花,紧扣题目,写出了生活的情趣,且有生动的心理描写。
        打开记忆的闸门,童年的往事就像海滩上的贝壳,各式各样的,闪烁着美丽的光彩。
        可是,一想起小时候一年级的傻事,我脸就像涂了胭脂似的,红红的。
        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后,我一到家就摊开作业本,认真地写起作业来。写着写着,忽听见隔壁的王奶奶正与人讲话,王奶奶感叹说:“现在的人啊,全靠肚子里墨水多……”我听了,心想,啊,原来这样!妈妈也不告诉我,多亏我耳朵尖。我喜出望外,仿佛一下子变成本领高强的人了。我一边沾沾自喜,一边丢下铅笔,在爸爸的书桌上找到了一瓶墨汁。怎么办?不是墨水,是墨汁。哎呀,怎么这么呆呀,墨汁比墨水浓,喝下去不就更好了嘛。
        我拧开瓶盖,一看见那黑咕隆咚的墨汁,还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气味,我犹豫了,到底是喝,还是不喝好呢?管他呢,只要喝下去就好。
        我闭上眼睛,一手捏着鼻子,一手拿起墨汁就往嘴里倒。只觉得一股酸臭味直呛得我要呕。忽听见一声大喝:“××,你这是做什么呢?”睁眼一看,原来是妈妈。我忙把事情的起因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哈哈大笑,不但没表扬我,反而笑我,一手指着我的小鼻子说:“你呀,真的! 那只是个比方,真的喝下去,那还得了啊。”
        我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自己真的可笑。脸不知不觉地红了,直红到耳根……
        现在,我长大懂点事了,喝了一些“墨水”,但一想起这事,还很脸红;我想,只有喝更多的“墨水”,才不致于在生活中闹笑话,才能发挥这一代人的力量。只有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另 一份优秀答卷是写偷扒山芋的。
        夏天,多可爱的季节:可以游泳,可以钓虾,可以捉黄鳝……可我,居然做了那件事! 唉,一想起来,脸就烧得难受。
        上个星期,初三难得放了个礼拜天。我和小林、小明做好作业,便一起合计玩点什么“刺激”。小明说钓虾,没有一致通过。小林说: “我爸出差了,妈上日班,不回来吃饭,我们到田里去扒山芋烤来吃,好不好? ”我一听烤山芋,涎水就直流,那是我最爱吃的了。小明也说: “好! 妙! ”于是统一行动,三人直奔自留地。先扒小林家的。呀,太小了,才鸡蛋大点儿。又扒我家的,也才核桃大。小明家没栽山芋。大家泄气了。
        “王奶奶家栽得最早,我们去看看。” 小明说。
        “王奶奶是五保户,偷她的,合适么? ”我有点犹豫。
        “怕什么,回头等我家的长大了,送点给她不就行了? ”小林说。
        想想倒也是。再加上烤山芋的香味老在我鼻子尖上绕。于是,折头奔向王奶奶的山芋地。
        烤好山芋,正准备吃,门外走来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小林赶紧藏起山芋迎上去: “王奶奶,您有什么事? ”
        “唉,山芋田里又长草了。借把小锹给我去除除草。” 王奶奶边说边喘气。
        我的心突然一沉,烤山芋的香味没了,好像换了股酸味加焦味。王奶奶呀,我该怎么对你说呢?
        王奶奶蹒跚着走了,可我怎么吃得下呢?
