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也在变

2023-04-18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文题: 这儿也在变
        提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的年代,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你的周围,你的学校、家乡,或者社会的某一角落不也在变化吗?请通过你的切身感受,就某个侧面(比如学校、家乡或社会某一角落),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一篇600—800字的记叙文。2.要有一定的描写和议论。
        ——1985年吉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作文题。
        【审题】
        题型,提示性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本题以空间地域作限定,记叙发生在“这儿”的事。题旨,应以“这儿也在变”来反映“祖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构思】
        一、点面构思法。“在你的周围,你的学校、家乡,或者社会的某一角落”是“点”,祖国是“面”; 学校、家乡、某一角落,也有点有面。这也变,那也变,是“点”,总括起来,“在我周围”的变化,就是“面”。下面是运用点面构思法而写的习作。
        作者从“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角度,写了“我”所在的 “弄堂里” 的变化。
        先详写“点”,写“着实使我心悦诚服”的邻居王阿姨的变化。王阿姨本是个大闲人,请长病假一周休息七天,抱孩子,串门,聊天。可现在,白天“多劳多得”,晚上上电视辅导课,过去那股闲散气已无影无踪了。
        写“点”后推向“面”: 与此同时,里弄内的生活节奏也仿佛跟着加快了。这都使我欣喜,但也有连我这样的青年人一时还接受不了的。张老师有二十几年教龄,辞职从商了; 李大妈开始在马路边上摆起了卖茶叶蛋的摊子; 青工小陈也准备开店了; 刘青才读高二,可已经申请去日本自费留学。
        最后,议论抒情,由事推及理,突出了“变化”之大: 人们过去习惯于逆来顺受,而现在对什么都敢于提出疑问; 过去是拿自己的过去与别人的过去比较,而现在是拿自己的现在与别人的现在比较。
        这样,由点到面,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
        二、往复三叠式结构。往复三叠式结构,又称三叠式,三段式,三复式。这原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结构方式,以情节上三次大反复为标志。借用到其他文体,主要是情节上反复三次,在重复中显现变化。参见《家乡变了》。
        三、大题小作补题构思法。“变化”类题目,包容性大,这类大题往往以“点”来反映面。大题小作构思时,常用添加法,把大题加以限制缩小,以小见大。参见《变》 ①。
        四、几变组合构思。大题小作,往往一点突破,往深处开掘,反映变化的深度; 几变组合,几点综合,往面上开拓,反映变化的广度。参见《变》 ②。
        五、逆变。参见《变》③。
        六、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变”,总是相对而言。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辩证统一。以此构思,具体演绎,饶有情趣。参见《变化》。
        七、重复强调式结构。重复强调式,又称复笔传神法,借助某种重复表达,造成文章整体和谐的美。在行文中,以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文句在各段中反复出现,犹如滚动的轮子,重复留下印辙。典型的例子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同学们借鉴学习,可参见《变化》。
        八、对比构思法。写“变化”类题目,离不开今昔对比构思。参见《大山新貌》。
        九、下面选录习作片断。原题不一定是“这儿也在变”,但内容反映了某一地域的变化,取材、叙述角度、布局各有可借鉴之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 大院也在变
        这是小巷深处的一座大院,里面住着三户人家: 南面住着一对老夫妻,都是教师; 东面住着一对小夫妻;西面住着一位单身汉。您瞧瞧这院子虽则宽敞,其实三家加在一起成一家倒也无妨。
        这三家子为邻有四五年了,大家住一块儿没红过脸,很是和睦。只不过总让人觉得缺少点啥。老夫妻是老教师了,身边无儿无女,平日也没人来探望;小夫小妻结婚四五年还没得子,心里不舒畅,也难得去父母家看看;那单身汉在环卫站工作,都二十好几了,还没找着对象。平常一下了班就在屋里鼓捣点东西,为大家发明点啥。
        这个大院的三户人家就这么平平静静地过着日子。
        三家都换上了一九八五年的新日历。
        这一年似乎不平静。这天,小夫妻回到家,满面的喜气,怎么回事? 不用问,得子啦! 只要瞧瞧小李手里拿着的东西就能知道。这位单身汉为啥这样高兴? 原来他的一项小发明在工作中用上了,受到领导嘉奖。还有一个绝密消息,他找着对象了!两家得了喜气,第三家也定有。这天早上,老夫老妻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衣裳,精神抖擞地出去了,回来时手里多了两枚“园丁章”,脸上添了抹不掉的笑容。
        小院热闹了好几天,为这难得的三喜庆贺!
        不久,小院又静了下来,然而这三家能忘了热闹的时候吗?
        

