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
苏洵自幼聪明过人,又能勤奋读书,因而很有才华。苏洵自认“视同列者皆不胜 己,以为遇时得位当不鲁莽。”然而现实却与他作对。苏洵首次参加科举就落榜了,结 果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以后又两次入京谋求官职,但都没有成功。这并非由于苏 洵缺乏真才实学,而是苏洵的才能难于被人认识。苏洵的文章就受到文学家欧家修的 推荐,流传于京都。此后,只授予了文安县主簿,令与项城县令姚闢同修孔书。苏洵文 才过人,终生都未得到重用。目前保存的苏洵作品,有诗40余篇,散文近百篇。苏洵 的诗,并无造诣,往往缺乏诗味。而散文却是光彩夺目,独具特色,颇有创新立异的风 格。人们经常以苏洵散文作为典范。
苏洵的文学理论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有重大的影响。苏洵的文学理论 认为,文章既要有思想性,也应当有独立的艺术性。但文章最重要的是应用价值。所 以,苏洵的文章往往具有独特的思想性。他不但继承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 且对利和义、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长和短、大和小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有独到的见 解,并能巧妙地用于实践之中,增强了文章的价值和风格。苏洵的文学理论还强调,文 章要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不能因袭前人,死搬硬套。另外苏洵也强调,文章要有真实 的感情和独立的风格,因而在行文之前要有兴到神来的意境,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文 学素养。苏洵的这些文学理论,虽然今天已经是一般写作常识,但在当时却有重要的 意义。
苏轼,号东坡,是苏洵的长子。苏轼7岁读书,8岁入乡学。12岁前因父亲游学四 方,由母亲教读诗书。苏轼十分聪明,领会甚快,每次都能复述要点。12岁后,父亲因 奔丧返家,又接受了父亲的教育。20岁时,苏轼、苏辙双双参加礼部会试,一起中了进 士。22岁时,父子三人则离蜀去汴京谋取官职。苏轼任过多种官职。但由于苏轼“赋 性刚拙,议论不随,”“不善俯仰”,所以屡受打击。苏轼不仅曾被捕下狱,而且多次派出 任地方官,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年)才被大赦。第二年即病死于常 州。
苏轼一生写诗2700多首,写词340多首。苏轼不仅是诗人、词人、散文家,而且也 是书法家、画家。苏轼的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是宋代 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之一。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赋的代表 作,而他作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把词的题材扩大到新的领域,开创了新的意 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许多句子,至今尚被人们使用。苏轼的记事文《蜀盐说》则是四川井盐发 展史中的重要资料之一。苏轼的书法也堪称一绝。苏轼既是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 宋四大书法名家的代表。苏轼善写草书,他写的《赤壁赋》是当今名帖之一。苏轼也是 有名的画家,善画墨竹,是湖洲竹派的中坚人物。苏轼也喜画枯木怪石。在我国历史 上,像苏轼这样多才多艺的人物也是不多的。
苏辙是苏轼之弟。苏辙少年时,以父兄为师,学得不少知识。苏辙博览群书,知识 广泛,也颇具才华。嘉祐六年(1061年)在参加制科举考试时,苏辙偶染小病。韩琦就 向仁宗奏请说:“今岁制科,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经仁宗批 准,这次制科考试比常例(八月中旬)晚了二十日。并且从此以后,宋代的制科考试都 改在九月。由此可知苏辙的才气与名声。但苏辙在性格上不像苏轼那样锋芒毕露,所 以能从中书舍人逐渐做到尚书右丞,其职位比其兄苏轼还高。但在封建社会中,苏辙 也受到父兄的牵连,屡被削官流放。58岁时被流放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第二年又 被移往广西境内。直到61岁时,才遇大赦回到中原。于公元1104年定居于河南颖昌 (今河南许昌),直到逝世。
苏辙与苏轼的关系极为密切。《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自古罕见。”虽然苏辙的文学成就远不及苏轼, 但在散文写作上仍颇有特色。苏轼在评论时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 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 气,终不可没。”但在苏轼多才多艺的光芒之下,终究难于显现出来。
苏过(1072—1123),字叔党。苏过是苏轼的幼子。在父亲的教养下,苏过不仅诗 词赋文样样擅长,而且书法、绘画颇有造诣,深见其父的才气。但苏过却失去了发挥这 些才能的环境。他自幼就随父亲过着游宦生活。7岁时,苏轼入狱,苏过母子失去生活 来源。苏过又过着贫困而被人歧视的生活。这些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苏过的志向。此 后,苏过就一直跟随父亲过着流放生活,在海南岛生活了较长时间。苏过一生写有大 量的诗词赋文,文章的才气、见解都不同凡响。这些作品收集在《斜川集》中。据《宋 史》记载,该文集共有20卷。现今只保存了6卷。苏轼去世时,苏过已经29岁了,大 好的青春年华都在随父的漂泊中度过。其后,又被蔡京所作的元祐旧臣子弟不得在京 为官的禁令断绝了仕途。其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苏过在历史上的记载就 较少。有人认为,如果苏过不是生不逢时,其名气也不在其父之下。
苏氏之家,三代之中就有四位著名文学家,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赋文,其中一 些作品已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可见苏氏家学的严谨。苏氏文章不仅文学理论一脉相 承,而且在风格上也有众多的共同之点,从而成为苏氏家学的特征。这为巴蜀文化写 下了壮丽的一笔。目前,眉山县苏氏故居已建成“三苏祠”,以纪念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苏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