        这事儿,我想起来就脸红。

        这份答卷有三个特点。一是紧扣“脸红”,首尾照应点题。二是记事波澜有致。嘴馋试扒后导致偷; 犹豫一阵,馋又导致偷五保户王奶奶的山芋;颤巍巍的王奶奶出现,是一个转折,“香味”没有了,心酸了,但又没有认错的勇气。三是寓议论于叙述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述了自己的“脸红”之中的沉重心绪。
        E. 记忆深处
        本题范围广,可以补题为“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可以写在他“记忆深处” 的人、事、物。下面是林颖写于初一的习作《记忆深处》,写的是“在我的记忆深处的一件事”。
        我有一把小花伞。粉红色的伞柄特别精致,伞顶是葫芦形的,美极了。一天,早上下雨,我撑着花伞上学。下午放学,雨已停了,地面干干净净的。我背着书包,夹着小花伞,哼着小曲悠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忽然,见一群学生围在路边。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老汉在摆地摊卖画片。我使劲挤入人群,哦,画片可真多呀! 我翻呀,找呀,五颜六色的画片我都不中意。突然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发现一张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的照片。张曼玉曾在 《玫瑰的故事》 中担任过主角,我非常喜欢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幸好这张照片躲在角落里,不然一定早被别人买去了。我心里暗暗高兴。于是,我伸手掏钱。不觉心里一惊: 忘带钱了。看看周围没有一个熟人,无处可借,怎么办? 心想: 拿走照片,不道德; 放下,实在舍不得。于是,我把目光移向老汉。他正笑眯眯地看着别的挑选画片的人,还在这张那张地介绍。我又瞥了一下周围的人,大家都在认真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画片。见没人注意,我偷偷地把这张照片塞进了衣袋。顿时,浑身一阵紧张,手心都出了汗。我再也不敢抬头了,好像无数双眼睛都对着我看。我害怕极了,赶紧挤出人群。走出好一段路,见四周无人,我掏出照片欣赏起来,想着张曼玉在《玫瑰的故事》中扮演的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玫瑰。她不仅人长得像玫瑰一般娇艳动人,心地更像玫瑰一样纯洁美丽……
        忽觉几点雨水滴在我的脸上、手上,也滴在我喜欢的照片上。我猛地一惊: 伞! 我心爱的小花伞,失落在老汉的地摊旁了! 丢了怎么办? 它是爸爸特地从北京给我买来的,在上海根本买不到,万万丢不得。我急忙把照片塞进衣袋向卖画片的地方跑去。
        围观的学生已经散了,只剩下老汉一个人。哦,他正手拿花伞向四周张望,嘴里在喃喃自语: “谁的呢? 怎么没人来认呀! ”我心里一喜,急忙跑上去笑盈盈地答道: “老大爷,伞是我的。” 老汉看看我气喘吁吁的样子,说: “急坏了吧? 以后可要注意的呀! ” 说着,便把伞还给了我。我不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看看老人那双手,是一双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的手; 看看老人的脸,是一张忠厚朴实的脸。这么一位摆地摊做点小买卖的老人,见了别人丢的东西,他并不藏起来,反而在耐心地等待失主……一股内心的折磨促使我缓缓地从衣袋里拿出相片。“怎么啦,这张照片不好吗? ”老汉疑惑不解地问。“不,这张照片好,可我忘了带钱,就……” 老汉的表情诧异变为惊讶; 停了一会儿,竟爽朗地笑了起来:“好,小姑娘,知错就改,好样的!这张照片就奖给你了! ”
        这件事已过去两年,但它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叫我惭愧。如今我还珍藏着这张照片,记得老人语重心长的话: “知错就改,好样的! ”

        本文记事清晰,感情真切。“我”偷照片与老汉还伞、奖画、赠言作比照,揭示了 “记忆深处” 的震动。
        伞,这一细节,交代清楚,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道具。先写伞的精致美丽; 交代早上下雨撑着伞上学,下午雨停,夹着伞回家。这一交代很有必要,“夹”着,选画片,容易忘却; 又下起雨,发现伞遗失,十分自然; 交代伞的来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合情合理; 进而从归伞引发还照片,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这是作者构思精细的地方。
        记叙放学路上经历的两件相互联系的事。带伞看画片,偷了画片丢了伞; 寻伞; 得伞,还画片,奖画片。老人拾伞不藏,反而等待失主,与“我”不付钱“拿”画片形成对比,促使“我”交还画片; 老人“奖”画片,使“我”牢记“知错就改”的人生哲理。如此记事,就有了思想深度。
        F. 小事
        下面是张易的作文《小事》。
        凛冽的寒风吹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萧疏的树枝灰蒙蒙的一片,令人感到分外悲凉。我裹紧大衣,急急地往前走。