(徐洁)


        记叙小巷深处一座大院里的三户人家的事。他们和睦、平静而沉闷,有着各自的烦恼。新的一年,各有所变,三喜庆贺,热闹了一番。作者构思巧妙,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2. 小店也在变
        小店,是我所读小学的邻居,我自然也是它的常客。起初它只是两个嵌在大门边墙里的木箱子,正面镶着块不大的碎玻璃,几条旧橡皮膏热情地拥抱着它。平时,橱窗里一直没有安放过东西,直至小学快毕业时,小店才得以翻造。我激动地在旁边站了许久许久。新的百货店,拥有一排宽大明亮的橱窗,里面陈列了许多东西: 从牙刷到脸盆,从灯炮到电视机,从袜子到各种服装……真是应有尽有,我高兴极了。
        上了初中,我还经常顺路来看看它。只是东西在年年增多,月月更新: 手表、收录机、洗衣机,不久,连名牌冰箱也飘飘然地光顾橱窗了!
        小百货店变得真快啊……
        不久,我又上了高中,听说小百货又拆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二层大楼,楼下是宽敞的百货商场,楼上是文化中心和老年人协会活动室。于是,放假之后,我便心急火燎地跑到那里,只见小店里布满了高大、明亮的茶色玻璃,四周悬挂着彩色小灯,地面上还安放着鲜艳的塑料盆景。令我更加惊喜的是,除家用现代化电器之外,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却整齐有序地放置着许多科技文化书籍。
        橱窗,是一部历史记录书,它像星星宝石点缀在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农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先进,不正是透过百货小店的橱窗在述说着滔滔不绝的真话吗?
        

(康为基)


        聚焦于小店记事,叙述角度巧妙:通过家乡小店的变迁,透视农村的巨变,反映农民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进而追求精神文明的现实。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实录见闻,给读者亲历其境之感。
        3. 村里也在变
        (春节前夕的一天晚上,爸爸从城里回来,捧着一袋庐州烤鸭肉说:“我出个题目……谁答对了,这一袋香喷喷的庐州烤鸭肉就拿走……”)
        “……你们好好想想:去年我们村里的头号新闻是什么? 每人只能答一次。”弟弟一听,马上高兴起来,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 “去年村里八家买了电视机,大虎家、二孔家还是彩色的……” 弟弟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要烤鸭。只见爸爸摇了摇头。弟弟一看没答对,一屁股坐到妈妈身上,撅起小嘴儿生气去了。妈妈把弟弟搂进怀里,然后用商量的口吻说:“那……是不是卖余粮的事啊? ”爸爸听了没点头,并说:“这算是一件新闻,只是算不上头号的。”妈妈有点沉不气了,瞥了爸爸一眼说:“看来,这庐州烤鸭肉今晚是舍不得给我们娘几个吃了! ”
        沉思了一会儿,我说: “是不是村里办了塑料化工厂,开发了葡萄园? ”爸爸说:“这也算是一件新闻,但还算不上头号的。”我和弟弟都望着喷香的烤鸭而着急。爸爸说:“这回可看你姐姐的了! ” 姐姐是肥东一中的高三学生,她分析问题的能力可强了! 只听她说:“我认为村里投资建校舍,上级已批准兴办科技职业班,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人材算是头号新闻。”爸爸听完后点了点头,又追问道: “那你为什么把这件事排到头号呢? ” “过去,我们农村靠祖辈的经验种田,如今大家都要求科学,村里进行智力投资,培养人才,标志着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呀! ” 爸爸听了很高兴,然后像发大奖杯一样把那散发着鸭肉香的庐州烤鸭捧给姐姐。弟弟呢,还是撅着小嘴一句话不说,只是一点一点地蹭到姐姐身边,直和姐姐套近乎……
        

