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席方平》

2023-10-03 可可诗词网-明清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席方平》是一曲穷苦百姓反抗封建压迫的颂歌。小说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里惨遭压迫、有冤无处伸的悲惨处境,热情讴歌席方平这位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平民英雄,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封建压迫、要求惩治贪官污吏的愿望和坚决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

《席方平》幻设一桩令人发指的阴曹冤案,上至郡司、冥王,下至城隍、鬼卒均被富豪羊某以钱“贿通”,致使席氏父子无辜被害,受尽酷刑。作者以现实官场为蓝本营造阴曹地府,又以幻想的阴曹地府象征、影射官场的黑暗和丑恶。阴曹地府虽是作者幻想的艺术世界,具有非现实性,但其上上下下均被收买,正是人间“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穷苦百姓赴诉无门的真实写照,因而作品情节虽幻,情理亦真,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情理。这种幻设的子虚乌有的艺术世界,把现实神幻化了。与此同时,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包含的情事、场面等等,又往往近乎现实。例如席方平受刑的情况、感觉均十分“现实”。既魂游冥间,何得有身?席却不仅“骨肉焦黑”,且被“锯解其体”,“觉顶脑渐劈,痛不可禁”、“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这样,在细节描写之中,又把神幻情节现实化了。通过现实的神幻化和神幻的现实化,在封建官场和阴曹地府之间建立起艺术的对应关系,以驰想幻域来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官场的贪赃枉法、黑暗腐败的罪恶本质。二郎神的两句判词:“金光盖地,因使阎罗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便是极为精辟的概括。这种现实的神幻化和神幻的现实化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寓意。

《席方平》的情节设置颇具特色。小说虽然描写了一个报仇伸冤的首尾完整的故事,但着力处不在详写矛盾发展过程,而是将全部情节集中在矛盾焦点上。席父为何得罪羊某,羊某如何“贿通”冥府官吏等等,均一笔带过。重点写席方平到城隍、郡司、冥王处告状、被审、受刑的情况,尤其是以浓墨重彩渲染冥王的酷刑摧残和席方平的不屈不挠。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如火如荼、惊心动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污浊,有力地抨击了“羊狠狼贪”的赃官酷吏,同时也把席方平疾恶如仇的反抗性格、坚决彻底的斗争精神、有勇有谋的智慧策略表现得十二分饱满、充足。在这里,典型情节一箭双雕,起到了充分显示作品主题和创造艺术典型的双重作用,是极富艺术表现力的。

在尖锐、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是《席方平》最突出的特点。作者把席方平置于非常残酷的斗争中和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使席方平疾恶如仇、英勇顽强的典型性格在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极其鲜明、生动、充分的展示。席面对“悉受贿嘱”的冥府大小官吏,力量悬殊,势孤力单,却毫无畏惧,孤军奋战,越战越勇。被城隍逐出,就上告到郡司,并连城隍的营私舞弊一并上告。郡司包庇城隍和羊某,就连郡司一并告。遭城隍、冥王等严刑拷打,备受皮肉之苦,仍不屈服。认清了贪官污吏“天下乌鸦一般黑”、“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真实面目,反唇相讥:“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直刺冥王痛处,一针见血。受尽酷刑,其志弥坚,“忍而不号”,回答鬼王:“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以至行刑的小鬼也不得不叹服:“壮哉此汉!”一个威武不屈,万劫不移,铮铮铁骨的反抗者的英雄形象便在典型情节中,在极其残酷、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屹立起来了。不仅如此,席方平的性格还在这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得到发展。斗争的残酷、力量对比的悬殊终于使席认识到不能再硬拼,“恐再罹酷毒”。于是伪答“不讼矣”。当鬼王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来引诱他,瓦解他的斗志,“席谢而下”,以便脱身。斗争的残酷和复杂磨炼了他,使他增长了智慧,以灵活的斗争策略去对付冥府统治者的残酷狡诈,以求得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样,席方平便由勇猛刚烈变得有勇有谋,终于获得彻底胜利。

席方平被冥王处以极刑的情节,虽据佛教传说的冥间各种酷刑幻设,但因从现实人生的日常情感去描绘,写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因而具有细节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人物的真实感、立体感。席受火刑,“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锯解席体,“觉顶脑渐劈,痛不可禁”,“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身劈开又复合,“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这些人物主观感觉的描写,与“锯隆隆然”而下的客观描写相辅相成,具体真切地表现了席方平所承受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巨大痛苦,从而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与此同时,在充分的淋漓尽致的正面刻划的基础上,作者又辅以侧面烘托: 面对席遭受不堪忍受的痛苦而“忍而不号”,一鬼赞曰:“壮哉此汉!” 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烘云而更衬出月亮的光辉,这样的描写,使席方平的形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对封建孝道的肯定和寄希望于天神上帝的清廉英明表现出作家的时代局限。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充盈于整个作品的是对席方平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淋漓尽致的抒写,是作者热情赞颂“异哉席生,何其伟也”的民主精神。