        忽然,一团火红映入了我的眼帘,与这苍白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团火红越来越近,最终与我一同在车站停下了。我这才仔细地端详起这穿着红衣的人儿: 新潮的火红皮装,入时的黑色皮鞋,披肩的秀发,一张经过精心修饰、显得格外美丽的脸。我暗暗惊叹上帝竟会造出如此美丽的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她都是出众的。
        “嘟嘟”的喇叭声把我从沉思中拉回来。车来了。我跟在她后头上了车。窗外依旧一片萧瑟,在车上的我却感到无限春意。这团火红给我增添了几分温暖、几分欣喜。
        突然,一片东西闯进了我的视线: “一角钱。” 它沿着那件火红皮装的下摆飘飘摇摇地落下,在那双黑皮鞋边停了下来。“同志,你的钱掉了。” 售票员和蔼的声音传来,分明是说给这团火红的。可她却依旧无动于衷地站着,摆着个潇洒的姿势。“也许她没听到。”我暗暗想着。“阿姨,你的钱掉了。”我特意指着地上的钱对她说。“噢。” 她毫无表情地似答非答,嘴唇稍稍一动,还是纹丝不动地站着。我难以置信地望着她,心想,难道她连弯腰都不会吗? 车停了,有好几个人下了车。她以飞快的速度抢占了一个座位,依旧不屑一顾那地上的一角钱,高傲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火红依然美丽,可我却感到此时格外刺眼,想帮她拾钱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这团火红在我的视线中渐渐退去了颜色。
        我提前下了车,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走在空旷的马路上,我思绪万千。忽而,一阵懊悔涌上心头: 那可怜的一角钱,它的主人不要它了,而我……也许我应拾起来,还给那团火红,也许我应把它交给售票员,也许我应把它捐给希望工程。要知道,它面值虽小,可也是人民币啊!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却笑着说: “这只不过是件小事嘛! ” 我却大声说: “不,这不是一件小事! ”

        本文从立意看,以小见大,以一毛钱来看人品;从叙事看,采用欲抑先扬手法,先扬其外表美,再抑其内心并不美。记叙中,作者两扬两抑。两扬: 从远及近,外貌描写,如此美丽,一扬; “这团火红”,为车厢增添春意和温暖,二扬。两抑: 对一毛钱的高傲的冷漠,一抑; 飞快速度抢占座位,再抑。作者的感情也随扬抑起伏,由羡慕、欣喜,到退“色”、感叹。
        G. 一件新鲜事
        下面是初一庄稼的作文《一件新鲜事》,同学们看看是不是“新鲜”。
        进入初中后,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新鲜事真数不胜数,其中最让人感到新奇而喜悦的要数用电脑 “写信” 了。
        我们外国语学校,从初一起就开设电脑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了程序,开始用电脑“写信”。当屏幕上出现第一个汉字 “阿” 时,我兴奋得不得了,真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续输第二个字。可这个“姨” 字怎么也打不进去,幸亏老师就在身旁,及时指出了我的错误。我按照老师的指点,按了三下“Y”这个键,一个印刷体的 “姨” 字果然出现在红色的屏幕上,我心里不禁又来了一次 “沸腾”。
        我不停地一下下按键钮,屏幕上的 “信” 一字字、一句句连续地显示出来。我感到无比新奇和从未有过的激动,心跳似乎在不断加快,手在微微地颤抖着。过了大约一个来小时,“信”终于 “写” 好了。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还是身旁的老师帮我退出系统。我匆匆向老师道了一声 “谢谢”,飞奔着去给阿姨打电话。“9052532”,我一边说一边按了这些键码,提起话筒,“喂,是阿姨吗? ” 我迫不急待地问。接电话的正好是阿姨,我忙告诉她这件新鲜事,并且告诉她进入程序的密码……
        话筒放下约五分钟,那清脆悦耳的电话机铃声就响起来了,刚提起听筒,就听到了阿姨激动的声音: “啊,庄稼,信写得太好了,谢谢你! ” 听了阿姨的夸奖,我心中喜滋滋的,并暗暗下了决心: 好好学习,做跨世纪的有用人才。

        本文记的的确是一个新鲜事。写法的特点是缘事生情。随着“新鲜事” 的具体记叙,层层地揭示出 “新鲜感”。
        H. 我家新事
        本题与《一件新鲜事》相同的地方都写“新事”。不同的地方,是限定不同。《我家新事》,地域限定在“我家”,新事须发生在 “我家”,涉及全家。新事可写一件,也可以写多件; 《一件新鲜事》,限定只能写一件,发生地域可以自由选择。下面是初二李诺的习作《我家新事》。
        我们全家在学习广东话! 你说这事儿新鲜不新鲜? 嘿! 提起这件新鲜事,还得从7月1日香港回归那天说起。
        “今晚谁也不许睡觉! ” 爸爸刚下班便嚷了起来。
        “为什么? ” 我和妈妈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
        “看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 ” 爸爸满面红光地说: “整整一个世纪的辛酸历史,便要在今天凌晨雪耻了! 这盛况空前的珍贵镜头,不看会后悔一辈子的! ”爸爸越说越带劲儿:“我建议,从明天开始,全家开始学广东话! ” 听出点儿新鲜的气息,我便凑上前去问: “广东话好学吗? ” “当然! 凭着我在广东当兵时学的一些基本用语,再加上书本知识,我相信,我们可以很快学好广东话的! ”爸爸不无得意地说。“好主意! 等学好了广东话,我们还要去香港玩一趟,真正体会一下这‘骨肉亲情! ’”妈妈也不甘示弱地说。“好! ”我第一个带头欢呼起来!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学广东话行动开始了!