(张有忠)


        采用评选“咱村”的头号新闻的形式,记叙了“去年我们村里” 发生的变化。作者从身边的事中筛选有积极意义的主题。记叙详略得当,略写一般“新闻”,详写“头号新闻”。写答题,注意人物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弟弟的可爱形象。
        【相关题目辨思】
        A. 家乡变了
        题目: 家乡变了
        要求: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或议论文。
        ——1991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
        “家乡”可看作“这儿” 的具体化。优秀答卷用 “三叠式”结构,即全文分三部分,中间写三件事。这是“往复三叠记事法”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往复三叠记事法是往复重叠地反映社会生活波浪式、螺旋式的发展的记事方法。在古代小说戏曲中用得较多,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即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上轿、三滴血等。现代创作中也有 “三走严庄”、“三进山城” 等。
        这份答卷开头写道: 我是一个天津人,我爱我的家乡。然而十年前,我对这里充满了反感。这个开头不错,以现在的“爱”与十年前的“反感”形成鲜明对比反差。
        接着写“我”十年前去接来津的表叔的三件事: 表叔出车站,走在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被“绊”而尴尬地笑; 表叔的衣物进屋前被狭窄的过道里的杂物“挂住” 又尴尬地笑; 表叔喝着“用盐水沏”的龙井茶又尴尬地笑。三事,三笑,使“我”讨厌家乡。
        然后以“一阵春风吹遍了津城”过渡,概述“引滦入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再具体写十年后表叔再次来津的“三事”、“三笑”: 走在平坦的马路上“高兴地笑”,乘电梯进家门 “舒心地笑”,喝着好茶好水“开心地笑”。
        最后概括点题: 天津变了,的确变了! 我望着喷薄而出的红日,望着被红日照亮的天津,品味着表叔前后的“三笑”,心中无限感慨: 是的,天津——我的家乡变了。
        B. 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至个人、家庭、班级,大至学校、工厂、农村,无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联系你的见闻,围绕一个中心,以 《变》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981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
        ① “大题小作”补题构思法。大题小作构思法较易学的是添加法。“变”包涵很大,就可以添加词语加以限制缩小,以点上的变化来反映面上的变化。例如,根据题目提示,在“变”前面可添加: 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班级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镇的变化; 后面可添加变之快,变之大,变之不易等等。大题小作,应注意两点: 一是选“点” 典型,不论是个人或家庭的变化,还是农村、城镇的变化,都要选择能反映祖国变化的典型事例; 二是要重视点题,由点及面。
        下面是曹宇芳同学的习作,十分有趣。从“变之不易”的角度写 “变”,也不失为写“变” 之构思一法。
        “笃、笃、笃。”三下有节奏的扣叩门声。“怎么搞的,没看见门铃! ” 我嘟哝着搁下手中的书跑去开门。
        “爸爸,原来是你。干嘛不按门铃? 昨天还是你安的呢! ”我没好气地抢白了一句。他不自然地看看那个处在显目位置的门铃,笑着说: “还是不习惯。”
        只需轻轻一按,门铃马上会亮开金嗓子唱《天仙配》。应着悦耳的乐声打开门,那着实有一番妙不可言的情趣。可等待我的偏偏是一阵阵恼人的敲门声。
        “砰、砰、砰。”门又被击出一串急促的声响。“又是谁? ”我气冲冲地拧开把手,门口是汗淋淋的表弟。没等我开口,他倒先吐了吐舌头: “对不起,我又忘了。” 随之瞟了一眼门铃,仿佛表示歉意并不仅仅是对我。我无话可说,只得悻悻地把门关上。
        没隔多久,讨厌的叩门声第三次响起来,一下一下,不紧不慢。为什么没发现门铃? 为什么明明看见了又不想到去按?我忿忿地想着。“噢,是陈家婆婆。奶奶在家呢,您进来吧。”我见她疑疑惑惑地打量门铃,就顺势解释道:“这是门铃、会唱歌,你揿揿! ”老人不相信地摇摇头: “不会触电吧! ”我笑了。她呢,当然没敢碰那怪玩意。
        “我得想个办法。”我自言自语着找来了纸笔,写了四个字:“请按门铃。”
        我在门外贴纸条,门一下子被风吹上了。“妈妈,开开门! ”我使劲捶了捶门,猛然意识到这又是多么可笑!
        也许,千百年来,人们站在紧闭的门前,唯一的方式就是抬手去敲。这种习惯了的动作,要改变,至少得有个过程吧,我可能操之过急了。

