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伯
王曰: “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 曰: “善哉王之问也! 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 力无敌于天下, 而六亲不知, 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 ‘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眎①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释】
①眎:同“视”。
【意译】
周宣王对公仪伯说:“我的力士能撕裂犀和兕的厚皮,能倒拖住九头牛的尾巴,我还恨他们力气太小了呢!你的力气只能折断春天里螽斯的腿,刺破秋天里的蝉翼,竟以力气大而闻名天下,是什么原因呢?”公仪伯长声叹息着退下席位,回答道:“大王问得好!我愿老实相告。我的老师有个叫商丘子的,力气大得天下无敌,可连最亲近的六亲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他没有化过他的力气。我师事他至死不相负。他告诉我说:“人应该去见别人不见的,窥看别人不愿窥看的,想得到别人所不想得到的东西,做别人所不想做的事,所以学看的要先看一车柴,学听的要先听撞钟的声音。内心认为容易了,表现在外面就不难了。表现在外面没有什么困难,所以名声不出一家的范围。现在我的力气已闻名于诸侯国,这是我违背了师训,显露了我的本领。但是我的名声不是因为自我夸耀得来的,是因为我妥善地使用力气得来的;比起自负有力的人不是还要胜过一筹吗?”
【解说】
这则寓言借周宣王与公仪伯的一段对话,说明了“力气”的三种境界。最高境界是有无敌于天下的力气,但是从不显露,即庄子所言“藏山于泽,藏舟于壑,有力者夜半负之而趋,昧者犹不知也”。其次是有力气而不自负,虽然经常用力而出了名,但名与实总能相符。境界最低的是那些自负有力,徒有虚名的人。这三种境界似乎并不仅仅指“力气”而言,它们同样适用于其它至理,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为人境界。即以治学而论,在学术界也很自然地分成了三种人。一种人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却自甘淡泊,谨于言谈;一种人有一分说一分,扎扎实实,勇于探索;一种人似满口经纶,实则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似乎样样兼通,实则鸡零狗碎,沽名钓誉而已。第一种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一介儒生;第二种人颇具西方个性意识,唯独第三种人是特殊环境中的“怪胎”。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充实的人,有价值的人, 切切不可涉入 “第三种人”。
【相关名言】
中国人是尊师重道的, 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列子·仲尼》
【注释】
①眎:同“视”。
【意译】
周宣王对公仪伯说:“我的力士能撕裂犀和兕的厚皮,能倒拖住九头牛的尾巴,我还恨他们力气太小了呢!你的力气只能折断春天里螽斯的腿,刺破秋天里的蝉翼,竟以力气大而闻名天下,是什么原因呢?”公仪伯长声叹息着退下席位,回答道:“大王问得好!我愿老实相告。我的老师有个叫商丘子的,力气大得天下无敌,可连最亲近的六亲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他没有化过他的力气。我师事他至死不相负。他告诉我说:“人应该去见别人不见的,窥看别人不愿窥看的,想得到别人所不想得到的东西,做别人所不想做的事,所以学看的要先看一车柴,学听的要先听撞钟的声音。内心认为容易了,表现在外面就不难了。表现在外面没有什么困难,所以名声不出一家的范围。现在我的力气已闻名于诸侯国,这是我违背了师训,显露了我的本领。但是我的名声不是因为自我夸耀得来的,是因为我妥善地使用力气得来的;比起自负有力的人不是还要胜过一筹吗?”
【解说】
这则寓言借周宣王与公仪伯的一段对话,说明了“力气”的三种境界。最高境界是有无敌于天下的力气,但是从不显露,即庄子所言“藏山于泽,藏舟于壑,有力者夜半负之而趋,昧者犹不知也”。其次是有力气而不自负,虽然经常用力而出了名,但名与实总能相符。境界最低的是那些自负有力,徒有虚名的人。这三种境界似乎并不仅仅指“力气”而言,它们同样适用于其它至理,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为人境界。即以治学而论,在学术界也很自然地分成了三种人。一种人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却自甘淡泊,谨于言谈;一种人有一分说一分,扎扎实实,勇于探索;一种人似满口经纶,实则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似乎样样兼通,实则鸡零狗碎,沽名钓誉而已。第一种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一介儒生;第二种人颇具西方个性意识,唯独第三种人是特殊环境中的“怪胎”。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充实的人,有价值的人, 切切不可涉入 “第三种人”。
【相关名言】
中国人是尊师重道的, 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刘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