        第二天清早,爸爸便用广东话向我问好:“你好呀!(leihou)。”我一时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便也学着他的腔调回答了一句。“嗯! 很好! 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招呼,要记住,广东话和普通话不同,它讲究的是味道! 比如说吧……” 爸爸接着便一本正经地用广东话给我作示范,听着他那半生不熟的语调,我忍不住笑了,但从他那严肃的表情中,我也看到了一个华夏子孙对祖国的赤诚的爱心! 傍晚,妈妈在灯下帮我纠正发音:“对不起,不是‘对叭嘿! ’,要用鼻音,ba! ”妈妈戳了一下我的鼻子,弄得我怪痒痒的,我一下子笑出了声。“不要笑! 这不是在开玩笑! ”妈妈认真地对我说:“你了解香港吗? 要知道香港的历史可是一部 ‘血泪史’ 呀! 当初它被英国强占了去,那里的人民世世代代顽强地把广东话流传了下来。想想这些,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惦量着这几句话沉甸甸的分量,我暗下决心,要学好广东话。从这以后,不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出去念广东话,碰到不明白的过路人,爸爸还会十分自豪地说:“中国人长了自己的志气,外国人便不能小瞧我们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较熟练的广东话与人交谈了。爸爸结交了一些香港朋友,我也开始了“香港旅游”的美好遐想,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美丽景象。那时,我们一定会站在著名的香港维多利亚广场上对每个人用广东话说: “我爱香港! ”
        我们家的这件新事就像风一般传遍了整个大院,虽然有些人说我们在“赶时髦”,但是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家会为此事而自豪一辈子! ”好了! 又到念广东话的时间了,你愿意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吗?

        写新事,关键是“事”的选择和开拓。本文写的是因重大历史事件而引发的家庭中从未发生过的新事,就十分有意义,这是一;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家庭新事”,从一个侧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点明: 香港被英国强占,香港人民世世代代顽强地把广东话流传下来,这样把“广东话” 与香港人民的爱祖国情感联系起来,把学广东话与内地人民爱香港的情感联系起来,可见对“新事”的发掘开拓较深广,这是二; 作者是北京中学生,特别点明爸爸在广东当过兵,可见作者善于交代,这是三。
        I. 这事发生在我们班
        这题与前题近似。“这事发生在我们班”,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不一定发生在“我们班”。既然是“我们班”,写有关班集体、有关较多同学的事,扣题才紧密。下面是初一张靖的作文。
        开学没几天,班主任就在班上说: “这个学期,我们班也要改革,实行组长组员双向选择。也就是说,组长挑组员,组员选组长。权力绝对下放,组长安排座位、吸收组员等等,组员要服从组长领导。”
        真新鲜,还没听说过有这种搞法的。如果真这样,班上岂不是乱了套吗? 于是,各种声音都冒出来了: “这哪像个班呀,干脆叫小组王国算了。” “啥都得听小组长的,要是组长错了呢? ” “这样还好些,那些调皮鬼也该收敛了。” 不过,大家还是有些担心,这 “改革” 能成功吗?