        安装了门铃,爸爸 “不习惯”,表弟“又忘了”,陈家婆婆怕“触电”,最精彩的是,“我”出门贴“请按门铃”,门被风吹上,也使劲捶门而不按门铃,由此引出改变习惯之难的感叹,值得深思,给人以启迪。
        ② 几变组合构思。
        下面是初二学生顾蝶梅的作文《变》,写的是家中“三变”。
        奶奶拿出针线匾儿做活儿的时候,儿时的我总爱围着奶奶看,她每次总会缝个小玩意儿给我,缝好后,我又总会拿着小玩意儿到外面去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
        那时,我家住的是草房。一张桌子、两张破条凳、一个破木箱、两张摇摇欲坠的木床和奶奶那精致的针线匾儿便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奶奶很爱她的针线匾儿,放这儿也不是,放那儿也不是。后来,总算给她的宝贝安了个家——摆在破木箱上。对于这个草房来说,针线匾儿还算一件最华美的饰物呢!
        往事如烟。一晃,昔日的草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有窗有帘、红砖绿瓦的瓦房。那些破旧不堪的家当也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是式样新颖的家具。奶奶的针线匾儿无精打采地呆在一个角落里。对于这红砖绿瓦的瓦房来说,这个针线匾儿已显得平平常常的了。
        而今,我家又盖起了原来想也不敢想的小洋楼。奶奶那丢之一旁的针线匾儿也随之搬进了新家。哈! 针线匾儿、小洋楼,这是什么年代呀? 可把我搞糊涂了。“妈,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看,您还是忍痛割爱吧! ”妈妈劝奶奶。“你们不要再劝我了,我也想丢掉它,可心里总还有点留恋,我总觉得也许哪天它还能再派上用场呢。”
        奶奶的意志仍旧没有动摇。
        直到有一天,“奶奶,奶奶,爸爸给你买电视机了。” 我跑进屋里说。“啥? 买电视了? ” 奶奶半信半疑。“不信,你去看看呗! 不过,买是买回来了,可您是要看电视呢,还是要看您那针线匾儿呢? ”我问奶奶。“你这鬼丫头! 好吧,现在正式宣布:奶奶丢掉针线匾儿了。”“奶奶,你变了! ”我高兴地喊。“是吗? 怎能不变呢? 现在的一切都变了,我这老太婆子不能再守旧啦! ”
        是啊! 变了,一切都变了,奶奶的思想也变了。

