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日日》鉴赏、赏析和解读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 “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 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 “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 “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 “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 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 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 “日日”状其景况,以 “斗” 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 “春”、“日” 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是不是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呢?回答是肯定的,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 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 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 “日日春光斗日光” 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 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 (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应作一气读。“浑”,犹全也,“浑无事” 即全无事。“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丝。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 《长安古意》 中“百丈游丝争绕树” 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 什么时候自己才能象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 “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 “心绪”之多“事” 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 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 联系起来。钱钟书先生曾对此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执着绪字,双关出百尺长丝也。”(《谈艺录》)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设喻的巧妙。
此诗只是写了诗人因春而引发的某种幽微复杂的感受。冯浩在笺注时曾说:“客子倦游,情味渺然。”不知何据,也许是看到了 “山城斜路” 之类的字样?但从全诗看,诗人在“山城斜路” 上行走绝不会快步疾行,否则诗中这种幽深曲折的感受便不可解了。
-
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
-
李商隐《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鉴赏
[2019-05-12]
-
李商隐《东南》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
-
李商隐《中元作》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
-
李商隐《为有》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