        终于,出现了 “麻烦” 事,谢斌被他的组长除名了。他的课桌便被安排在了第一排。一米六七的大个子,坐在第一排,确实不雅观。开始两天,他还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有些不在乎。可两天过后,他似乎有些警觉了,上课听讲认真了许多,或许他知道不好意思了。六天后,他终于重新进了组,也再没被除过名。
        双向选择制的实行,班里出现了许多好现象,特别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哪个组的纪律好,哪个组卫生好,哪个组劳动积极……过去上课 “保持沉默” 的,现在也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过去上课爱讲小话的,现在也都安静下来了;过去一听说劳动就溜的,现在也都抢着带工具了……先前,那些对 “改革”持反对意见的,现在,也在 “洋洋得意” 地对别班的同学夸: 我们班的 “小组长负责制……”。
        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班的 “改革” 成功了!

        本文取材新颖。“这事”是涉及全班的改革的事。缘事而记,紧扣“改革”,十分清晰: 改革缘起的简明交代,改革前的议论纷纷,改革中的以点带面,改革后新貌的排比列举,最后归结改革成功的精要,都写得明快得体。
        J. 这事发生在我身边
        文题要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不能写成“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我”不应成为事件的中心人物。“我”不是文章的主角,一般可以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人物。既然“这事”发生在“我身边”,“我” 自然在场,“我”对这事就不应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所以,要注意处理好“我” 与“这事” 的关系。构思时,可以缘情觅事,想一想,忆一忆,哪些事曾使“我”欢欣鼓舞,或激昂慷慨,或义愤填膺,或悲痛欲绝,或啼笑皆非……从中选择有意义的一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事情的发展与自己的感情变化统一起来。
        下面是获奖征文《这事发生在我身边》,作者秦春光,写于初二。
        “嘿! 号外! 号外! 我们班上的 ‘尖子生’ —— ‘张秀才’弃学经商了! ” 开学第一天,当我拿着报到单和久违了的同学们高兴地寒暄时,班上的“麻快嘴”就对大家嚷开了。可是,“麻快嘴” 的 “最新消息” 并没有在同学中激起多少反响,一般同学都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有个同学冲着“麻快嘴”大声说: “哄鬼去吧! 如果‘秀才’ 真的停学,我给你当王八爬三圈。”教室里响起一片 “哈哈” 声。
        提起“张秀才”,全校哪个不知,谁人不晓呢? “秀才” 本叫张建康,今年十五岁,论成绩,是学校第一号 “种子选手”。可不是嘛? 上学期全区的语、数、外三科联赛,他不是以二百九十一分的优异成绩压倒群雄,夺得第一名吗? 他因此还为学校举回来一面红艳艳的锦旗,够劲的了! 另外,在春节期间举行的 “全区作文邀请赛” 中,桂冠又被他摘取了。平时的各次考试,他也总是名列榜首,因而他深得全校师生的青睐,连区文教办的领导同志都赞赏他是 “一块读书的好材料”。
        可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开学好几天了,“秀才”还没有露面,全校师生都愕然不解。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班主任向老师决定去进行一次家访。因为我是班干部,向老师约我一道前往。
        “秀才”的家坐落在马路边,家门口停着几辆“解放”牌汽车,车上载着许多大铁笼,一股刺鼻的猪粪气直扑过来,我们早就听说 “秀才” 家是个体运输户,他爸爸专门跑广州,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 “状元”。
        我们走进 “秀才” 家里,见一个约莫四十多岁的壮汉正坐在堂屋里端着酒杯呷着寡酒,不用说,他就是 “秀才” 的爸爸张叔叔了。他招呼我们坐定,又呼唤家人端来茶点。看样子,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来意,不等班主任开口,他就说开了: “建康伢子这学期决定不上学了,帮我跑跑生意。”班主任接过话茬说:“老张啊! 建康是棵好苗子,好好培养会有出息的。不要……”张叔叔又是喝酒,大概是在沉思吧! 过了一会儿,他才粗声地说: “老师,痛快地跟你讲吧,现在是 ‘读书倒打本,不如跑南北’ 的时代。建康伢子跟我做猪生意,跑一回广州,不怕挣不到千把块钱。”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让“秀才”辍学去跑买卖,不是毁了他的前途吗?