        本文三线交融生变: 一是房变,草房,瓦房,小洋楼; 二是用品变,针线匾儿从最华贵的饰物到呆在角落进而丢之一旁,直至被电视机替代; 三是人变,奶奶不再守旧。第二变写得最有特色。房变,是上扬,针线匾儿变,是下抑。上扬下抑,添新弃旧,正是变的两面。
        ③ 逆变。“变”有方向性。正变,进步,发展,真、善、美;逆变,退步,假、恶、丑。下面是刘婧的习作《变》,类似“变色龙” 的 “变”。
        糟糕,眼镜不见了!
        我急得手足无措! 猛然间,记起中午在校门前的小摊上买圆规时曾把眼镜放在了柜台上。对,一定是忘在那儿了。
        一下课,我就风风火火地跑到小摊前,正碰上女主人死拽着个小女孩要两分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我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问: “阿姨,中午我把眼镜放在您的柜台上,您看见过没有? ”女主人拉长了脸,硬梆梆地甩出一句: “没有。”我急了:“可是……我记得的,中午买圆规时放在这柜台上的,后来……”“没有就是没有! ” 女主人白了我一眼,接着又跟小女孩 “嚷”起两分钱来。
        “阿姨,您帮忙找找好吗? ” 等她“大获全胜”后,我央求。这下可把她惹火了,双手叉腰,两眼瞪得溜圆: “难道我拿了你的眼镜不成? 我家又没人近视! ” 我不好再说什么,虽然确信自己没有记错,而且敢肯定眼镜在女主人手中——一个连两分钱都不肯放过的妇人,会对这价值二十多元的眼镜无动于衷? 但毕竟无人作证,何况自己并不曾亲眼见她把眼镜藏起来。
        没办法,只好向爸爸求援。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第二天一大早眼镜竟 “安全返回。”我喜不自胜。
        中午去学校。“小姑娘”。经过小摊前,女主人叫住了我,神态和口吻一反昨日,五官都笑挪了位,声音让人听了发腻:“你是刘老师的女儿吧,都怪我不知道。其实眼镜一直搁在我那,我看你的眼睛像是蛮好,怕是误领,没敢给你。好了,现在没事了,有空去家里坐坐呀。”我惊讶她对我的态度竟有如此大的转变,简直有点“受宠若惊” 了,只是心里却厌恶起她来——“小变色龙”。“来,吃支雪糕吧。” 她殷勤地从箱子中抽出一支来,我冷冷地一摆手。“做生意的人没啥出息,偏偏儿子也不争气,以后还要靠你爸爸多多帮助呢。还有,以后可要小心,别再丢了。这次幸亏遇上我,要不准没了。”她像是立了什么大功似的,眉眼挤到了一处,笑得很难看。哼,还想邀功,让我爸给 “开小灶”呢。我不屑地瞟了她一眼,应声道: “当然。要碰上那家主人的儿女不是我爸的学生,可就真难找回来啰。”女主人轻轻地 “啊” 了一声,嘴唇撇了几撇,大概神经不听使唤,笑容一下僵住,失去了应有归宿。
        只怕以后她自己在人们心中,在这社会中也会跟笑一样失去应有的归宿呢,朋友,您说呢。

        本文采用 “实录” 方式,画出了现实中的 “变色龙”。
        聚焦于物。“眼镜”既是缘起,又是故事的切入点,并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 “聚焦” 点。
        运用语言描写,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 “变” 色。
        C. 变化
        ——江苏省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中组赛题。
        请看下面这篇获一等奖的《变化》,作者初一袁园。
        又走上了这条熟悉的道路。路旁的绿树投影在宽广的路上,我静静地独自漫步。那座熟悉的小桥又出现在眼前。一位母亲正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过桥,身体正努力地前倾……看着眼前的这幅画面,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十年前,也是在这条路上,也是一位母亲和女儿。母亲正用自行车送女儿去上幼儿园,年轻的母亲把自行车蹬得很快,望着路边飞速倒退的树木花草,女儿笑了,笑声被母亲听到了,母亲也笑了。要过桥了,母亲开始放慢了速度,身体一左一右地倾斜着,快到桥顶了,母亲实在没有力气了,只好下了车推行,额头上的汗珠一滴滴往下掉,女儿拿出手绢,用可爱的小手为母亲拭去汗珠,母亲笑了,吻了吻女儿的小手。“妈妈,累吗? ” “不累,一点都不累。”女儿不明白,妈妈明明流了汗,还说不累,“妈妈真的不累吗? ”母亲说: “孩子,你以后会明白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渐渐长大,能自己骑车上小学了。于是又有一天,女儿和母亲又骑上了这座桥。不过这次是母女骑车并行。她们边骑边说着话。女儿想起了几年前那个令她不解的问题,便问: “妈妈,以前,你带着我上桥真的不累吗? ”“孩子,你现在还不明白,可以后一定会明白的。”女儿不问了,因为她想也许以后她真的会明白的。
        时间匆匆而过,女儿又长大了,上了中学,学会了不少知识,也明白了不少道理。可母亲,却渐渐衰老了,骑车不再那样飞快,终于有一天,母亲病了。女儿正当青春年少,把车蹬得飞快! 母亲坐在车后不住地说:“让我下来走吧! ”“不用,我能行。” 女儿回答得很坚定,也很轻松。果然像女儿说的那样,自行车平稳地过了桥。女儿笑了,脸上挂着汗水笑了。母亲掏出手绢,给女儿拭去汗珠。在后面的路上,母女俩又提到了那个先前女儿不明白的问题。母亲轻轻地问女儿: “现在,你明白了吧? ” “妈,我都明白了。”母亲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位女儿就是我,而母亲自然就是我的妈妈。儿女成长,父母衰老,这样的变化太普通不过了,可此中包蕴着的是一分沉甸甸的亲情……