        接着是良久的沉默,只有桌上 “嘀嘀嗒嗒” 响的闹钟秒针在不休止地转动,一圈、二圈……还是班主任老师开了口,“老张呀,你想过没有? 这样做,对一个有着良好天赋的孩子是多么大的损失!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呀! ”“啊! 可是建康伢子早就答应了我。”张叔叔倒是平和地说着。“建康现在在哪里?我想找他谈一谈。” “他今天一早就帮我下乡收猪去了。哦,家里还有他写给老师的一封信、还来不及邮发。”张叔叔从房里取出一封信交到向老师手里,我也凑近前去与他一起看着。信上说: “请您不要责备我爸爸,他也是为我好。老师,现在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捞一张大学文凭又抵得上多少钱? 不如跑生意捞一把钞票实用……”
        向老师读完信,眼睛湿润了。信纸,无声地飘落在地上……
        终于,我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漠然地走上了回校的道路。

        本文较好地运用了“反差”构思法。“秀才”尖子生,“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却辍学了; 可能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吧,但家里有好几辆“解放”牌汽车; 是家长逼迫的吧? 却是他自己不想读书的; 那么是老师工作做得不到家吧?家访无效。本文写了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一个不该辍学的学生却弃学经商了,从而深刻地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本文构思缜密,注重交代,这事始终“发生在我身边”,班主任去家访,约“我”前往; 老师看信,“我”也“凑近”看。
        K. 我喜欢做这样的小事
        文题要求记一件小事,但是,是 “这样的” 一件小事,而不是“这” 件小事。“这样的”,含有 “这一类” 的意思,因此阐发小事的意义,应概括“这一类”小事的意义。下面例举的赵淼同学的习作,写的是“剪报”,符合“这样的小事”的要求,首尾两段,用议论方式点明意义,“终身受益”,较为得体。文题中还有“喜欢”的要求,就应写出做这样的小事时的心情,乐趣,揭示喜欢的原因。构思时,须兼顾三个因素: 小事,这样的,喜欢。下面的习作,三者兼顾,应答准确。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小事,各有千秋,这些小事并非惊天动地,不能在史册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但它却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我也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一件小事——剪报。它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把我自己喜欢的资料都保存起来,以后可以随时查阅。
        我开始剪报是在七年级下学期,不知为何我那时非常喜欢看科普书籍,看完了一本又一本,可总觉得看不够。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桌子上放着几张妈妈带回来的 《北京青年报》。有一个版面的栏目映入了我的眼帘,它的名字叫 “前沿新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颇有兴趣地读完了这个栏目。原来这个栏目主要介绍的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动态,这正是我所感兴趣的。特别是这个栏目中最大的一个主题——“宇宙何时走向灭亡” 让我感到很新奇,这篇文章向我讲述了两位英国科学家预言,宇宙将在10100年后灭亡,而在这10100年中,整个宇宙将分三步逐渐走向灭亡。看完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想将它保留下来,是抄,还是用电脑? 那么长的文章,我哪有时间呢? 晚饭时,我问父亲: “爸爸,你说,假如一个人想保存报纸上的某些部分他该怎么办? ” 父亲毫不犹豫地答道: “剪报。” 这一回答不禁使我茅塞顿开,我真后悔自己早没想到。
        晚饭过后,我拿出一个中间带有数面薄膜夹层的大夹子,一把剪刀,一支笔和一张用来做索引的白纸。先把薄膜夹层编上页号,然后在纸上每隔三行写出一个页号,用来记录每页所剪的内容,我在第一行上写出了我所剪的第一份报纸的内容的题目: 宇宙何时走向灭亡。我又用剪刀把报纸上的这篇文章剪下来,放入夹中。这时,我真是万分高兴,好像自己做完了什么大事一样。
        以后,母亲每日都给我带回来当日的报纸,我每次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日复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它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我的 “剪报龄” 虽然不长,但是也已经有了数百条关于物理学的资料,它大大地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让我知道了许多我不曾知道的科学知识,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科学魅力,让我家的报纸不再成为看完就扔、打发时间的废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一个道理: 生活中有些小事,看来普通,意义却不小,只要你付出辛劳都会有回报,只要你有毅力,就会成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