        本文具体深切地叙写了母女三次过桥的情景,含蓄地反映了两代人的互相关心、理解和融融亲情。
        从构思看,有两点显著特点。
        (1)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作者描述的始终封闭于“过桥”,熟悉的道路,熟悉的小桥,过桥的画面,几乎不变; 桥不变而人变。母送女过桥,母女同行过桥,女送母过桥。儿女成长、父母衰老之变;变中又有不变,母女沉甸甸的亲情不变。以桥之不变反衬人生理上的变,又以人生理上的变,反衬亲情不变。
        (2)重复强调式结构。本文结构,先过桥情景,引出回忆,倒叙三次过桥,最后交代点题,总体上清晰无奇。但穿插重复强调语句,在平淡中,掀起思绪滚连递进。
        三次过桥,三次重复强调: “你以后会明白的”,“你现在不明白,可以后一定会明白的”,“我都明白了”。“明白了”什么?三次重复强调的是 “沉甸甸的亲情”。
        D. 大山新貌
        ——1997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作文试题。
        山路,崎岖,细长细长的,悠悠地通往贫瘠大山的深处。又来了! 我背着鼓鼓的背包,沿着弯弯的山路往上攀,心中暖暖的,涌起辛酸。阔别了一年半的大山,还有,那大山里的书魂!
        无法忘记,那些席地而坐的孩子热切而渴求的眼神; 无法忘记,叶老师眼角闪烁的泪花; 无法忘记,石灰浆抹的残墙上模糊的数学公式与唯一的那套教科书……眼前涌起一片湿雾,诉说我的感动。
        到了。山顶,草木依旧。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从我身边飞跑而过,朝气勃勃! “嗨! ” 我叫住她。她停住脚,回过头来,上下打量着我,突然笑了: “阿姐,是你吗? ”这笑容,多熟悉。“小红! ” 小红点点头,过来拉住我的手。“小红,咱们快去学校。”我往前走。“阿姐,那个学校早拆了。”“什么? ”“现在我们的新学校在那边。”小红指着左侧不远处。果然,林木掩映中,一座雪白的教学楼,我迷惑了。“阿姐,走吧。” 小红拉起我向校园走去。
        校门上写有崭新的 “××小学” 四个大字,跨进校门,宏伟的教学楼屹立在眼前。这是梦吗? 我揉揉眼。“叶老师! ”小红叫着一位迎面而来的中年妇女。“叶老师? ”我呆了。“是你! ”叶老师又惊又喜。“这是? ” “这是祖国的希望工程帮助了我们啊! ” 叶老师一直在笑,笑得很满足。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盖起了漂亮的教学楼; 希望工程让贫困儿童背起了书包; 希望工程拯救了大山里的书魂! 感动——我此刻唯一的心情。
        大山的新貌,如此可爱,我摘下一朵粉红的小茶花默默祝福: 让大山像这山茶永开不败!
        离开大山,淡淡的茶花香依然萦绕……

        “新貌”类文题,一般用对比法。这份优秀答卷构思的特点是: 以 “我” 回大山为线索,“回” 开篇,“离” 作结。中间插入一段往日学校旧貌的回忆,与眼前巨变的校园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一个“变”字,展示了“新貌”。作者写大山新貌,集中于“大山里的书魂”,集中于山区学校和师生面貌的变化,突出了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带来了福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